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4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29篇
水产渔业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的皖南山区温州光唇鱼种群遗传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皖南山区温州光唇鱼的种群遗传结构,采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Cyt b)对该区5个野生种群(祁门、黟县、休宁、旌德和宁国)进行群体遗传变异分析。131个样本的Cyt b基因(1141 bp)中共检出38个变异位点(变异率3.33%)、14种单倍型。序列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A(28.2%)、C(29.7%)、T(27.0%)、G(15.1%),A+T含量(55.2%)明显大于G+C含量(44.8%)。5个地理种群的单倍型多样性(0.0000~0.6799)和核苷酸多样性(0.0000~0.00759)普遍较低。群体分化系数(FST:0.2916-0.9782)和AMOVA分析中高达52.74%的遗传变异来自地理种群间,说明温州光唇鱼地理种群间已产生显著遗传分化;但不同水系的种群间没有显著遗传差异。群体间系统进化树显示:5个群体聚为两大进化枝,祁门和旌德种群为一枝,其余种群为另一枝。温州光唇鱼的这种种群遗传结构与地理隔离及其生态习性相关。  相似文献   
12.
以瓣结鱼为试验对象,设置6个平行组,进行仿生态繁殖试验。结果表明,6组瓣结鱼均可获得受精卵,且孵化出仔鱼,平均受精率89.62%,孵化率90.08%。与全人工繁殖操作过程相比,仿生态人工繁殖操作简单,管理方便,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13.
2022年7月和10月分别调查了安徽花亭湖的浮游生物状况,并利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s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对其水质进行评价,研究花亭湖现阶段浮游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状态。结果表明,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35属51种(包括变种和变型),其中蓝藻门最多(47.06%),其次是绿藻门(27.45%)和硅藻门(11.77%)。浮游植物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9.57×106 cell/L、5.24 mg/L。浮游植物的优势种共6种,分别为蓝藻门的放射微囊藻(Microcystisbotrys)、挪氏微囊藻(Microcystis novacekii)、多变鱼腥藻(Anabaena variabilis)、崎岖鱼腥藻(Anabaena inaequalis)和硅藻门的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颗粒直链藻极狭变种螺旋变型(Melosira granulata var.angustissima f.spiralis),其优势度分别为0.476、0.043、0.035、0.023、0.054和0.071。浮...  相似文献   
14.
正瓣结鱼(Tor brevifilis brevifilis Peters)俗名哈司、重口、马嘴等,属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鲃亚科、结鱼属、瓣结鱼亚属。瓣结鱼为生活于清澈流水中的中下层鱼类,以底栖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及其幼虫、植物的碎片和丝状藻类为食。一般3冬龄始达性成熟,产卵期在6-7月,成熟亲鱼自然产卵需要流水刺激。繁殖季节,瓣结鱼亲鱼通常来自于天然水体捕捞,这给亲鱼性腺发育监测和人工繁殖带来了不便。为  相似文献   
15.
2014年1-10月调查太平湖4季的浮游生物状况,共鉴定浮游植物7门56属89种,其中绿藻门种类最多(总种数的39.33%),其次为硅藻门(22.47%)、蓝藻门(16.85%);浮游植物各季节生物量为0.69~4.26 mg·L~(-1)、平均生物量1.86 mg·L~(-1);浮游植物各季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1.07~1.66,Pielou均匀度指数0.53~0.71。共采集到浮游动物20科40属52种,其中原生动物7种、轮虫27种、枝角类12种、桡足类6种。浮游动物各季节生物量范围为0.67~1.68 mg·L~(-1)、平均生物量1.17 mg·L~(-1);浮游动物各季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0.89~2.15,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41~0.73。综合判断太平湖水体为中营养化状态。根据太平湖浮游生物调查结果估算其鲢、鳙鱼产力分别为1 348 t和1 922 t。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基于草鱼免疫的生态综合调控对养殖池塘水质的影响。[方法]2016年5—10月,分析了联合使用EM制剂、二氧化氯和底质改良剂对安徽合肥和马鞍山免疫草鱼养殖池塘水质的综合影响。[结果]与对照池塘相比,生态综合调控对试验池塘水体具有较好的净化作用,能降低硝酸盐(NO_3~--N)、亚硝酸盐(NO_2~--N)、氨氮(NH_4~+-N)、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和总磷(TP)含量,提升溶解氧,稳定pH。[结论]研究结果可为促进池塘养殖的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三种体色黄鳝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线粒体Cyt b基因部分序列测序技术研究3种体色黄鳝Monopterus albus群体(深黄斑鳝、青黄斑鳝、青斑鳝)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差异。结果显示:三个群体黄鳝共有变异位点53个,单倍型36个;平均单倍型多样性分别为0.9153、0.7517、0.9457;平均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00426、0.00211、0.00601。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st)较小(0.00282~0.04970),分子方差分析(AMOVA)中仅有2.10%的变异来自群体间,表明三种不同体色黄鳝群体间未有明显遗传分化。群体遗传距离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深黄斑鳝与青黄斑鳝群体间亲缘关系最近,深黄斑鳝与青斑鳝亲缘关系最远。  相似文献   
18.
比较不同来源黄鳝(Monopterus albus)的个体繁殖力,研究了其个体繁殖力分布特征、变化规律及与生物学指标的关系.以怀卵量作为绝对繁殖力的表征参数,对雌性黄鳝进行解剖测定.结果显示,野生黄鳝绝对繁殖力(F)为181-729粒,人工培养黄鳝F值为165-589粒,人工繁育黄鳝F值为135-352粒;野生黄鳝基于体重的相对繁殖力(FW)为5.4-11.8粒/g,人工培养黄鳝FW为3.5-9.3粒/g,人工繁育黄鳝FW为4.96-8.55粒/g;野生黄鳝基于体长的相对繁殖力(FL)为5.8-17.2粒/mm,人工培养黄鳝FL为4.85-15.00粒/mm,人工繁育黄鳝FL为4.35-9.03粒/mm,不同来源黄鳝在F、FL、FW上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来源和体色均不同的黄鳝其F和FL均具有极显著差异,而FW差异不显著;所有黄鳝的F和野生黄鳝的FL与体长、体重生物学指标密切相关,其余F、FL和FW与各生物学指标均相关性较小.研究表明,野生黄鳝的F、FL和FW均高于人工培养和人工繁育的黄鳝,怀卵量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新安江流域温州光唇鱼(Acrossocheilus wenchowensis)的群体遗传变异规律,本研究采集6个不同地理群体共170个体,采用线粒体基因组细胞色素b(mtDNA Cyt b)测序方法,研究群体遗传结构以及群体变化的历史动态。研究显示,温州光唇鱼不同地理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差异较大,整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群体间检测到了不同程度的遗传分化,但由于分化时间较短(上新世晚期),分子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群体内。温州光唇鱼约于335万年前发生过群体扩张事件。群体扩张时,全球处于末次冰川时期的早期,群体的扩张并未受到低温的影响,因此,推测新安江流域可能是潜在的冰期避难所。祖籍地重建分析结果表明,新安江流域温州光唇鱼起源于率水上游和练江上游,经过一系列的群体扩散–隔绝–分化事件,形成现今的分布。原种的鉴定为新安江流域光唇鱼群体保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在水温为25~28℃的条件下,研究不同投喂水平对不同日龄阶段的黄鳝仔稚鱼生长、存活的影响.一期(7~15日龄)5个投喂水平分别为20、40、60、80、100%IBW/d(IBW为初始体重);二期(16~24日龄)5个投喂水平分别为20、35、50、65、80%IBW/d;三期(25~33日龄)5个投喂水平分别为20、30、40、50、60%IBW/d.结果表明:(1)投喂水平显著影响黄鳝仔稚鱼的生长.7~15日龄(一期)幼鱼的特定生长率(SGR)随投喂水平的增加显著上升,以100%IBW/d投喂组最高;16~24日龄阶段(二期)幼鱼的SGR与前一阶段的变化趋势相同,以80%IBW/d投喂组最高;而25~33日龄(三期)时,SGR以20%IBW/d投喂组最低,其他各组无显著差异.(2)投喂水平显著影响黄鳝鱼体相对增重率(WGR)和SGR,投喂水平与WGR和SGR呈正相关性,除最低投喂组外,其余组别的投喂水平与饲料转化率(FCE)呈负相关.(3)各期仔鱼鱼体产出与饲料投入之比随着投喂水平升高差异显著.7~15日龄(一期)阶段鱼体产出与饲料投入比总体上呈降低的趋势,以40%IBW/d处理组最高;16~24日龄(二期)时各处理组差异不显著;25~33日龄(三期)时鱼体产出与饲料投入比也是呈现降低的趋势,以30%IBW/d处理组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