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3篇
农学   8篇
综合类   31篇
水产渔业   50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7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粪卟啉原Ⅲ氧化酶(coproporphyrinogen-III oxidase,CPOX)是卟啉类化合物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而卟啉是形成机体色素的重要化合物。采用RACE方法克隆获得文蛤粪卟啉原Ⅲ氧化酶基因(MmCPOX)的cDNA序列,该序列全长1490 bp,其中开放阅读框1173 bp,编码390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12.04 ku,理论等电点为5.05;预测该酶含有跨膜结构域和Coprogen-oxidas结构域;从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来看,软体动物门的文蛤、加州海兔和太平洋牡蛎首先聚在一起,显示出较近的亲缘关系。qRT-PCR结果显示,MmCPOX基因在文蛤早期发育的各个时期均有表达,但在D形幼虫期以后表达量显著升高;在文蛤成贝的7个组织中,外套膜和血液中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表明其与血卟啉合成和壳色卟啉形成相关;在不同壳色文蛤中,红壳文蛤、暗纹文蛤、细纹文蛤的外套膜中表达量显著高于黑斑文蛤和白壳文蛤,表明其参与形成红色和褐色壳色。  相似文献   
12.
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为广温性贝类,自身存在特殊的防御机制以适应外界温度胁迫.为研究高温胁迫对缢蛏热应激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对转录组中筛选的3类11个高温应答候选基因,即分子伴侣类基因(HSP70、HSF1、GRP94、BAG3、PDIA6和C...  相似文献   
13.
中国沿海5个自然西施舌群体等位酶的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技术,研究了中国沿海的山东胶南(JN)、江苏南通(NT)、浙江台州(TZ)、福建福州(FZ)、广西北海(BH)西施舌(Coelomactra antiquata)自然群体的等位基因酶遗传变异,对其斧足、外套膜和肝脏组织进行了13种同工酶的比较实验,最后选择肝脏作为西施舌的等位酶研究组织.选取谱带清晰的8种等位酶进行检测,共检测到17个位点.JN、NT、TZ、FZ、BH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58.82%、70 59%、50.00%、56.25%、41.17%,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Ae)分别为1.550、1.555、1.434、1.602、1.828,平均杂合度观察值(Ho)分别为0.240、0.270、0.239、0.243、0.288.结果表明,群体的遗传变异水平BH>NT>FZ>JN>TZ,中国沿海西施舌遗传变异水平较高、种质资源较好;同时发现除浙江台州(TZ)群体外,普遍存在杂合子缺失现象;并根据等位酶资料对5个群体进行了UPGMA聚类分析.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通过在养殖水体中添加底泥或单胞藻调节悬浮颗粒浓度,研究了悬浮物数量浓度和质量浓度变化对文蛤(Meretrix meretrix)、硬壳蛤(Mercenaria mercenaria)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保留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文蛤、硬壳蛤及菲律宾蛤仔的保留效率分别在粒径为8、6和6 μm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51.1%、59.6%和62.6%。随着数量浓度的增加,文蛤在低(4.32× 107 cells/L)、中(5.27×107 cells/L)、高(6.65×107 cells/L) 3个数量浓度下保留效率达到最大值时的最小粒径逐渐增大,分别为9、13和14 μm,保留效率最大值分别降至49.7%、33.4%和26.2%;与文蛤相似,菲律宾蛤仔保留效率达到最大值时的最小粒径也分别增大至9、12和14 μm,但最大保留值无明显变化;硬壳蛤保留效率的最大值保持不变,但达到最大值时的最小粒径略有增大,分别为8、9和10 μm。随质量浓度的增加,文蛤和菲律宾蛤仔在低(5.7 mg/L)、中(11.8 mg/L)、高(23.3 mg/L) 3个质量浓度下的保留效率最大值和达到最大值时的最小粒径均无明显变化;硬壳蛤保留效率最大值显著降低,分别为60.7%、27.6%和25.5%,但保留效率达到最大值时的最小粒径保持不变。研究表明,文蛤和菲律宾蛤仔的保留效率对食物颗粒数量浓度变化更敏感,而硬壳蛤的保留效率受质量浓度变化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适宜在连云港推广的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s)新品种,课题组引进了文蛤"万里红"系列新品种(系)。通过前期的成贝试养殖,预选出"万里红"与"万里2号"的池塘养殖性能更优,但稚贝到幼贝阶段生长尚不清楚。进一步比较研究了这两种文蛤稚贝在池塘中生长性能以及季节性差异。经过1年的生长比较(2016年12月10日-2017年12月10日),结果表明,稚贝在160~220 d养殖期间,"万里2号"的壳长、壳高、壳宽和体质量都显著大于"万里红"(P0.05);在220~280 d养殖期间,"万里红"生长性能指标又显著大于"万里2号"(P0.05);280 d后,"万里红"各项生长性能逐渐与"万里2号"缩小差距直至趋于一致。该品种(系)受季节影响大,在连云港沿海养殖具有春冬季(11-5月)迟缓、夏秋季(5-11月)生长迅速的规律,8月份为生长顶峰期,"万里红"日均增重为"万里2号"的1.2倍。  相似文献   
16.
利用微卫星标记对文蛤4个壳色花纹品系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9个微卫星位点对文蛤红壳(RS)、黑斑(BS)、细纹(TC)、暗纹(DF)4个壳色花纹品系共120个个体进行遗传差异分析。结果共检测到105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平均观察等位基因数为11.7个,其中WG07位点等位基因数最多(21个),WG11位点最少(7个)。每个品系均具有特异等位基因类型,不同品系中相同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分布规律不同。4个文蛤品系的观测杂合度、期望杂合度和多态信息含量变异范围分别为0.110~1.000、0.486~0.867、0.433~0.834,均属高度多态性位点。Hardy-Weinberg平衡的卡方检测发现,大多数位点偏离平衡状态;聚类分析表明,4个品系间存在较明显的遗传差异,TC品系与其它品系的遗传距离最大,DF品系和RS品系的遗传距离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光滑河蓝蛤(Potamocorbula laevis)对大棚对虾养殖尾水的净化效果,确定净化废水时蓝蛤的养殖密度。[方法]设4个光滑河蓝蛤养殖密度处理,分别为0.5、1.0、2.0、3.0 ind/L,1个空白对照(CK),每组设置3次重复,养殖4 d,整个试验期间不换水,不投放饵料,测定不同处理对养殖废水中硝酸盐、氨氮(NH+4-N)、总磷(TP)、总氮(TN)的去除效果。[结果]光滑河蓝蛤4个养殖密度对NH+4-N、TP、硝酸盐均有显著的去除效果(P0.05),其中,1.0 ind/L处理净化效果最佳,对废水中硝酸盐的去除效率为62%±15.06%,NH+4-N的去除效率为48%±9.41%,TP去除率为99%±17.78%,TN的去除率为60%±3.74%。CK的净化效果最低,对废水中硝酸盐、NH+4-N、TP、TN的去除率分别为15%±3.36%、16%±0.58%、38%±6.86%、33±1.58%。[结论]光滑河蓝蛤的最佳养殖密度为1.0 ind/L。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设计两疫苗各5组单次免疫方案,测定相应的抗体消长规律。在单免试验基础上设计双次免疫试验,检测不同方案的抗体消长规律,建立合理、适用性强的免疫方案。试验结果显示,浙东白鹅禽流感H5亚型免疫较为可行的方法是:在禽流感威胁小的区域和季节采用3周单次免疫,每羽鹅颈部皮下注射0.5 mL;在禽流感威胁严重的区域和季节采用1周首免,每羽颈部皮下注射0.5 mL,3周加强免疫,每羽颈部皮下注射1.0 mL。  相似文献   
19.
为优化泥蚶(Tegillarca granosa)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混合养殖体系,利用围隔法研究了泥蚶与凡纳滨对虾的适宜混养比例及泥蚶的适宜养殖密度。比例优化试验中,设置泥蚶密度分别为750、1 150和2 250 kg/hm2,虾苗密度均为1.7×105ind/hm2,泥蚶与对虾的个数比分别为1.84(A组)、2.75(B组)和5.50(C组)。在泥蚶和对虾的优化比例(4:1)下,设计泥蚶密度梯度,分别为50 ind/m2(L组)、75 ind/m2(M组)和100 ind/m2(H组)。结果显示,B组水体氨氮浓度显著低于A组(P0.05),而A组硝酸盐氮浓度显著低于B组(P0.05),其它水化学指标不存在显著差异;B组对虾产量显著高于A组(P0.05),各处理组的收益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依次为B组A组C组。泥蚶密度试验中,M组泥蚶的规格、存活率和日均生长速率均高于L和H组,水化学指标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混合收益最佳的条件是:泥蚶和凡纳滨对虾的个数比为4∶1,泥蚶的养殖密度为75 ind/m2。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究稗草中是否存在能诱导水稻化感抑草作用的物质,采用稗草种子浸提液、稗草组织浸提液和稗草种植液3种溶液为诱导物,添加到化感水稻PI312777和非化感水稻Lemont的培养液中种植,然后对诱导后的水稻叶片水浸提液进行生物测试。结果表明:3种溶液中,以稗草种植液对水稻的抑草作用诱导效果最好,化感水稻PI31277、叶片水浸提液对稗草生长有抑制作用。与未诱导处理相比,稗草根长、株高和干物质重分别减少0.85cm、0.56cm和0.0060g,非化感水稻lemont分别减少0.69cm、0.68cm和0.0079g。研究结果还表明添加稗草诱导液后,对2种水稻的根长和株高都有所促进。由此得出采用外源诱导方式提高水稻抑草作用是稻田除草可行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