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4篇
基础科学   4篇
综合类   1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83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1.
以先玉696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设低(7.2万株/公顷)、中(10.4万株/公顷)、高(14.1万株/公顷)3个种植密度,研究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产量、营养成分和发酵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种植密度的株高、株重、株叶片数、株绿叶数、株叶重、株茎重、株穗重、茎粗最高,但鲜、干草产量最低,粗蛋白产量低于中、高密度。3个种植密度的青贮玉米的粗蛋白含量、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随密度的增加而下降,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随密度的增加而提高,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随密度增加变化不大。3个种植密度的青贮玉米发酵品质都好。综合青贮玉米产量、营养成分以及发酵品质得出中密度(10.4万株/公顷)是攀西地区青贮玉米生产的适宜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22.
经11个品种的3次重复引种试验,选用所测定的生长强度指标、生物量指标、生产技术指标等,同时采用DTOPSiS法和灰关联度法作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适应西昌南亚生态区的首选品种为四季绿、WL414和盛世,其次是威可和昆特拉,并印证了分析所设置的中性指标、参考数列指标与权重值是合理并有参考价值的.  相似文献   
23.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料亚麻酸(ALA)含量对大规格鲈鱼生长性能、抗氧化指标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确定大规格鲈鱼饲料中ALA的适宜含量。通过在基础饲料中添加苏子油,制成ALA含量分别为饲料干重0.06%、0.99%、2.03%、3.18%、4.12%和5.08%的6种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将上述试验饲料投喂初始体重为(207.77±0.64)g的鲈鱼,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20尾鱼,养殖周期为12周。结果表明:1)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效率(FE)随饲料ALA含量的升高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SGR和FE均在2.03%ALA组有最大值,同时2.03%与3.18%ALA组的SGR和FE差异不显著(P0.05);肝体指数(HSI)与脏体指数(VSI)均在5.08%ALA组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0.06%ALA组(P0.05);存活率(SR)和肥满度(CF)在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2)随着饲料中ALA含量的升高,鱼体粗蛋白质含量表现为逐渐下降的趋势,粗脂肪含量呈现增加趋势,4.12%和5.08%ALA组鱼体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0.06%ALA组(P0.05),而4.12%和5.08%ALA组鱼体粗脂肪含量则显著高于0.06%、0.99%、2.03%、3.18%ALA组(P0.05);不同组之间鱼体的水分与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3)2.03%ALA组血清和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与3.18%ALA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0.06%与5.08%ALA组(P0.05)。2.03%、3.18%ALA组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0.06%和5.08%ALA组(P0.05);同时,肝脏中MDA含量在2.03%ALA组达到最低,除与3.18%ALA组无显著差异(P0.05)外,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4)血清中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活性均在2.03%ALA组最低,且显著低于0.06%与5.08%ALA组(P0.05);血清中甘油三酯(TG)和胆固醇(CHOL)含量在4.12%ALA组有最大值,且显著高于0.06%ALA组(P0.05);随着饲料中ALA含量的升高,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2.03%、3.18%、4.12%ALA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适宜含量(2.03%~3.18%)的ALA能够促进大规格鲈鱼的生长,提高抗氧化能力与肝脏健康水平;以SGR与FE作为评价指标,经二次曲线回归分析得出体重为207.77~406.94 g的鲈鱼饲料中ALA的适宜含量分别为饲料干重的2.53%和2.72%。  相似文献   
24.
经引种筛选出适应性强、抗病性好的紫花苜蓿"盛世"为亲本材料,先选出31个优良植株,再经继代连续株选获得15个株系材料,通过设置株行系试验,采用判别分析、生产性能比较,筛选出综合性状优于亲本的451号品系7个,编号为1,2,3,4,5,6,11号;12月进入留种期至翌年5月中旬收种,未发现病害,产种后197 d内刈割5次,干草产量达到12 683.67 kg/hm2,所选株系抗逆性好,并具有高产性。  相似文献   
25.
通过凉山光叶紫花苕在田埂、草丛中自然繁殖植株性状的通径分析,单株产量与相关性状的表型参数离差明显,可选性大,以单株重为依变量,分枝数、叶量、分枝长度、根重、根长为自变量,通径分析结果多元决定系数R2=0.810 6,影响单株重量的主要性状是叶量、分枝长度,其次是根重、根长,分枝数对植株产量为负作用,为凉山光叶紫花苕的不断选育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6.
通过12月下旬刈割后萌发再生进入产种期的盛世紫花苜蓿的灌水处理观察测定,得出从刈割到开花产种生育期为141d;灌水组每667m^2产种量15.41kg,千粒重2.2107g,比不灌水组分别提高115.83%、10.26%;灌水组每667m^2干物质产量为275.69kg,比不灌水组提高61.38%,灌水对植株性状生长发育更有利,表明每周灌水1次(0.07t/m^2)对紫花苜蓿种子生产的产量和质量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27.
对5个早熟禾草坪草幼坪期根茎性状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地上分蘖(枝)数为75.44%时,产生的地下根茎数为53.88%,株平地上分蘖(枝)数与株平地下根状茎产生数之比为1.45:1.50,地下根状茎平均伸展生长2.66~6,83cm,说明早熟禾幼坪期地下根状茎的发生与生长是和地上分蘖(枝)同步进行的,根状茎在幼坪期开始产生少量新植株,根状茎新植株产生半径距离可大于6.83cm,针对西昌冬春有半年干旱的生态特点,这些突出的性状性能使植株快速生长、迅速扩株,增加抗逆性,说明早熟禾是该地区有价值的草坪草可选品种。  相似文献   
28.
通过对西昌地区半年干旱,无任何管理条件下的三叶草地的产种量测定.得出白三叶春季每667m^2产种24.264~27.288kg.平均千粒重为0.453~0.581g,成熟种子比率为84.16%~97.24%。对花序产种量有关性状的通径分析得出影响产种量的性状是结实花序重.花序种子数:分枝性状测定得出二级分枝花序花梗长.花序小花数比一级分枝长、多。综合测定结果表明可在西昌南亚热带区春季建立白三叶草的种子生产区.  相似文献   
29.
秦汉以来,唐马最盛。马嗜苜蓿,苜蓿作为马的最佳牧草,为唐马的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采用植物考据原理与方法,以记载隋唐五代苜蓿的典籍为基础,结合现代研究成果,考查了隋唐五代时期苜蓿的种植分布与栽培利用等。结果表明,陇右8坊48监和1296个陆驿的设置,带动了唐苜蓿的发展。《陇右监牧颂德碑》记载:时在陇右牧区,"莳茼麦、苜蓿一千九百顷,以茭蓄禦冬"。考查发现,唐时期陇右、关内、河东三道、安西都、毗沙都和渭河与黄河下游流域乃至郢州等皆有苜蓿分布。《新唐书》记载:"凡驿马,给地四顷,莳以苜蓿。"根据《唐六典》记载的驿站马匹数量,最大的都亭驿站有驿马75匹,应有种植苜蓿等饲料的驿田200hm2,最小的驿站有驿马8匹,应有种植苜蓿等饲料的驿田21.33hm2。驿田之性质与牧田同,这些驿田,用来种植苜蓿,解决马饲料问题。在苜蓿种植管理技术方面,在隋朝设有掌管种植苜蓿的部门,唐有苜蓿丁掌管苜蓿种植,并以律令制度对苜蓿种植进行了规定,建立了以苜蓿为主的饲草基地,解决了冬季饲草这个大规模发展畜牧业的关键问题;唐代仍沿用着汉代苜蓿分期播种技术,加强了苜蓿秋冬季的管理,苜蓿在饲用、食用、药用和香料等方面都有大的发展。隋唐五代苜蓿的管理经验和种植利用技术,对今天我国苜蓿的发展具有积极的鉴借作用。  相似文献   
30.
孙启忠  柳茜  陶雅  李峰  徐丽君 《草业学报》2018,27(9):183-193
秦汉以来,唐马最盛。马嗜苜蓿,苜蓿作为马的最佳牧草,为唐马的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采用植物考据原理与方法,以记载隋唐五代苜蓿的典籍为基础,结合现代研究成果,考查了隋唐五代时期苜蓿的种植分布与栽培利用等。结果表明,陇右8坊48监和1296个陆驿的设置,带动了唐苜蓿的发展。《陇右监牧颂德碑》记载:时在陇右牧区,“莳茼麦、苜蓿一千九百顷,以茭蓄禦冬”。考查发现,唐时期陇右、关内、河东三道、安西都、毗沙都和渭河与黄河下游流域乃至郢州等皆有苜蓿分布。《新唐书》记载:“凡驿马,给地四顷,莳以苜蓿。” 根据《唐六典》记载的驿站马匹数量,最大的都亭驿站有驿马75匹,应有种植苜蓿等饲料的驿田200 hm2,最小的驿站有驿马8匹,应有种植苜蓿等饲料的驿田21.33 hm2。驿田之性质与牧田同,这些驿田,用来种植苜蓿,解决马饲料问题。在苜蓿种植管理技术方面,在隋朝设有掌管种植苜蓿的部门,唐有苜蓿丁掌管苜蓿种植,并以律令制度对苜蓿种植进行了规定,建立了以苜蓿为主的饲草基地,解决了冬季饲草这个大规模发展畜牧业的关键问题;唐代仍沿用着汉代苜蓿分期播种技术,加强了苜蓿秋冬季的管理,苜蓿在饲用、食用、药用和香料等方面都有大的发展。隋唐五代苜蓿的管理经验和种植利用技术,对今天我国苜蓿的发展具有积极的鉴借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