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7篇
综合类   41篇
水产渔业   61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9 毫秒
31.
本文综述了影响养殖鱼类对饵料蛋白质需求的因素,通过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节约蛋白源的有效途径,并初步探讨了养殖鱼类饵料蛋白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2.
浅谈鱼类的补偿生长(Compensatory growth)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鱼类补偿生长的研究进展,对鱼类补偿生长的定义、类型、特点、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应用、生理机制及补偿生长中的生理生化变化进行了分析。初步探讨了补偿生长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3.
日本黄姑鱼养殖试验初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国外首次引入日本黄姑鱼受精卵,育成苗种后进行海水池塘及网箱的养殖试验,并进行越冬试验及亲鱼的继续培育。结果表明:(1)经5.5 个月的池塘养殖,个体平均体长达31.1cm、体重515.0g,养殖成活率为82.85%。(2)经5.5个月的网箱养殖,个体平均体长达28.1cm、体重438.8g,养殖成活率为81.66%。(3)日本黄姑鱼养殖水温下限为5.5-6.0℃。(4)经25个月的池塘养殖、亲鱼平均体长达54.0cm、体重2700.0g。  相似文献   
34.
(鱼免)鱼仔稚鱼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石蜡包埋连续切片技术,通过对1~40日龄鮸鱼仔稚鱼消化系统组织学发育的观察,探讨了鮸鱼仔稚鱼期不同发育阶段的消化器官组织学结构变化及卵黄囊的吸收机制。在水温为17.3~24.9℃的条件下,初孵仔鱼消化管仅为一细长的线状管,位于卵黄囊上方。3日龄仔鱼消化管基本上贯通,变长,肝脏、胰脏出现。4日龄仔鱼卵黄囊完全被吸收,消化管完全贯通,开始摄食。消化管明显分化成食管、胃、肠,此时开始进入外源型营养阶段。9日龄仔鱼,粘膜层出现胃小凹及粘膜褶皱。25日龄仔鱼,胃腺出现,粘膜褶皱增多。28日龄仔鱼,消化系统从结构和功能上趋于完善。本文分析了鮸鱼仔稚鱼消化系统的早期发育特点与摄食、营养方式的关系.并比较了鱼类肝脏、胰脏的组织学发育特点。  相似文献   
35.
褐牙鲆♀×大西洋牙鲆♂杂交育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褐牙鲆和大西洋牙鲆杂交育种的可行性,通过繁殖调控使褐牙鲆和大西洋牙鲆同步性成熟,采取正反交试验,获得了褐牙鲆(♀)×大西洋牙鲆(♂)杂交F1代——花美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P.dentatus♂)。花美牙鲆受精卵卵径平均1.01mm;孵化适宜温度15~21℃,盐度25~35,孵化率平均71.3%,初孵仔鱼全长2.5~2.7mm;仔鱼在16~20℃下36d后伏底变态,变态个体全长平均11mm,育成率32.5%;反交受精率和孵化率极低,未获得杂交后代。简述了其发育时序和形态特征,探讨温度、盐度对花美牙鲆胚胎和仔鱼发育的影响,比较亲本与杂交鱼早期生长特征,初步分析反交不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36.
以东海舟山海域野生牙鲆群体为亲本,采用人工授精技术,共构建14个牙鲆家系,分别测定了各家系120日龄30个个体的全长、体长和体重,对家系间的生长和家系内的个体体重变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家系间的全长、体长和体重的差异均极显著(P〈0.01)。家系1、3、4、10、11和14为生长较快家系,按体重大小依次排列为3〉10〉11〉1〉14〉4,按全长长短依次顺序为3〉14〉1〉4〉11〉10。家系2内个体体重变异最大。家系3个体体重变异小,其体重平均值要高出体重最小家系35%,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这一研究为进一步通过家系选育方法培育适合浙江沿岸生长的优良品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7.
不同饵料对舟山牙鲆仔稚鱼生长发育及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野生桡足类、经营养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未经营养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以及人工配合饲料投喂15日龄牙鲆仔鱼,经30d培育,测定其生长、白化率、变态率和存活率。结果表明:野生桡足类和人工配合饲料试验组的牙鲆仔鱼牛长率、变态率和存活率均最高,白化率最低;营养强化试验组的牙鲆仔鱼生长及成活率等各项指标均较高,白化率较低;未强化试验组的牙鲆仔鱼生长及成活率等各项指标均最低,白化率最高。据此可认为:桡足类和经营养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是牙鲆仔鱼的优质活饵料。  相似文献   
38.
在海水鱼类养殖过程中,病虫害的威胁日益增大,这是水产养殖目前所面临的一个主要困难,遏制了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提高水产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增加渔业产量,必须要做好鱼病的防治工作。基于此,对鮸鱼人工养殖过程中常见的鱼病案例进行分析,对鱼病的发生情况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综述水泥池内人工养殖鮸鱼常见的疾病,分别为香鱼假单胞菌病、淀粉卵甲藻病、双阴道吸虫病、车轮虫病和盾纤毛虫病,分别描述各类疾病的病原、病症、流行情况及防控措施,提出人工养殖鮸鱼时疾病预防的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39.
为了阐明小黄鱼、大黄鱼及其杂交子代(小黄鱼♀×大黄鱼♂)的生长和形态差异,比较分析了3、4、6、8、11、15月龄的3种鱼的体质量,并对8月龄的3种鱼表型性状(全长、体长、头长、躯干长、尾部长、尾柄长、尾柄高、体高和体质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4月龄之前,小黄鱼体质量高于大黄鱼和杂交子代,之后杂交子代体质量大于小黄鱼和大黄鱼,但是从11月龄开始,大黄鱼生长速度明显加快,其体质量高于杂交子代,因此,最终杂交子代体质量介于双亲之间,表现为中亲优势。对8月龄鱼形态性状的分析可知,小黄鱼、大黄鱼及杂交子代之间的表型性状差异显著(P0.05),其中,杂交子代的体质量和肥满度均显著高于双亲群体,表现出生长优势。对3种鱼形态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得知,杂交子代的形态性状总体上偏向于小黄鱼,表现出母本效应。聚类过程中,杂交子代首先与小黄鱼聚在一起,同样表现为母本偏向性。通过判别分析构建了3种鱼的判别函数公式,据此获得3种鱼的综合判别准确率为80.6%,其中大黄鱼判别准确率高达94.6%,而小黄鱼和杂交子代的判别准确率较为相近,分别为73.5%和74.6%,两者均低于大黄鱼,再次说明了杂交子代在形态性状方面具有母本倾向性。为小黄鱼、大黄鱼及杂交鱼的形态判别和亲缘关系鉴定以及杂交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0.
为研究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 von Martens)不同生长时期的表型特征,统计了3月龄、4.5月龄和6月龄3个生长时期红螯螯虾的体重Y1、肝胰腺质量Y2、全长X1、头胸甲长X2、头胸甲宽X3、腹节总长X4、第一腹节长X5、第一腹节宽X6和掌节长X7共9个性状,对比3个生长时期各表型性状间的差异和相关性,分析不同生长时期各表型性状在雌性与雄性群体间的差异,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分别研究了不同生长时期表型性状与体重的关系,并构建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头胸甲和腹节的长度比例在幼虾和成虾中保持一致,而宽度指标(头胸甲宽、第一腹节宽)在6月龄阶段显著(P<0.05)增长。随着红螯螯虾的生长,大部分性状间的相关性降低,雌雄群体间表型性状的差异逐渐增加。3月龄阶段的回归方程为Y1=-31.33+0.73X2+0.91X3;4.5月龄阶段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1=-65.25+1.29X3+0.89X4+1.46X6(雌性)、Y1=-69.67+1.17X3+0.40X7+1.77X6+0.59X4(雄性);6月龄阶段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1=-79.77+1.01X1-1.89X6+1.15X7(雌性)、Y1=-98.02+0.72X1+1.22X7(雄性)。从3个生长时期的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各表型性状在不同时期与体重的相关性差异较大。研究结果可为红螯螯虾的选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