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27篇
水产渔业   38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饥饿对点带石斑鱼饵料转换期仔鱼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在盐度29、水温27.8~28.8℃的条件下,进行点带石斑鱼仔鱼饥饿实验,确定仔鱼初次摄食饥饿不可逆点(PNR);观察饥饿条件下点带石斑鱼饵料转换期(初孵仔鱼,5、8、10、15和20日龄)的存活与生长、油球利用、鳍棘生长和游泳行为的变化。结果表明:点带石斑鱼从初次摄食到PNR期仅2~3d,这个耐受饥饿的时间临界点发生在孵化后的第5天,即转入外源性营养的第3天。在饥饿条件下初孵仔鱼,5、8、10、15和20日龄仔鱼的全部死亡时间分别为7 d、3 d、4 d、3 d、4 d和6 d;半数死亡时间分别为5 d、1.5 d、2 d、1.5 d、2d和3.5d,说明5日龄和10日龄是点带石斑鱼早期发育中最为敏感的阶段。饥饿会延缓初孵仔鱼对油球的利用。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仔鱼的生长与正常条件下仔鱼的生长差异显著(P<0.05)。饥饿仔鱼体长较短,头大且体瘦,长期饥饿后脑后部下陷;行为变化表现为表层集群游动觅食,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和静伏底。  相似文献   
22.
<专刊>= <栏目>=研究论文 <图片>= <表格>= <连载>= <来源>= <中图分类号>=S965.324 <主题分类>= <行业分类>= <本刊专题>= <本刊编号>=1005-8737-(2007)07-024-06 <基金项目>=浙江省重大农业科技攻关项目(2004C12028). <注释>= <参  相似文献   
23.
为筛选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耐寒基因,探寻低温胁迫对大黄鱼金属硫蛋白基因MT、水通道蛋白基因AQP1、HSP60蛋白基因TCP1表达的影响,以经过连续多代选育获得的F5代耐低温品系大黄鱼(体质量为55.35 g±3.52 g)和非耐低温品系大黄鱼(体质量为56.45 g±4.41 g)幼鱼为试验材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了低温胁迫对耐低温品系大黄鱼组(N组)和非耐低温品系大黄鱼组(F组)肝脏和肌肉中MT、AQPl、TCP1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对大黄鱼MT、AQP1、TCP1基因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且N、F组大黄鱼各基因表达量均有所差异;随着温度降低,N、F组大黄鱼肝脏和肌肉中的MT和TCP1基因表达量均呈上升趋势,在7℃时表达量均达到最高,且F组大黄鱼MT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N组(P<0.05),而N组大黄鱼TCP1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F组(P<0.05);各试验组大黄鱼肝脏和肌肉中AQP1基因表达量均随温度降低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13 ℃时表达量均达到最高,在7℃时表达量均达到最低,且N组大黄鱼肝脏中的AQPI表达量显著低于F组(P<0.05),而各组肌肉中的 AQP1表达量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MT、AQP1、TCP1 3个基因均在大黄鱼低温适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潜在的研究大黄鱼耐寒机制的候选基因,耐低温品系和非耐低温品系大黄鱼上述3个基因在低温条件下的表达差异,也表明两个品系大黄鱼中抗寒能力存在区别.  相似文献   
24.
鲵鱼(Miichtys miiuy)属鲈形目,石首鱼科,鮸鱼属(图见彩中插2),在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以东、黄海较多。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相似文献   
25.
人工育苗条件下银鲳仔稚幼鱼摄食与生长特性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人工育苗条件下,对0~50d银鲳仔稚幼鱼的摄食行为和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水温19.0~24.0℃时,初孵仔鱼~12d为仔鱼期,13~40d为稚鱼期,41d起转为幼鱼期。全长、肛前长和体高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5.489%、3.228%和5.371%。45d银鲳幼鱼全长、肛前长和体高的生长虽有差异,但不会造成相互间的残杀。鱼苗全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y=4.6233-0.0352x-0.0088x2 0.0003x3,R2=0.996;全长与肛前长的关系式为y=1.6929 0.0927x 0.0018x2,R2=0.978;体高与日龄的关系式为y=0.8424 0.0168x 0.0053x2,R2=0.990。银鲳孵化后3d开始开口摄食,试验用饵料为轮虫、卤虫无节幼体、配合饵料。在仔鱼阶段其摄食率为25%~100%,饱食率为25%~80%;到稚幼鱼阶段摄食率均达到100%,饱食率60%~88%。银鲳消化时间随生长发育而延长。摄食高峰基本出现在白天,属白天摄食类型。  相似文献   
26.
结合条石鲷养殖的实际情况,较系统地介绍了条石鲷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其流行情况、症状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27.
为探究亲鱼培育模式对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雌性亲鱼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采用阶段性测定雌性亲鱼肌肉的氨基酸和脂肪酸的方法,将亲鱼培育期间分3个阶段:大黄鱼卵巢发育Ⅰ期或是少数Ⅱ期(记为A阶段)、卵巢发育Ⅱ期或少数Ⅲ期(记为B阶段)、卵巢发育至Ⅳ期(记为C阶段),进行大黄鱼肌肉营养成分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当前培育模式下,大黄鱼雌性亲鱼背部肌肉氨基酸总量C阶段最高(17.480%);是A阶段的1.206倍,是B阶段的1.160倍,腹部氨基酸总量B阶段最高(16.993%),是A阶段的1.174倍,是C阶段的1.229倍,但各阶段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大黄鱼雌性亲鱼背部肌肉、腹部肌肉的脂肪酸总量呈显著增长趋势(P0.05),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也呈增长趋势且C阶段均显著高于B阶段(P0.05),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不饱和脂肪酸、EPA+DHA含量均为C阶段、B阶段显著高于A阶段(P0.05)。研究表明,本培育模式下对大黄鱼雌性亲鱼肌肉的必需氨基酸和氨基酸总含量影响不大,对肌肉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和高不饱和脂肪酸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8.
为探究不同滤料和碳氮比对对虾养殖尾水处理效果的影响,采用藤壶壳和聚乙烯(PE)作为生物滤料,考察了碳氮比分别为5、10、20、30时对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养殖尾水的水处理效果。结果表明:碳氮比分别为5、10、20时,藤壶壳组的总氨氮、亚硝酸盐去除率高于PE组,但碳氮比为30时,藤壶组和PE组的总氨氮和亚硝酸盐去除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 05);藤壶组和PE组在碳氮比为20和30时,总氨氮去除率在30 h后均显著高于碳氮比为5和10时(P0. 05),去除率高于98%;藤壶组和PE组碳氮比为10、20、30时,在30 h后亚硝酸盐去除率显著高于碳氮比为5时(P0. 05),去除率高于93. 79%。综合本研究中不同滤料和不同碳氮比对水质处理效果的研究结果,并结合藤壶壳和PE的经济成本,建议尾水处理中碳氮比取20∶1,滤料取藤壶壳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29.
[目的]分析不同急性低温胁迫强度、胁迫持续时间下条纹锯鮨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为其健康养殖和耐寒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条纹锯鮨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暂养水温13℃急性胁迫到3、5、7℃,分析3个急性低温胁迫强度、不同胁迫时间(0、2、6、12、24、48 h)对条纹锯鮨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Ⅰ、Ⅱ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各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均显著高于胁迫前(P<0.05);Ⅰ、Ⅱ组血清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先降后升至胁迫前水平,12 h后Ⅲ组总蛋白(TP)、TG、TC含量均显著低于胁迫前水平(P<0.05),Ⅰ、Ⅱ组葡萄糖(GLU)含量48 h时显著上升(P<0.05);Ⅰ、Ⅱ组48 h时血清离子与胁迫前无显著差异(P>0.05),Ⅲ组K~+和Ca~(2+)含量显著下降(P<0.05),Na~+和Cl~-含量显著上升(P<0.05)。[结论]在条纹锯鮨养殖生产和低温驯养过程中,应尽量降低胁迫强度和缩短胁迫时间。  相似文献   
30.
在水温(29.2&#177;0.2)℃条件下,研究了饥饿和再投饲对点带石斑鱼幼鱼脂肪酸和氨基酸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下降,但多不饱和脂肪酸上升(P〈0.05),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氮基酸总量显著下降,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说明饥饿胁迫后产生了饥饿效应;恢复投饲后,实验组鱼体内的脂肪和能量百分含量与对照组不再存在显著差异。各实验组的氨基酸总量和必需基酸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合体重变化为判断指标,饥饿2d的点带石斑鱼幼鱼具有完全补偿生长的能力,饥饿4~10d具有部分补偿生长的能力;以氨基酸为指标,饥饿2~10d的点带石斑鱼幼鱼均具有完全补偿生长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