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水产渔业   2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对一种污损生物纵条矶海葵进行了低极性成分及其油脂的降血脂活性研究。首次从纵条矶海葵的低极性部位中分离得到△4,5-(E),△8,9-(E)-鞘氨醇-正十六碳酰胺与胆甾醇两个化合物。对纵条矶海葵油的脂肪酸组成分析表明,该海葵油中富含高不饱和脂肪酸EPA与DHA,总相对含量达61.9%;降血脂活性实验表明,纵条矶海葵油高剂量组可明显降低实验大鼠血管内TC、TG、HDL-C含量,具有较好的降血脂活性。开展对纵条矶海葵油脂的加工工艺研究,将有望获得新的高不饱和脂肪酸来源,进而开发出新的具降血脂功能的海洋药品或保健食品。  相似文献   
12.
凯伦藻属微藻次生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凯伦藻是形成赤潮的生物种源之一,对海洋渔业、养殖业以及生态环境和人的健康都有重要影响。本文总结了从凯伦藻中得到的次生代谢产物的种类(聚醚类、亚胺类、甾体类等)、结构和生物活性,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凯伦藻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二段海鞘科物种在我国有记录的有二段海鞘属、拟薄海鞘属、膜海鞘属和Diplosoma共4属11种。本文简介了中国二段海鞘科品种分布及资源状况,概述了2001年以来关于该科此4属物种的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并对中国资源的化学成分与药用价值研发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产腹泻性贝类毒素(diarrhe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典型赤潮甲藻-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PL11的共附生菌群多样性信息,通过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了PL11的共附生菌群种类及相对丰度,并且对其可培养共附生菌株进行了选择性分离及其16S rRNA基因序列扩增与系统发育的分析。利玛原甲藻PL11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样品共附生细菌包括5门,14纲,26目,38科及54属。其中优势门(>5%)为3个,包括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75.5%)、拟杆菌门(Bacteriodetes,11.5%)以及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x,8.5%);优势纲(>5%)为4个,包括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51.7%)、δ-变形菌纲(Deltaproteobacteria,31.8%)、鞘脂杆菌纲(Sphingobacteria,9.9%)以及OM190纲(8.9%);优势属(>5%)为6个,侏囊菌科下未知属(norank Nannocystaceae,21.8%)、Pyruvatibacte属(11.6%)、Phaeodactylibacter属(9.4%)、生丝单胞菌科下未知属(norank Hyphomonadaceae,8.5%)、OM190纲下未知属(8.1%)以及Roseovarius属(7.9%)。从利玛原甲藻PL11培养物中分离获得可培养微生物菌株9株,分属于8个属,包括Ochrobactrum sp.(2株)及Microbacterium sp.、Algoriphagus sp.、Ponticoccus sp.、Hoeflea sp.、Labrenzia sp.、Sphingopyxis sp.、Erythrobacter sp.各1株。其中PL11-1为Ponticoccus属潜在新种。  相似文献   
15.
太湖蓝藻以微囊藻(Microcystis spp.)为优势种,对环境产生严重危害。对太湖微囊藻提取物的氯仿部位进行了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蛋白水解活性测试和主要化学成分研究。结果表明,太湖微囊藻提取物的氯仿部位具有明显的促进南极大磷虾蛋白自溶的作用,且作用呈剂量相关性。对这一活性部位开展进一步化学成分研究,从中分离鉴定了4个主要的氨基酸衍生化合物,分别为(1)3-(1-甲基丙基)-6-(苯甲基)-2,5-哌嗪二酮、(2)3-(1-甲基乙基)-6-(苯甲基)-2,5-哌嗪二酮、(3)3-甲基-6-(苯甲基)-2,5-哌嗪二酮和(4)N-(2-苯基乙基)丙氨酸,均为首次从微囊藻属中分离鉴定。  相似文献   
16.
南极磷虾脂溶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南极磷虾脂类营养含量丰富:油脂提取物中二十碳五烯酸(EPA)含量高于15%,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高于9%,总磷脂含量高于20%,冰鲜的南极磷虾中总虾青素含量高于3 mg/100 g。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南极磷虾油中的脂肪酸、虾青素、脂溶性维生素、甾醇等脂溶性成分及其功效的研究进展,以及磷虾油提取方法、多种成分稳定性的研究结果,并展望了我国开展南极磷虾脂溶性成分综合利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分别对采集自防城港白龙的皱瘤海鞘(Styela plicata)和北海南汅的冠瘤海鞘(Styela canopus)样品的共附生真菌Purpureocillium sp. FBZ-1和Penicillium sp. BNG-1进行研究。通过显微镜观察鉴定其形态,并通过分析生物学特征鉴定其种属。通过对两种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共分离鉴定28个小分子化合物,从中未发现新的化合物,主要的化合物类型是芳香胺类、生物碱类和二酮哌嗪类,分别为:lumichrome、 1,2,3,4-四氢-β-咔啉-3-羧酸、β-咔啉、环(异亮氨酸-脯氨酸)、环(亮氨酸-羟基脯氨酸)、环(色氨酸-缬氨酸)、环(亮氨酸-脯氨酸)、环(苯丙氨酸-脯氨酸)、环(异亮氨酸-丙氨酸)、环(色氨酸-亮氨酸)、苯乙胺、N-乙酰苯乙胺、吲哚乙胺、N-甲基色胺、N-(4-羟基)丁酰苯乙胺、对羟基苯乙胺、 5,7,4-三羟基异黄酮、 7,4-二羟基异黄酮、 5,7,3,4-三羟基异黄酮、邻苯二甲酸异辛酯、 2,4-N,N-dimethyl-lumichrome、 3,4-二氢-3-甲基-β-咔啉-1-酮、色氨酸、 2-羟基-3-吲哚丙酸、环(缬氨酸-脯氨酸)、环(亮氨酸-丙氨酸)、环(苯丙氨酸-5-甲基-3,4-脱氢脯氨酸)、环(色氨酸-天冬酰胺)。研究结果对利用我国丰富的海鞘及其共附生微生物资源并研究其次级代谢产物结构多样性,发现其中可能含有的结构新颖的化学物质以开发抗菌、抗病毒及抗肿瘤新药,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藻菌关系是揭示赤潮生消与防控、赤潮毒素产生机制的关键,而产毒甲藻共附生菌群多样性及可培养菌株的获得是解析藻菌关系的前提。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是全球性典型赤潮甲藻,其产生的麻痹性贝类毒素(PSP)危害巨大,但目前对其共附生菌群尚缺乏系统性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首次解析了产毒微小亚历山大藻amtk-4共附生菌群的物种种类及相对丰度信息;分离获得可培养菌株并对筛选获得的产毒细菌新种Z1-D的毒素合成基因sxtA1进行了基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amtk-4共附生菌群包括85个OTU,其中包括10门、20纲、40目、59科及87属。其6个优势属包括Phycisphaeraceae科未知属(11.8%)、Muricauda属(10.3%)、腐螺旋菌科未鉴定属(9.1%)、Hyphomonadaceae科未鉴定属(8.9%)、Haliea属(5.7%)及红细菌科未鉴定属(5.1%)。amtk-4共附生菌群中未鉴定属比例高达53.4%。藻生长稳定期所分离获得的可培养细菌数量及种类最多。5株细菌中菌株Z1-D及Z1-4经分子鉴定分别为亚硫酸杆菌属(Sulfitobacter)及Mesorhizobium属新种。其中Z1-D发酵代谢产物含微量石房蛤毒素(STX),其基因片段orf-01498与蓝藻sxtA1基因高度同源,与产毒蓝藻间可能存在着基因共同进化。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