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4篇
基础科学   4篇
综合类   1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83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紫花苜蓿扦插成活苗性状相关测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紫花苜蓿在冬季进行无性扦插繁殖成活苗的观测,对成活苗性状相关通径分析,得出扦插60天后的成活率为95%,影响扦插苗成活的主要性状是插条根重(决定系数=0.35379)、根重与新枝条重(决定系数=0.22556),其次是新枝条重(决定系数=0.13603)、插条粗度与新枝条重(决定系数=0.06748),表明在西昌地区冬季可以开展苜蓿的无性繁殖,为加速繁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2.
草皮卷生产与草坪建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采用地膜为垫底材料和坪床土量的限制作坪床培育草皮卷,根的生长量对比增加1.54倍,15 d左右根穿透床土,20 d后根完全成网状,形成有较强弹性、韧性、易运输的草皮卷;草皮卷生产有利控制杂草滋生,播种后29 d左右可形成草皮卷,建植后12 d 根伸展生长良好,形成成活草坪。试验期为10~11月,效果好,可见(西昌)亚热带暖温区进行草皮卷生产甚有潜力。此试验存在植株分蘖推迟受限、叶色变浅等问题,涉及草皮卷生产坪床肥力的配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3.
紫花苜蓿收种期施用百草枯作干燥剂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百草枯作干燥剂,经室内荚果模拟发芽试验,大田生产试验,得出0.4%的百草枯溶液,在收种期喷湿植株3次以内,12h可达到植株干燥目的,对种子无药害影响,对植株再生萌发也无药害影响,据此得出选用0.4%的溶液2次喷湿植株作苜蓿收种期的干燥剂是可行方案,既安全、又无药害。  相似文献   
44.
刈割次数对光叶紫花苕产草量和产种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凉山光叶紫花苕再生能力强的特点,研究了在西昌安宁河流域不同刈割次数对凉山光叶紫花苕生长状况、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秋播后80-100d可刈割利用鲜草一次,开春可刈割利用2次,也可直接利用其产种,但不宜再刈割。  相似文献   
45.
记载我国清代苜蓿的史料资源丰富。本研究采用植物考据学原理与方法,以记载清代苜蓿的相关典籍为基础,结合近现代研究成果,考查清代苜蓿的栽培利用状况。结果表明,苜蓿是清代重要的作物或饲草,在华东、华北、东北和西北乃至陕川鄂毗邻地区均有苜蓿种植,据不完全考证,清代有21个省的176个县(州、府、地区等)种植苜蓿。苜蓿的考证亦受到清代学者的重视,雍正《畿辅通志》曰:"藤蔓菀,叶丛生,紫花,荚实。"徐松曰:苜蓿"今中国有之,惟西域紫花为异"。在清代亦有学者对苜蓿的名称进行了进一步的考证;清代苜蓿的植物学与生长特性研究也比较突出,程瑶田和吴其濬开展了苜蓿植物形态学方面的研究,同时程瑶田还对苜蓿生长特性、物候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苜蓿的治碱改土和固氮肥田等生态特性在清代被广泛利用,并将苜蓿纳入了轮作制中,苜蓿的饲蔬两用性和本草性得到广泛利用,特别是在灾荒年里,苜蓿的食用性得到很好的体现;罗振玉提倡在僻远地区种苜蓿等绿肥作物以肥田,并建议引进国外苜蓿良种;为了保护苜蓿,陕西有些县村都制定了苜蓿保护条例;在苜蓿种植管理技术方面有明显进步,主要表现在苜蓿适宜土壤的选择,利用苜蓿耐瘠薄、耐盐碱、抗风沙等特性,将苜蓿种植在了碱地、沙地、石地、淤地、虫地、草地和阴地等上;认识到了苜蓿种子的硬实性,并在播种前进行处理,掌握了苜蓿的适宜播种时间,并制定了苜蓿刈割制度,规范了苜蓿干草调制方法,强调苜蓿地的冬春季管理,在清代有了比较清晰系统的苜蓿农事月龄。  相似文献   
46.
敖学成  傅平  柳茜 《草业与畜牧》2010,(3):10-12,16
在秋季设置不同秋眠级品种的发芽试验,测定子叶面积、胚轴、胚根指标作相关比较分析,初步得出出苗后的第一、二天随秋眠级数增加子叶面积增大的相似性极高,其差异稳定,出苗后第一、二天子叶面积相关性极强(r=0.8894),予叶面积与秋眠性为强相关(r=O.7765),表明秋眠级指标与子叶面积大小相关性极强,不同秋眠级之间差异明显,初步揭示出子叶面积的大小作为判定苜蓿秋眠性高低的意义性。  相似文献   
47.
孙启忠  柳茜  陶雅  徐丽君 《草业学报》2016,25(12):194-205
苜蓿不仅是世界性优良牧草,而且也是中西科技文化交流的象征,更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耀眼的明珠。虽然苜蓿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史,但是苜蓿是什么时间传入我国的,不论是草学界还是农史界乃至史学界对其看法不一。本文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试图从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或使者往来于汉的活动背景,对苜蓿传入我国的时间进行梳理归纳和考释,以期对其有个清晰的认识,为我国苜蓿起源和苜蓿史研究提供依据。研究表明,目前对苜蓿传入我国的时间有4类看法:1)围绕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所确定的苜蓿输入我国的时间,主要包括公元前139年/138年、公元前129年、公元前126年、公元前119-115年和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带回; 2)围绕汗血马引入我国的时间,即公元前102/101年;3)时间不确定;4)张骞死后或其他时间。经考证,张骞公元前139年/138年、公元前129年带入苜蓿的观点明显不妥,公元前126年带归苜蓿的观点还需做进一步的研究;从实际需求出发考证,苜蓿与汗血马同时输入我国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其他两类看法还需要挖掘史料做进一步的证实。  相似文献   
48.
孙启忠  柳茜  陶雅  徐丽君 《草业学报》2016,25(10):180-190
汉代输入苜蓿是确定无疑的,但是不是由张骞引入的在认识上还有分歧。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考证归纳方法,从张骞通西域的背景、动机目的,乃至经历与影响,以及张骞带归苜蓿种子形象的产生等方面出发,对张骞与苜蓿引入的关系进行了考释梳理。到目前为止,对张骞引入苜蓿种子的看法主要有4种观点:(1)张骞引入苜蓿种子说;(2)张骞未引苜蓿种子说;(3)张骞传递苜蓿信息说;(4)张骞通西域纪念说。尽管目前还没有直接的史料可证明张骞就是取回苜蓿种子的汉使,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就是苜蓿进入我国与张骞通西域密不可分。张骞从西域带回了大宛国盛产苜蓿的信息,为后来的“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奠定了基础。或许在苜蓿进入我国的过程中,由于张骞带回来的信息,使汉朝知道了大宛国盛产苜蓿,并且是汗血宝马最爱吃的饲草,也正是有了这些信息作支撑,汉使才取回苜蓿种子。因此,不论张骞是否带回苜蓿种子,他在苜蓿传入我国的过程中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49.
陈国祥  黄海  陈艳  柳茜  苏茂 《草业科学》2007,24(12):44-48
2005-2006年通过对11个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的生长特性及生产性能等方面的观察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秋眠级品种在凉山亚热带地区能顺利越冬越夏,3-5月能顺利开花结实,种子成熟率高;其生长速度和产草量均是非秋眠级>半秋眠级>低秋眠级,主要差异表现在秋冬季,再生速度和生物量差异极显著(P<0.01).在凉山亚热带地区宜种植非秋眠性的苜蓿品种(如四季绿、WL414、盛世)及部分适应性好、产量高的半秋眠级品种(如威可),低秋眠级品种在该地高海拔区的适应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0.
孙启忠  柳茜  李峰  陶雅  徐丽君 《草业学报》2019,28(6):204-212
苜蓿的起源与传播,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不仅是草学界和草史界的重要研究课题,也是农学界乃至农史界的重要研究课题。苜蓿作为一种古老的栽培作物,其起源与传播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伊朗(波斯)为苜蓿的起源中心得到广泛认可。苜蓿有两个不同的起源中心,一是外高加索山区,现代欧洲型苜蓿就来源于此,另一个为中亚细亚,是有史以来的灌溉农业区,夏季酷热干燥,这点和外高加索一样,但不同的是冬季温暖。在伊朗考古遗址中发现的炭化苜蓿种子足以证明苜蓿是一种古老的作物,大约在8000年之前人类就开始利用苜蓿了,在公元前1300年的土耳其和公元前700年的巴比伦人的教科书中就出现了有关苜蓿的记载。像其他作物的传播一样,苜蓿的传播也是通过航海贸易和军队入侵,苜蓿是战马的主要饲料,约在公元前490年,波斯人入侵希腊时,苜蓿种子也随之被带入希腊,苜蓿传入意大利的时间还不确定,可能是公元前200年。在苜蓿传入意大利的同时,公元前126年由汉武帝派往西域的使者张骞将苜蓿种子带入中国。到1550年,苜蓿从西班牙扩展到法国,1565年到比利时和荷兰,1650年到英国,大约在1750年到德国和奥地利,1770年到瑞典,18世纪传到俄罗斯,之后,大约1800年又由欧洲传入新西兰,1806年引入澳大利亚。苜蓿于1535年被传入秘鲁,直到18世纪,苜蓿才被引入阿根廷,从秘鲁又传入智利。苜蓿于1736年,从墨西哥传入美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