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7篇
农学   1篇
  3篇
综合类   2篇
水产渔业   8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长江宜昌至城陵矶江段鱼类资源现状及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0—2011年分别于3月、7月和10月在宜昌、荆州和城陵矶江段对长江中游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鱼类58种,隶属于7目14科,其中鲤科鱼类最多,有36种,占总种类数的62.1%。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鲤(Cyprinus carpio)、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依次占了渔获总量的前4位。但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草鱼、鲢、鳙(Aristichthys nobilis)等的数量比重却低于野杂鱼(Hemiculter leucisclus)。宜昌、荆州、城陵矶江段,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依次下降,3个江段的物种优势度指数存在一定差异。主要鱼类生物学统计表明,城陵矶江段部分鱼类平均体长和体重,草鱼分别下降了60%和95%,鲢下降了50%和80%。长江中游鱼类资源呈现出低龄化和小型化的趋势,其中铜鱼变化最为明显,资源衰退情况非常严重。  相似文献   
22.
为了解峡江水利枢纽鱼道过鱼效果,采用张网法和截堵法,于2019年10月、2020年1月、2020年4月、2020年8月对峡江水利枢纽鱼道的过鱼效果开展季度调查.鱼道内共采集鱼类4605尾,计42种,隶属于4目、9科、34属,以中小型鱼类为主,体长范围为2.3~48.5 cm,优势种为宽鳍鱲(Zacco platypus...  相似文献   
23.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泊,其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构成了特殊类型的生物圈,具有特殊的生态、科研、经济意义和保护价值.青海湖于199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1997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海湖湖泊生态以水生生物-鱼类-鸟类-草原为主,青海湖不仅以盛产青海湖裸鲤(湟鱼Gymnocypris przewalskii)闻名于世,而且也是我国八大鸟类重点保护区之一,每年有数10万只鸟类在此栖息.  相似文献   
24.
2014年3月对长江中游干流水陆洲、三八滩、金城洲和牯牛沙等江段四面六边透水框架护岸工程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对比分析了工程区和对照区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差异,以了解航道整治透水框架工程实施对河流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为河流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及生态修复提供依据。在每个调查站点工程区内设置3个采样点,工程区外设置3个对照点,对照点在工程区上游或下游设置,选取水流条件不受工程区影响的区域,且保证对照点水深、岸边植被等条件与工程区样点相近。在透水框架工程区及对照区共采集底栖动物22种,隶属于3门6纲8科;摇蚊幼虫种类最多(占50.0%),其次是寡毛类(27.2%)和软体动物(13.6%)。水陆洲、三八滩、金城洲和牯牛沙等江段透水框架工程区底栖动物密度分别为1450、175、125和160 ind/m2,生物量分别为4.19、0.10、0.48和0.17 g/m2;对照区底栖动物密度分别为140、20、35和33 ind/m2,生物量分别为2.30、0.01、0.02和0.07 g/m2。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dM、H′和J的变化范围工程区分别为0.21~1.37、0.41~1.62和0.38~0.87,对照区分别为0.14~0.40、0.28~0.96和0.41~0.68。透水框架工程区底栖动物种类丰度、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表现出高于对照区的趋势,表明透水框架工程区群落结构较复杂性并提高了底栖动物的多样性,可能与透水框架群能降低河水流速、减小河水对底质的冲击有关。  相似文献   
25.
基于水声学方法的东洞庭湖鱼类空间分布和资源量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5年7月11—17日期间,通过使用回声探测仪(Simrad公司EY60型,200 k Hz换能器)对东洞庭湖的鱼类资源进行了探测评估。结果表明,调查航段的鱼类平均目标强度(目标鱼类对声波的反射能力)为(-51.24±5.66)d B,平均体长约为12 cm,体长范围为2~125.8 cm,不同区域间的鱼类目标强度(即鱼类大小)差异性显著。所有调查航段中鱼类密度1.223~1 534.2 f/1 000 m3之间,均密度为186.3 f/1 000 m3,不同区域间鱼类密度差异性显著,中部湖区(CEC航段)鱼类密度较高。应用资源密度体积法估算东洞庭湖鱼类资源量约为2.36×108f,其中目标强度在-43 d B(体长约28 cm)以下的鱼类占95.5%。  相似文献   
26.
本研究于2017―2019年每年4―7月在宜宾江段开展鱼类早期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宜宾江段有鱼类22种,隶属于3目5科,以鲤科(Cyprinidae)鱼类为主,其中,产漂流性卵鱼类13种,特有鱼类6种。不同鱼类繁殖时间具有明显的年内和年间差异,但均在6月进入繁殖盛期。2017―2019年,鱼卵总径流量分别为12.10×106、70.42×106和35.77×106粒,鱼苗总径流量分别为30.95×106、41.47×106和39.44×106尾,其中,特有鱼类3年累计总卵径流量为15.91×106粒。经推算,在宜宾江段分布着多个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产卵场,规模较大的产卵场主要分布在周坝、桃子湾和华龙码头3处。吻 (Rhinogobio typus)产卵场从东岳庙至向家坝坝下均有分布,3年累计产卵量最大达40.93×106粒,且吻 产卵场有向下游迁移的趋势。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产卵场主要分布在马铭溪码头和桃子湾。CCA分析结果显示,水位、水温和流量等环境因子对鱼卵密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犁头鳅(Lepturichthys fimbriata)和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在水温和流量较高时产卵;草鱼和小眼薄鳅(Leptobotia microphthalma)繁殖条件相近,与水位、流量和流速相关性较高;吻 和铜鱼(Coreius heterokon)产卵受溶解氧和透明度变化的影响较大。虽然受到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开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宜宾江段作为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仍是多种鱼类产卵繁殖的重要分布区,近年来,资源量呈上升趋势缓慢恢复。建议加强该江段早期资源研究,开展生境保护与修复,落实好“十年禁渔”,以促进资源恢复。  相似文献   
27.
为了探究长江中游航道整治水下工程区不同恢复阶段沉积物粒度和有机质含量特征与变化规律,2017年3月、6月、9月分别对长江中游6个恢复时间分别为2、3、4、5、10、15年的航道整治工程区进行了沉积物采集,室内利用Master size 2000型激光粒度仪进行分析,并采用MM_(Fr)矩值法公式计算粒度特征,灼烧法测量沉积物有机质含量,分析沉积物粒度和有机质含量随恢复时间的变化情况,以及粒度特征参数和有机质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中游护岸水下工程区沉积物组成主要以砂为主,粘土、粉砂和砂的平均含量分别是(7.34±4.58)%、(24.26±1.00)%和(68.39±14.06)%。表层沉积物的粒径2.43~6.79φ,平均值是3.95φ,中值粒径2.41~6.05φ,平均值为3.65φ,整体上粒径偏小。工程恢复越久,小颗粒组分占比越高,平均粒径越大;有机质含量随工程恢复时间的增长而增高,河流的涨枯期对有机质含量的影响不显著;表层沉积物中粘土和粉砂总含量、平均粒径、中值粒径与有机质含量关系极显著。本研究结果既符合河流纵向沉积物粒度分布规律,也反映了时间尺度对沉积物粒度组成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8.
四大家鱼自然繁殖对水文过程的响应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长江中游监利江段四大家鱼繁殖行为对水文过程的响应关系,并了解水文过程刺激四大家鱼自然繁殖的生态水文指标量化范围,于2014—2016年的每年5—7月,在长江中游监利断面进行鱼类早期资源调查,同时,对采集到的四大家鱼卵苗与流量以及水温之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水温在20~24℃,流量日增长率为1 125 m~3s~(-1)d~(-1)及以上,涨水持续时间为3 d及以上的涨水过程情况下,可刺激家鱼发生大规模繁殖。而两次涨水过程间隔仅为1 d时,涨水持续时间和流量日增长率无论高低,持续2次涨水过程对家鱼繁殖行为也有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29.
为探明大坝建设及过度捕捞等可能会对圆筒吻鮈资源造成的影响,采用线粒体DNA Cyt b基因序列对长江中上游宜宾、泸州、合江、江津、巴南、涪陵和黄冈7个圆筒吻鮈(Rhinogobio cylindricus)群体进行研究,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结果表明:在获得的998 bp序列长度中检测到14个变异位点,140尾样本定义15个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d)和平均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0.625、0.000 77,说明圆筒吻鮈种群遗传多样性较贫乏。分子变异方差分析(AMOVA)表明圆筒吻鮈地理群体间未出现显著遗传分化。单倍型Network网络分析呈星型结构,邻接系统发育(NJ)树显示单倍型没有出现高支持率的分支,表明群体内部没有发生遗传分化。中性检验、错配分布及BSP分析均表明圆筒吻鮈发生历史种群扩张事件,种群扩张发生在0.06 Ma(百万年前)。综上表明,圆筒吻鮈的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低,群体间遗传分化不显著,建议将圆筒吻鮈群体作为一个整体就地保护,并在今后应加强长期监测。  相似文献   
30.
2017年7月-2018年6月,对湘江下游汨罗江段的仔鱼及幼鱼、成鱼开展了逐月调查,采集仔鱼1 559尾,隶属于4科12种,其中江湖洄游型鱼类7种,468尾,分别占总量的58.3%和30.0%;采集幼鱼、成鱼1 258尾,隶属于8科42种,其中江湖洄游性鱼类16种,547尾,11 486.8g,分别占总量的38.1%、43.6%和40.7%。分析结果表明,仔鱼及幼鱼、成鱼的丰度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均为夏季高,冬季低;4-8月份,江湖洄游型鱼类的运动指数在0.1~0.7之间,呈现入湖趋势;10月份至次年3月份,江湖洄游型鱼类的运动指数在-0.7~-0.3之间,呈现出湖趋势;幼鱼、成鱼的丰度基本上夜间高于白天的;径流量和水温是鱼类出、入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