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4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7篇
  9篇
综合类   67篇
水产渔业   30篇
畜牧兽医   23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51.
微藻营养盐限制的检测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检测微藻营养盐限制的几种主要方法进行综述和比较,结果认为:1)细胞内各营养盐的比值法虽然比较简便,但所得值不稳定,容易受光照、CO2浓度、营养盐状况等因子影响;2)营养盐强化法是检测微藻营养盐限制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但易受微藻种类组成的影响,而且添加一种营养盐后可能导致其他营养盐的缺乏;3)营养盐吸收动力学法可应用于N、P限制的快速检测,但微藻对营养盐的吸收速率因微藻的种类、营养盐的初始浓度和营养盐状况的不同而异;4)生化法曾被广泛地用于N、P、Fe等营养盐限制的研究,但测量过程较复杂,需要时间较长,且不同种间存在差异;5)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可通过限制性营养盐添加前后微藻细胞红外光谱的变化来检测营养盐状况,能快速准确地反映检测结果,但仪器占地面积较大,且价格昂贵;6)叶绿素荧光技术具有快速、灵敏、对细胞无损伤、需要样品量少的优点,是检测微藻营养盐限制最有发展前景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2.
近年来植物多糖提取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多糖生物活性的研究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对其提取方法及工艺的研究也较多,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将目前广泛应用的一些提取植物多糖的方法(包括溶剂提取法、酸提法、碱提法、醇提法、超声波提取法)进行比较、分析,为植物多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53.
玉米螟是昌图县玉米生产上发生的主要害虫之一,一年发生两代,常年为害产量损失10%以上,并严重影响玉米品质.化学药剂防治玉米螟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农民不易掌握,防治效果较差.昌图县植物保护站从2011年开始在全县范围内推广了田外利用白僵菌封垛、田间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综合防控技术,以期探索昌图县玉米螟无害化防控的技术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球孢白僵菌可湿性粉剂(每g含孢子量100亿,昌图县万浮生物有限公司生产);松毛虫赤眼蜂(西丰县赤眼蜂厂生产).  相似文献   
154.
<专刊>= <栏目>=研究简报 <图片>=N <表格>=N <连载>= <来源>= <中图分类号>=Q959.223 <主题分类>= <行业分类>= <本刊专题>= <本刊编号>= <基金项目>= <注释>= <参考文献>= <责任编辑>= <备注1>= <备注2>= <备注3>=  相似文献   
155.
田传远  梁英 《水产学报》1999,23(2):128-132
于1996-1997年,用6-二甲基氨基嘌呤抑制受精卵第一体体的释放,诱导太平洋牡蛎产生三倍体。选用L16(4^5)设计,进行三因素四水平的正交试验,6-DMAP肖度,设150,300,450和600μmol/L;诱导时机,设10,15,20和25min诱导持续时间,设10,15,20和25min。试验平行重复二次。  相似文献   
156.
研究了不同光照强度对雨生红球藻( Haematococcus pluvialis )叶绿素荧光特性及虾青素含量的影响.测定的主要参数有PSⅡ的最大光能转化效率( F v / F m )、PSⅡ的潜在活性( F v / F o )、PSⅡ的实际光能转化效率(ΦPSⅡ)、光合电子传递效率(ETR)、光化学淬灭(qP)、非光化学淬灭(NPQ)、细胞密度、叶绿素相对含量以及虾青素含量.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培养周期中,光照强度对雨生红球藻各叶绿素荧光参数、叶绿素相对含量、细胞密度以及虾青素含量均有显著影响( P <0.05).多重比较结果表明,雨生红球藻的最适生长光照强度是50 μmol·m -2·s -1,当光照强度为300 μmol·m -2·s -1时单个细胞中的虾青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组( P <0.01),但是单位体积虾青素含量以50 μmol·m -2·s -1处理组为最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培养周期内,叶绿素相对含量与细胞密度均成显著正相关关系.荧光参数( F v / F m 、 F v / F o 、ΦPSⅡ、ETR、qP、NPQ)、叶绿素相对含量以及细胞密度与光照强度的相关性则随着培养天数的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157.
以筒柱藻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其在一次性培养过程中,氮磷营养盐饥饿时间(0、1、2、4、6、8d)对该藻叶绿素荧光参数、细胞密度、叶绿素含量、干质量、总脂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光化学淬灭、最大光合作用速率、快速光曲线的初始斜率和半饱和光照度均随氮、磷饥饿时间的延长而显著下降,说明该藻的光合作用受到了抑制。细胞密度分别在氮饥饿的第6d和磷饥饿的第8d达到最大值,但总体升高幅度不大。氮饥饿和磷饥饿条件下,干质量和总脂含量均随氮磷饥饿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总脂含量分别在氮饥饿的第8d(35.3%)和磷饥饿的第6d(28.9%)达到最大值。氮磷饥饿时间对筒柱藻的脂肪酸组成也有显著影响,16:0和总饱和脂肪酸含量随氮磷饥饿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20:4n-6、20:5n-3和总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则随氮磷饥饿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16:1n-7和总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随氮饥饿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而磷饥饿时间对16:1n-7和总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变化影响不显著。上述指标随氮磷饥饿时间的变化趋势可为筒柱藻的大规模培养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8.
小球藻锌结合类金属硫蛋白的结构表征及抗菌活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小球藻经60μmol/L的锌胁迫培养5d后,离心收集藻泥,经超声波细胞破碎后,离心得到上清液即蛋白质粗提液,再经葡聚糖凝胶层析柱G-75及脱盐柱G-25分离、纯化后,收集的蛋白组分经真空冷冻干燥后获得小球藻锌结合蛋白。通过Tricine-SDS-PAGE电泳、氨基酸组成及紫外光谱等方法进行表征,测得该蛋白的分子量约为8.2ku,半胱氨酸含量为15.4%,具有金属硫蛋白典型的紫外光谱特征,称为类金属硫蛋白(Zn-MT-like proteins)。试验采用琼脂糖孔穴扩散法,研究了小球藻Zn-MT-like蛋白对3种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胞杆菌)和3种真菌(青霉菌、曲霉菌、酵母菌)的抗菌活性,并与兔肝Zn-MTs的抗菌能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小球藻Zn-MT-like蛋白对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胞杆菌)和霉菌(青霉、曲霉)具有显著的抗菌活性,1mg/mL的Zn-MT-like蛋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胞杆菌、青霉和曲霉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3.2、17.4、7.2和9.8mm;而对大肠杆菌、酵母菌则无抗菌活性。同样条件下,未加锌胁迫的小球藻蛋白质本身和兔肝Zn-MTs并不具有这些抗菌...  相似文献   
159.
温度对小新月菱形藻叶绿素荧光特性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英  刁永芳  陈书秀  荣玲 《水产科学》2011,30(8):435-440
以小新月菱形藻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其在一次性培养过程中,不同温度(5~30℃)对其叶绿素荧光参数[光系统Ⅱ的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光系统Ⅱ的潜在活性(Fv/Fo)、光系统Ⅱ的实际光能转化效率(ΦPSⅡ)、相对光合电子传递效率(rETR)、光化学淬灭(qP)和非光化学淬灭(NPQ)]、叶绿素相对含量以及细胞密度的影响。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培养周期中,温度对小新月菱形藻各叶绿素荧光参数、细胞密度和叶绿素相对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多重比较结果表明,接种后1~2 d,20℃处理组的主要荧光参数(Fv/Fm、Fv/Fo、rETR、ΦPSⅡ)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30℃的处理组的上述荧光参数从第1 d开始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20℃处理组的细胞密度和叶绿素相对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在本试验条件下,适宜小新月菱形藻生长的温度为10~25℃,最适温度为20℃。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培养周期中,小新月菱形藻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和细胞密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0.
磷限制及恢复对小球藻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小球藻(Chlorella sp.)一次性培养过程中,培养基中不同磷浓度(0、10、36.3和290.4μM)对其叶绿素荧光参数、细胞密度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以及磷添加后各荧光参数的瞬时变化(nutrient induced fluorescnce transients,NIFY反应)及恢复情况。培养温度为20±1℃,盐度为31,光照强度为100μmol·m^-1·s^-1。单因子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磷浓度对小球藻的光合作用及生长均有显著影响(P〈0.05)。多重分析的结果表明,小球藻的最适磷浓度为36.3μM。小球藻的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实际光能转化效率(ФPSII)、电子传递效率(ETR)、光化学淬灭(qP)、细胞密度以及叶绿素含量随着起始磷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在磷浓度为36.3μM达到最大值。磷重新添加后,瞬时荧光不断下降,ФPSII出现瞬间的上升后恢复至原初状态,qP、非光化学淬灭(NPQ)则不断上升。限制7d后重新添加磷,各处理组的Fv/Fm、ФPSII、ETR、NPQ 24h内基本恢复,而对照组的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