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4篇
水产渔业   12篇
畜牧兽医   2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21.
该文旨在研究6种等氮等能饲料中,脂肪水平对翘嘴红鲌生长、饲料利用及体组成成分的影响。试验选用平均初始体重为19.36g±2.17g的翘嘴红鲌600尾,随机分为6个处理组,每组30尾,每组设3个重复。采用单因素设计,以鱼油为脂肪源,用添加不同水平鱼油(添加量分别为0%、2%,4%,6%、8%、10%)的饲料喂养翘嘴红鲌,试验期60d。结果表明:饲料中脂肪含量为7.14%对,试验鱼的特定生长率最大(1.34%/d)、饵料系数最低,为1.25,与饲料脂肪含量为9.26%组无显著差异,但与其余各试验组的差异显著(P〈0.05)。蛋白效率在饲料中脂肪含量为9.26%时最大,与饲料中脂肪含量为7.14%时无明显差异(P〉0.05),而与其余各试验组的差异显著(P〈0.05)。饲料脂肪含量对翘嘴红鲌体脂肪、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显著(P〈0.05),对翘嘴红鲌体水分和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用折线回归模型分析饲料脂肪添加量与翘嘴红鲌特定生长率、饲料蛋白效率及饵料系数的变化关系,表明试验中翘嘴红鲌饲料中脂肪的适宜添加量为7.14%~9.26%。  相似文献   
22.
提高鱼类渗透压调节能力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鱼类生活在高于体内渗透压的海水环境,或低于体内渗透压的淡水环境,以不同的方式适应外环境渗透压。在变动的环境渗透压中,其渗透压调节功能也发生改变,以适应变动的环境渗透压,提高鱼类渗透压调节能力。可以缩短生产中的调节渗透压时间,降低生产成本,为研究现阶段不能海水驯养或淡水驯化的鱼类提供驯养可能性,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利用光照,温度变化,饵料,添加剂激素和培育多倍体子代方面研究提高鱼类渗透压能力取得的进展。  相似文献   
23.
饲料中脂肪含量对翘嘴红鲌幼鱼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试验设计6种等氮、等能饲料,研究不同脂肪水平对翘嘴红鲌生长、饲料利用及体组成成分的影响。试验选用平均初始体重为(19.36±2.17)g的翘嘴红鲌,随机分为6个处理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组30尾。试验采用单因素设计,以鱼油为脂肪源,用添加不同水平鱼油(添加量分别为0、2%、4%、6%、8%、10%)的饲料喂养翘嘴红鲌,试验期60d。结果表明,饲料中脂肪含量为7.14%时,试验鱼的特定生长率最大(1.34%/d)、饵料系数最低(1.25),均与饲料脂肪含量为9.26%,但与其余各试验组的差异显著(P<0.05);蛋白效率在饲料中脂肪含量为9.26%时最大,与饲料中脂肪含量为7.14%时无明显差异(P>0.05),而与其余各试验组的差异显著(P<0.05);饲料脂肪含量对翘嘴红鲌体脂肪、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显著(P<0.05),对翘嘴红鲌体水分和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用折线回归模型分析饲料脂肪添加量与翘嘴红鲌特定生长率、饲料蛋白效率及饵料系数的变化关系表明,本试验中翘嘴红鲌饲料中脂肪的适宜含量为7.14%~9.26%。  相似文献   
24.
鲤肠道对L-甲硫氨酸和L-苯丙氨酸的离体吸收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枭  周兴华  叶元土  陈建  段彪 《水产学报》2009,33(2):271-277
采用离体灌注试验系统和茚三酮对氨基酸显色的试验方法,定量分析了鲤鱼肠道壁对氨基酸吸收和跨壁运输量,在相同的实验环境下,分别研究鲤鱼肠道对对L-甲硫氨酸和L-苯丙氨酸的吸收转运量。结果表明,在60 min内草鲤鱼道可对灌流液的氨基酸进行持续的吸收转运,并在肠道外积累;当肠道内灌流氨基酸浓度逐渐增加时,肠道外培养液中氨基酸的浓度与其起始浓度呈正相关变化,并未出高浓度氨基酸对吸收转运的“抑制”效应;通过对吸收转运量达到最大值时试验氨基酸的浓度与吸收转运量的比较,以及在氨基酸吸收转运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等的比较分析表明,鱼肠道对L-甲硫氨酸和L-苯丙氨酸的吸收。结果表明,鲤鱼肠道能有效地吸收、运输L-甲硫氨酸和L-苯丙氨酸。鲤鱼肠道对L-甲硫氨酸和L-苯丙氨酸的吸收曲线符合Michaelis-Menten方程。两种氨基酸的吸收动力学方程分别为:1/V =0.1251×1/[S] + 0.0524(R2=0.9781,P<0.05)和1/V=0.1887×1/[S]+0.0288(R2=0.9762,P<0.05),动力学参数为:L-甲硫氨酸:Vmax=19.08µmol/g•min,Kmax=2.39mmol/L;L-苯丙氨酸:Vmax=34.72µmol/g•min,Kmax=6.55mmol/L。吸收动力学特征分析表明:鲤鱼肠道对两种氨基酸的吸收是一种逆浓度、需要转运载体的主动吸收方式,且对不同的氨基酸有不同的吸收、运输特异性,鲤鱼肠道对L-甲硫氨酸的吸收率和跨壁运输能力均强于L-苯丙氨酸(P<0.05)。  相似文献   
25.
以常规饲料为原料,用豆粕等植物蛋白分别替代16%、28%、40%、52%、64%、76%、88%和100%的鱼粉蛋白,配制成8组等蛋白水平(粗蛋白质为30%左右)、等能(总能为39 kJ/g)的饲料,对体长为(5.66±0.09)cm、体重(3.16±0.16)g的淡水白鲳Colussoma brachypomum进行45 d的生长试验。结果表明:当饲料中用植物蛋白替代鱼粉蛋白的比例为28%、40%、52%、64%时,淡水白鲳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2.73、2.79、2.65、2.67%/d,其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各处理组之间的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的差异与特定生长率相似;淡水白鲳饲料中适宜的动植物蛋白比为1∶1.67。  相似文献   
26.
段彪  黄文清 《南方农业》2008,2(4):19-20
淡水石斑鱼属于鲈形目,鲈形亚目,丽鱼科,体色鲜艳,肉质细嫩,耐低温,抗病能力强,生长快[1].既可作观赏鱼又可作食用鱼养殖,因而倍受养殖者和消费者青睐[2].为对淡水石斑的安全养殖提供参考,笔者开展了Hg2 、Cd2 、Cu2 和Pb2 等4种重金属元素对其胚胎和仔鱼的毒性实验,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7.
试验旨在研究5种等氮、等能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山楂对鲫鱼生长、饲料利用的影响。试验选用平均初始体重为(8.34±0.21)g的鲫鱼,随机选取分为5个处理组,每组30尾,每组设3个重复。试验采用单因素设计,用添加不同水平山楂(添加量分别为0、1%、3%、5%、7%)的饲料喂养鲫鱼,试验期60d。结果表明:饲料中山楂添加量为3%时,试验鱼的特定生长率最大(1.83%/d)、蛋白效率最高(1.92%)、饵料系数最低(1.76)。与其余各试验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用折线回归模型分析山楂的添加量与鲫鱼特定生长率、饵料蛋白效率及饵料系数的变化关系,表明本试验中鲫鱼饲料中山楂的适宜添加量为3%。  相似文献   
28.
本文旨在研究日粮脂肪水平对翘嘴红鲌生长性能及体组成的影响.试验选用平均初始体重为(19.36±2.17)g的翘嘴红鲌540尾,随机分为6组(Ⅰ~Ⅵ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30尾试验鱼,分别投喂鱼油水平为0、2%、4%、6%、8%和10%的试验饲料(日粮脂肪水平分别为2.07%、4.28%、7.14%、9.26%、11.17%和15.32%),试验期60 d.结果表明:Ⅲ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Ⅰ、Ⅱ、Ⅴ和Ⅵ组,与Ⅳ组差异不显著(P>0.05);Ⅲ组的饵料系数显著低于Ⅰ、Ⅱ、Ⅴ和Ⅵ组(P<0.05),与Ⅳ组差异不显著(P>0.05);Ⅳ组的蛋白质效率最大,显著高于Ⅰ、Ⅱ、Ⅴ和Ⅵ组(P<0.05),与Ⅲ组显著不差异(P>0.05);日粮脂肪水平对翘嘴红鲌体脂肪、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显著(P<0.05),对翘嘴红鲌体水分和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回归模型分析表明翘嘴红鲌达到最优特定生长率、饵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的日粮脂肪水平分别为7.88%、8.12%和9.18%,其体组成中粗蛋白质含量最高时的日粮脂肪水平为5.68%,经分析确定翘嘴红鲌日粮的适宜脂肪水平为7.88%~9.18%.  相似文献   
29.
几种重金属离子对淡水石斑胚胎及仔鱼的毒性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实验研究了Hg^2 、Cd^2 、Cu^2 和Pb^2 四种重金属离子淡水石斑胚胎及仔鱼的毒性,四种离子毒性大小顺序均为:Hg^2 >Cd^2 >Cu^2 >Pb^2 。对仔鱼24h的半致死浓度为0.36mg/L、1.75mg/L、5.85mg/L和3.80mg/L;48h的半致死浓度0.17mg/L、1.10mg/L、2.75mg/L和1.70mg/L。对仔鱼的安全浓度为:Hg^2 0.011mg/L、Cd^2 0.1mg/L3、Cu^2 0.10mg/L、Pb^2 0.18mg/L。  相似文献   
30.
采用离体灌注试验系统和茚三酮对氨基酸显色的试验方法,定量分析了鲤肠道壁对氨基酸吸收和跨壁运输量,在相同的试验环境下,分别研究鲤肠道对L-甲硫氨酸和L-苯丙氨酸的吸收转运量.结果表明,在60 min内鲤肠道可对灌流液的氨基酸进行持续的吸收转运,并在肠道外积累;当肠道内灌流氨基酸浓度逐渐增加时,肠道外培养液中氨基酸的浓度与其起始浓度呈正相关变化,并未出现高浓度氨基酸对吸收转运的"抑制"效应;通过对吸收转运量达到最大值时试验氨基酸的浓度与吸收转运量的比较,以及氨基酸吸收转运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等的比较分析表明,鲤肠道能有效地吸收、运输L-甲硫氨酸和L-苯丙氨酸.鲤肠道对L-甲硫氨酸和L-苯丙氨酸的吸收曲线符合Michaelis-Menten方程.两种氨基酸的吸收动力学方程分别为:1/V=0.125 1×1/[S] + 0.052 4(R2=0.978 1,P<0.05)和1/V=0.188 7×1/[S]+0.028 8(R2=0.976 2,P<0.05),动力学参数为:L-甲硫氨酸:Vmax=19.08 μmol/(g*min),Kmax=2.39 mmol/L;L-苯丙氨酸:Vmax=34.72 μmol/(g*min),Kmax=6.55 mmol/L.吸收动力学特征分析表明:鲤肠道对两种氨基酸的吸收是一种逆浓度、需要转运载体的主动吸收方式,且对不同的氨基酸有不同的吸收、运输特异性,鲤肠道对L-甲硫氨酸的吸收率和跨壁运输能力均强于L-苯丙氨酸(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