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5篇
  6篇
综合类   33篇
水产渔业   9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鲤鱼的遗传连锁图谱(初报)   总被引:77,自引:15,他引:7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了鲤鱼的遗传连锁图谱。图谱有RAPD分子标记56个,鲤鱼的SSLP标记26个,鲤鱼SSLP标记19个,斑马鱼的SSLP分子标记70个,鲤鱼基因标记91个,共有标记262个;图谱有50个连锁组,连锁图给出鲤鱼的基因组大小在5789CM左右。  相似文献   
132.
微卫星分析四个大黄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保护人工养殖大黄鱼的种质资源,用15对微卫星标记对来自浙江沿海地区的四个大黄鱼养殖群体共171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这些标记在四个群体中均表现出丰富的多态性;共检测到206个等位基因;各基因座观测等位基因数7~23个,平均等位基因数13.73,大小在88~318bp之间.四个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和度(Ho)为0.5981~0.6893,期望杂和度(He)为0.7319~0.7944,多态信息含量(PIC)0.7138~0.7836,表明四个养殖群体在所检测位点均具有较好的多态性.对遗传距离的计算结果表明闵粤东群体与反交群体较近,聚类结果中首先聚到一起.本研究首次选择微卫星标记评估人共选育大黄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并采用高精度的377 DNA测序仪进行检测,将对大黄鱼的种质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3.
应用荧光标记通用引物检测微卫星是一种省成本、省时间、高效精确的基因型检测方法。本文介绍了该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流程,并首次应用此方法检测鲤微卫星标记的基因型。结果显示,除位点HLJ179未检测到有效数据外,其它14个位点都采集到相应的基因型。该方法在鲤微卫星基因分型上的成功应用,为今后鲤大规模连锁分析提供了一种更经济有效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34.
选用5个瓦氏雅罗鱼(Leuciscus waleckii Dybowski)微卫星标记和13个草鱼微卫星标记,对分别采自内蒙古境内的达里湖和乌苏里江抚远江段的各15尾野生瓦氏雅罗鱼个体进行STR-PCR分析。结果显示,18个微卫星标记共检测到111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基因座扩增得到6.1667个等位基因,观测杂合度(H o)0.1000~0.9333,平均为0.5315;期望杂合度(H e)0.0966~0.9328,平均为0.6298;多态信息含量(PIC)0.0905~0.9113,平均为0.5774;乌苏里江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和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5.5556和0.5778,达里湖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和平均观测杂合度均低于乌苏里江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和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4.3889和0.4852。2个群体间的遗传距离(D c)为0.2550。个体聚类结果显示,达里湖雅罗鱼所有个体聚为一簇,乌苏里江雅罗鱼所有个体聚为一簇。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 st)为0.0855,数值介于0.05~0.15,N m值为2.6749,表明这2个群体处于中等分化,存在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对2个群体的基因型进行了Hardy-Weinberg平衡的卡方检验,结果表明两群体均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平衡。  相似文献   
135.
镜鲤体重相关分子标记与优良子代的筛选和培育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根据性状相关分子标记的QTL分析结果进行品种培育是分子标记用于水产育种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本研究利用镜鲤与体重相关的3个基因座(HLJ302、HLJ338、HLJ343)作为快速生长的标记,筛选出一批镜鲤亲本进行繁殖,对得到的子代进行基因分型,并将基因分型结果与检测的最大10尾个体与最小10尾个体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最大10尾具有优势基因型为每尾1.7个,最小10尾具有优势基因型为每尾0.7个,生长速度快群体与生长速度慢群体在体重相关基因型的富集上呈现显著性差异。同时选出具有富集体重相关优势基因型的子代且生长速度快的群体一个,2008年生产出子二代。综合性状好生长速度更快的镜鲤新品系正在培育之中。  相似文献   
136.
为探究瓦氏雅罗鱼(Leuciscus waleckii) slc26基因家族在Cl、HCO3等阴离子转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基于瓦氏雅罗鱼基因组及转录组数据,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对slc26家族进行了基因鉴定、表达及进化分析。利用同源比对的方法,从瓦氏雅罗鱼基因组中共鉴定到10个slc26基因家族成员,分布在瓦氏雅罗鱼的6条染色体上,分别命名为slc26a1、slc26a2、slc26a3.1、slc26a3.2、slc26a4、slc26a5、slc26a6、slc26a6l、slc26a10和slc26a611。系统发育和模体分析显示,slc26a3.1、slc26a3.2和slc26a4同源性较高,slc26a5、slc26a6和slc26a6l同源性较高,slc26a1、slc26a2和slc26a10同源性较高,而slc26a11与其他9个基因的同源性相对较低,单独聚类;RNA-seq和实时荧光定量分析显示,50 mmol/L Na HCO3碱度胁迫下瓦氏雅罗鱼slc26家族不同成员呈现出...  相似文献   
137.
斑马鱼SSLP标记检测鲤鱼种间的遗传多态性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500对斑马鱼SSLP标记引物对黑龙江野鲤(Cyprinus carpio haematopterus Temminck et Schlegel)和柏氏鲤(Cyprinus Pellegrini pellegrini Tchang)进行种间遗传差异分析,共发现110个斑马鱼标记在鲤鱼种间表现出差异,故可作为黑龙江野鲤和柏氏鲤间的分子标记,也可作为建立遗传连锁图谱的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138.
利用RAPD技术对绥芬河水系三块鱼属 (Tribolodon)的金滩头、黑滩头和雅罗鱼属的东北雅罗鱼 (Leucis cuswaleckiiDybowsk)进行属间、种间遗传物质相似性分析。样品取于溯河生殖洄游期 ( 4~ 6月 )。结果表明 ,金滩头和黑滩头种间的RAPD指纹图谱带型差异显著 ,平均带纹相似系数为 0 .3 0 ,遗传距离为 0 .70。东北雅罗鱼与金滩头和黑滩头属间的平均带纹相似系数分别为 0 .13和 0 .16,遗传距离为 0 .87和 0 .84。根据绥芬河水系金滩头和黑滩头间的遗传距离 ( 0 .70 ) ,将二者划分为 2个不同物种 ,即珠星三块鱼 (TribolodonhakonensisG櫣nther)和三块鱼(T .brandtiDybowski)。  相似文献   
139.
绥芬河三块鱼属洄游群体中“银滩头”的分类地位一直存在争议。利用DNA条形码COⅠ和基因标记(fstmitfa)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采自我国绥芬河的珠星三块鱼(Tribolodon hakonensis,40尾)、三块鱼(T.brandtii,38尾)和“银滩头”(34尾)及采自日本宇曾利山湖的珠星三块鱼(3尾),共计115尾个体进行了种质鉴定。线粒体COⅠ基因扩增结果显示,共获得单倍型11种,其中,珠星三块鱼独享5种,三块鱼独享5种,珠星三块鱼日本群体独享1种(Hap6),“银滩头”群体与珠星三块鱼共享1种,与三块鱼共享3种,聚类分析不支持“银滩头”群体为一个独立种。基因标记扩增结果显示,“银滩头”群体中兼具珠星三块鱼和三块鱼两种基因型。结合以上两种分析结果发现“银滩头”中存在珠星三块鱼与三块鱼的杂交个体。明确了“银滩头”群体的分类地位,即“银滩头”是由珠星三块鱼、三块鱼及二者的杂交个体组成的一个混合群体。研究结果为三块鱼属鱼类的分类、种质资源保护和野外增殖放流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0.
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127.08°E,46.88°N)稻渔综合种养基地的300 m2实验单元中,设置1个水稻常规单作对照组(RM)和3个“绥粳4”水稻与体质量(1.02±0.16)g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Ⅲ期幼蟹共作组(RCC)。蟹密度分别为22 500只/hm2(RCCI)、45 000只/hm2(RCCⅡ)和67 500只/hm2(RCCⅢ),每组3个重复。稻蟹共作组单元在距稻田埂1 m处开挖上宽0.6 m、下宽0.3 m,深0.4 m,不超过稻田总面积10%的梯形环沟。水稻6月2日插秧,7月6日投放长江水系Ⅲ期幼蟹,每天17:00投喂中华绒螯蟹配合饲料,9月下旬,统计水稻产量、养成扣蟹平均体质量,探究寒区稻-扣蟹共作模式下中华绒螯蟹与水稻的生长性能及水质理化因子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一个种养周期内,稻蟹共作RCCⅢ组水稻的产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RCCI组和RCCⅡ组水稻产量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中华绒螯蟹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