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21篇
水产渔业   42篇
畜牧兽医   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饵料密度对杂交鳢仔鱼生长、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研究了饵料密度(每毫升0.1个、0.3个、1.0个、3.0个和10.0个)对3种规格(I:0.68 cm;II:1.50 cm;III:3.20 cm)杂交鳢仔鱼生长、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饵料密度为每毫升0.1~1.0个的范围内,3种规格仔鱼的特定生长率随饵料密度增加而显著升高,当饵料密度为每毫升1.0个时,特定生长率达到最高值,随着饵料密度进一步增加,规格I仔鱼的特定生长率随饵料密度的增加而下降,规格ⅡI、II仔鱼的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变化。饵料密度对成活率没有显著影响,各饵料密度组的成活率都很高。规格差异对饵料密度不敏感,3种规格仔鱼的最适饵料密度均为每毫升1.0个。  相似文献   
62.
梁子湖水生植被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对梁子湖水生植被的种群组成、植被类型和生物量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梁子湖水生高等植物的种类为35科62属92种,全湖沉水植物平均生物量为4.75kg·m~(-2)。根据梁子湖水生植物的种类组成和结构全湖分为12个水生植物群落。梁子湖水生植被带状分布不显著,其特点是挺水植物和漂水植物未形成一个独立的植物带,沉水植物占绝对优势,分布面积接近全湖。  相似文献   
63.
对主施化肥的5种不同处理的精养鱼池中主要饲养期间的叶绿素a及初级生产量每月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现存量为14873—24226μgchla/L,平均为18750μgchla/L,初级生产量为1479—2000gO2/m2·d,平均为1781gO2/m2·d,鲢鳙鱼产力为3105kg/ha·d。初级生产量与叶绿素a呈极显著正相关。施肥后叶绿素a的增长量与施肥时叶绿素a的起始量有关。叶绿素a往往在施肥后2—3天(25℃以上时)或3—4天(20℃以下时)达到峰值,尔后逐渐下降,并于施肥后第4—6天或6—8天回复到施肥前水平,因此,施肥周期以4—6天或6—8天为宜。本文还对主施化肥鱼池的鲢鳙鱼产力、适宜的N/P比值及氯化铵的肥效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4.
慢性拥挤胁迫对鲤生长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慢性拥挤胁迫对鲤Cyprinus carpio的生长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探讨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经养殖28 d后,高密度组(70 g/L)鲤的终体重、特定生长率均显著低于中密度组(35g/L)和低密度组(对照组,密度6 g/L,P<0.05),中密度组鲤的终体重、特定生长率也低于低密度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高密度组和中密度组鲤血清中尿素氮水平极显著高于低密度组(P<0.01),高密度组与中密度组间差异显著(P<0.05);高密度组鲤皮质醇水平显著高于低密度组(P<0.05);高密度组鲤血清中游离脂肪酸、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含量均极显著高于低密度组和中密度组(P<0.01);而高密度组血清总蛋白却极显著低于低密度组和中密度组(P<0.01);血糖、乳酸、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肌酐水平,3个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65.
老江河鱼类种类多样性和优势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1991年6月至1994年12月在老江河主要渔具渔获物中采集的469089尾、1899207kg样本,在分析老江河鱼类群落组成的基础上,依优势度确定了9个优势种,并得到Shan non指数、Wilhm改进指数和Simpson指数分别为41473、31601和08979,Hmax为64429,种类均匀性EI、EB、ES分别为06437、04905和01394。老江河饵料生物资源和现在的渔业生产方式,有利于鱼类多样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66.
老江河鲤鱼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Beverton-Holt模式,对老江河鲤鱼种群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主要参数L∞=94.8cm,W∞=17126.7g,k=0.1727,t0=-0.4887;②补充年龄tr为1龄,开捕年龄tc为2龄,极限年龄Tλ为17龄;③自然死亡系数M=0.1503,自然死亡率D=0.1118;捕捞死亡系数F=0.4744,捕捞死亡率E=0.3528;总死亡  相似文献   
67.
为研究氨对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体重18~25 g)生理指标的影响,将其暴露于30 mmol/L NH_4Cl溶液和空气中0 h,6 h,12 h,24 h,48 h,72 h,以研究体外和体内氨对其体组织中谷氨酰胺含量、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氨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氨和空气暴露下,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大鳞副泥鳅肝脏和肌肉组织中谷氨酰胺含量有明显累积的趋势,脑、肝脏和肠道组织中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均显著上升。氨和空气暴露显著影响大鳞副泥鳅脑和肠道组织中谷氨酸脱氢酶活性,但对肝脏组织中谷氨酸脱氢酶活性并没有显著性影响。结果表明,大鳞副泥鳅可通过体组织中累积谷氨酰胺来应对体外或体内氨浓度的上升,氨暴露和空气暴露可刺激体内谷氨酰胺的合成,将氨转化为无毒性的谷氨酰胺。肠道中谷氨酸脱氢酶活性显著上升,可能在鱼类应对氨氮毒性中,肠道谷氨酸脱氢酶比谷氨酰胺合成酶有更重要的作用。而大鳞副泥鳅肝脏组织中谷氨酸脱氢酶活性并不受氨和空气暴露的影响,这可能是由于肝脏组织中转氨酶催化生成了足量的谷氨酸。  相似文献   
68.
溶氧水平对黄颡鱼稚鱼摄食、生长及呼吸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在(28±0.5)℃循环水环境中设置4种溶氧水平,分别为2.92 mg/L(G1组)、4.71 mg/L(G2组)、6.77 mg/L(G3组)、9.68 mg/L(G4组),研究初始体重为(1.62±0.02)g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R.)稚鱼的生长、摄食及呼吸代谢规律。结果显示:G3组特定生长率(SGR)、饲料效率(FE)均显著高于其它各试验组(P<0.05)。试验鱼的耗氧率、排氨率与溶氧水平无正相关性,G3组的耗氧率、排氨率始终显著高于其它三组。第6周测定发现:摄食后1~4 h内耗氧率和排氨率均呈现迅速上升,到达最大值后再缓慢下降,二者均在09∶00和21∶00出现高峰,G3组的耗氧率高峰值分别为0.345、0.331 mg/g.h,G3组的排氨率高峰值分别为24.194、17.770μg/g.h。结果表明:不同溶氧条件下,黄颡鱼稚鱼的耗氧率、排氨率变化过程具有类似的特征,二者在能量代谢机制上相互关联;在6.77 mg/L的溶氧水平下,黄颡鱼稚鱼生长最快、呼吸代谢最为旺盛。  相似文献   
69.
复合池塘养殖系统湿地水质净化功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由潜流和表面流湿地组成复合人工湿地,与池塘有机结合构成鱼塘-湿地水循环系统应用于草鱼苗种培育,研究了该系统对池塘水质的改善效果。结果显示:在760 mm/d的水力负荷率条件下,复合湿地系统对NH4+-N、NO2--N、NO3--N、TN、TP、COD和TSS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3.56±3.71)%、(50.73±3.95)%、(46.33±4.95)%、(27.99±2.78)%、(58.15±3.38)%、(29.60±2.24)%和(84.49±1.77)%;湿地出水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要求。结果表明鱼塘-湿地水循环系统对养殖用水具有较好的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70.
饥饿和恢复投喂对翘嘴鲌幼鱼摄食、生长及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了在20.3~24.8℃条件下分别饥饿0 d、4 d、8 d、12 d和16 d后恢复投喂16 d对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幼鱼摄食、生长及体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饥饿时间延长,幼鱼体质量损失率显著增大;肝体指数变小,水分和灰分含量逐渐升高;粗脂肪含量在饥饿前期下降较快,饥饿后期下降速率降低,各饥饿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粗蛋白含量饥饿前期下降缓慢,饥饿4 d、8 d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饥饿后期下降明显,饥饿12 d、16 d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比能值不断下降,除饥饿4 d组外,各饥饿组与对照组都有显著差异(P<0.05)。恢复投喂后,各饥饿组鱼体生化组成和鱼体比能值均恢复至对照组水平,恢复投喂期间各饥饿处理组的摄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饥饿4 d、8 d组翘嘴鲌幼鱼具有完全补偿生长能力;饥饿12 d、16 d幼鱼仅有部分补偿生长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