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7篇
综合类   41篇
水产渔业   61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71.
黄姑鱼的生物学特征和养殖生态学的研究现状及养殖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姑鱼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海水鱼类,在我国浙江、福建地区展现了良好的养殖前景。本文从生物学特性、繁育生物学和养殖生态学等方面论述了黄姑鱼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亲鱼的性腺发育规律和人工调控、胚胎发育、早期形态和发育特征、人工孵化、育苗、养殖等基础理论和实践成果,并对存在问题以及其养殖和产业化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2.
楼宝 《水产科技情报》2004,31(3):125-126
本文阐述了目前我国海水鱼类人工育苗中所使用的饵料系列,探讨了蒙古裸腹溞的饵料意义,比较了蒙古裸腹溞和卤虫在海水鱼类人工育苗中的饵料成本,评价了蒙古裸腹溞大规模培养及其在海水鱼类仔稚鱼培育中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3.
在不同温度和不同pH值条件下,对青蛤肝脏、肠道、胃组织中淀粉酶和蛋白酶的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青蛤肝脏、肠道、胃组织中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40℃、35℃、30℃,最适pH值分别为6.5、6.5、6.0-6.5;肝脏、肠道、胃组织中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40~45℃、40℃、35-40℃,肝脏、肠道中蛋白酶的最适pH值分别为8.0-8.5、8.0,胃组织中蛋白酶的最适pH值为2.5和6.0。  相似文献   
74.
在室内玻璃钢水槽内对平均初始体重为7.18±0.49 g的黄姑鱼进行了40 d养殖实验以研究其在停喂不同时间后的补偿生长。实验共设5个食物处理组,4组鱼分别饥饿4 d(S4组)、8 d(S8组)、12 d(S12组)和16 d(S16组)后再恢复正常投喂;1组鱼实验期间始终正常投喂作为对照(S0组)。结果表明,S4组实验结束时体重略低于S0组,但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S8组、S12组和S16组显著低于S0组(P〈0.05);饥饿导致鱼体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降低,水分和灰分的含量升高。实验结果显示,S4组的黄姑鱼幼鱼在恢复生长过程中出现了完全补偿生长效应,S8组出现了部分补偿生长效应,S12组和S16组未出现补偿生长效应,饥饿后恢复投喂鱼对食物的摄食率和食物转化率得到明显改善,这表明适度饥饿后再投喂可作为黄姑鱼养殖中有益的饲养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75.
黄鳍鲷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养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黄鳍鲷的分布、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人工繁育和养殖等技术,为合理利用黄鳍鲷的自然资源,提高其人工繁育和养殖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6.
黄姑鱼(Nibea albiflora),俗称黄婆鸡,属鲈形目,石首鱼科,黄姑鱼属,体形与黄花鱼有相似处,为近海中下水层鱼类,主要栖息于砂泥底质较浅海域,以小型甲壳类及小鱼等底栖动物为食.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区,包括中国南海、东海及黄海南部,适温范围8~33℃,最适生长水温为24 ~29℃,产卵水温24~28℃,性成熟年龄为2周龄,生长适盐范围10~40,是我国东南沿海养殖的理想品种[1-2].  相似文献   
77.
黄姑鱼(Nibea albiflora Richardson)是具海水养殖潜力的高价值经济鱼类。本文研究了不同水温(14~32 ℃)和盐度(5~45)条件下,黄姑鱼受精卵的孵化状况。水温低于17 ℃和高于32 ℃时不能孵化;盐度低于15和高于50时也不能孵化。在海水盐度25时,孵化的适宜水温为20~29 ℃,最佳水温为20~23 ℃;在水温22±0.5 ℃时,黄姑鱼孵化的适宜盐度为25~40,最佳盐度为25。通过均匀设计,分析水温(X1)和盐度(X2)对孵化率(Y)的综合影响,获得最佳回归模型为Y=254-4.52 X1-2.78 X2(R2=0.8808),水温和盐度对回归的贡献率分别为64.8%和55.1%,预测最佳的孵化条件为水温20 ℃、盐度24。  相似文献   
78.
人工增殖放流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是指对野生鱼、虾、蟹和贝类等进行人工繁殖、养殖或捕捞天然苗种在人工条件下培育后,释放到渔业资源出现衰退的天然水域中,使其自然种群得以恢复的一种方法。增殖放流的目的在于保护濒危物种、增加渔业资源产量和修复生态环境,还具有培养渔民环保意识和增加渔民收入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本文从苗种来源、标记方法、放流策略和效果评价四个方面总结了国内外增殖放流的技术,以期为今后的放流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9.
黄姑鱼雌核发育诱导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建立黄姑鱼雌核发育诱导方法,实验利用紫外线照射使黄姑鱼精子遗传失活,与卵子授精后再通过冷休克抑制极体排放进行倍性恢复,成功诱导出黄姑鱼雌核发育二倍体。精子经强度为3 800μW/(cm2·s)的紫外线照射10~100 s,受精卵孵化率呈现明显的Hertwig效应;当照射时长达到60 s以上,各实验组全部孵出仔鱼均呈现单倍体综合症。精子的紫外线照射时间、受精卵冷休克起始和持续时间等三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结果表明,精子经紫外线照射60 s,受精2 min后卵子在3~4 ℃海水中持续冷休克10 min为最佳诱导条件组合,可以获得最高的孵化率(16%)。最佳组合仔鱼形态和细胞相对DNA含量与正常二倍体一致,经微卫星标记检验证明全部不含有父本基因,为雌核发育二倍体。实验报道了成功诱导黄姑鱼雌核发育二倍体的条件,为进一步开展黄姑鱼良种选育和性别控制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0.
美国红鱼(Sciaemopsocellatus)亦称眼斑拟石首鱼,属鲈形目,石首鱼科,拟石首鱼属。原产于美国大西洋沿岸及墨西哥湾。1991年7月,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从美国引进仔鱼40余尾,经培育于1995年9月繁殖试验成功。由于美国红鱼肉味鲜美,含脂量高,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青睐,近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