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7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6篇
水产渔业   79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桑沟湾大叶藻有性繁殖特性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9年1~8月,对桑沟湾大叶藻有性繁殖特性进行了观测,以期为我国大叶藻的研究及保护工作提供基础资料。4月初,大叶藻花枝明显可见,至5月上旬,柱头直立、花药开裂,花期开始,此时水温为14.8℃。第一个可见果实发现于6月上旬,果实成熟及种子的散落始于7月初,此时水温升至21.4℃。至8月初,水温为21.8℃时,花枝基本不可见,此时种子散落结束。花枝的各分枝向心发育,各分枝上的佛焰苞向顶成熟,花期最初和最后阶段分出的佛焰苞着生较少的子房数,结实率相对较低。花枝密度为114颗/m2,每枝结实67.0个,潜在种子产量为7638个/m2。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蛤蜊岗不同贝龄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形态性状与质量性状之间的相关性,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对1~3龄四角蛤蜊的壳长(SL)、壳宽(SW)、壳高(SH)、活体湿重(BW)和软组织湿重(RW)等参数进行分析,建立形态性状与质量性状之间的回归方程。结果显示,不同生长阶段四角蛤蜊形态性状对质量性状的贡献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与1~3龄四角蛤蜊活体湿重最相关的形态性状均为壳宽。对软组织湿重影响最大的形态性状,在1龄贝为壳宽,在2龄和3龄贝为壳长。壳高对2龄四角蛤蜊活体湿重和软组织湿重的直接通径系数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以活体湿重为目标性状时,1~3龄贝均应以壳宽为主要选择性状,并以壳长作为辅助选择性状;以软组织湿重为目标性状时,1龄贝应以壳宽为主要选择性状,同时辅以壳长;2龄和3龄贝均应以壳长为主要选择性状,并分别以壳宽和壳高作为2龄贝和3龄贝的辅助选择性状。研究结果可为蛤蜊岗四角蛤蜊良种选育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3.

在实验室条件下, 设计相同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鱼苗网箱养殖密度(密度5/, 鱼苗体质量约21 g), 分别与不同数量的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lbuhitensis, 0 g, 50 g, 70 g, 90 g)混合养殖, 4个实验组分别记作CS1S2S3, 网箱规格为Ф60 cm×30 cm。各实验组设3个平行组, 实验进行40 d。牙鲆和沙蚕在称重前均饥饿24 h, 同时取5尾牙鲆和20 g沙蚕作为实验初始样品。实验期间, 每天07:3018:002次投喂配合饲料, 根据对照组饵料剩余情况适时调整投喂量, 每个实验单元的投饵量基本一致, 此过程中不处理残饵和粪便。实验单元采用微流水, 流量为250~500 L/d。实验期间, 24 h持续微量充气。至实验结束时, 全部生物饥饿24 h。将其全部取出, 擦干体表水分, 称重后置于70℃干燥箱中烘干至衡重, 研磨、分析。结果表明, 对照组(C)的底质积累碳、氮量最高, 各实验组水体净输出的氮和有机碳量以及呼吸碳量分别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是碳、氮输入的主要来源。在输出各项中, 各个实验组水体净输出氮占输出氮比例无显著差异(P>0.05), 而系统净排放氮以对照组所占比例最高, 但与S1S2组无显著差异(P>0.05); 对照组底质积累氮所占输出氮比例显著高于S2S3(P<0.05)。对照组底质积累碳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各实验组(P<0.05); 对照组和S1组的水体净输出有机碳比例显著高于S3(P<0.05), S3组碳净排放占碳输出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和S1(P<0.05)。碳、氮产投比均以对照组最低。在本研究条件下, 双齿围沙蚕在综合养殖模型中可利用牙鲆网箱养殖产生的残饵和粪便, 减少底质碳、氮积累, 提高产投比, 综合养殖模型既可以降低碳、氮排放, 又可以增加产品产出。结论认为, 网箱养殖牙鲆搭配双齿围沙蚕的综合养殖模型理论上具有可行性, 双齿围沙蚕可以作为牙鲆网箱养殖产生的残饵和粪便的一道有效处理屏障, 此模型在港湾和围堰鱼类网箱养殖中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
栉孔扇贝秋季苗种培育、生长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9月20日~2005年5月9日,在红岛蛤原良种开发有限公司贝类育苗场进行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秋季苗种培育及其生长特性的研究。2004年11月中旬得到的壳高约0.1cm的秋季苗种2.2×106粒,在育苗池中暂养,12月份当水温降到8℃左右时移秋季苗种到保温效果比较好的藻类培育池中培养,苗种可安全过冬。次年5月当海区水温回升到10℃左右时将该苗种移到海上养殖区。2005年5~12月,通过对秋季苗种进行定点采样调查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扇贝壳高的特定生长率SGR(%/d)在0.22±0.30~3.18±0.41之间,壳高与壳长的关系式为L=0.8101H-0.076,壳高、壳长与体重的关系式分别为W=0.1521H2.6268,W=03625L2.2191,成活率(%)在85±2.45~97.2±2.0之间。5~12月栉孔扇贝没有出现大量死亡现象,顺利地度过了夏季高温期。  相似文献   
15.
温度和盐度对中华原钩虾幼体孵化、存活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室内受控实验方法测定了不同温度(15,20,25和30℃)和盐度(盐度5,10,15,20,25,30和35)以及温度和盐度交互作用对中华原钩虾幼体孵化、存活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华原钩虾幼体孵化的数量受水温影响显著(P<0.05),20℃幼体孵化率最高,平均每只亲体孵化幼体30.67个。水温对幼体生长的影响差异十分显著(P<0.01),15~25℃范围内,幼体的日增长和特定生长率随水温升高而增加,水温25℃时达到最大值,平均日增长体长为0.23 mm/d、体质量平均日增长体质量为0.20 mg/d,特定生长率体长为6.40%/d、体质量特定生长率为15.79%/d;当水温高于25℃,钩虾的日增长和特定生长率降低。根据相关性方程式推算其最适孵化温度为21.50℃,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中华原钩虾幼体的存活率受温度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20℃钩虾幼体存活率最高,为98%,30℃存活率最低,为87.67%。盐度对中华原钩虾孵化幼体数量、存活率及幼体生长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温度和盐度交互作用结果表明,中华原钩虾对盐度有较好的适应能力,温度对中华原钩虾种群发展的影响要大于盐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辽河鲇种群生殖调节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辽河流域鲇种群生殖适应性,即个体生殖力及其调节机制、生殖过程及其适应性。结果表明:鲇个体生殖力低于鲤科鱼类而与乌鳢和胡子鲇相近,卵质优于鲤科鱼类;鲇产卵期长,有利于亲鱼充分利产卵场和仔鱼利用铒料资源;产卵后卵巢内有大量的卵母细胞残留是对不稳定生殖环境的适应。  相似文献   
17.
在静水系统中,骤然改变水体盐度,形成盐度脉冲;研究许氏平鲉Sebastodes fuscescens(Houttuyn)经历该脉冲后其氨氮、活性磷酸盐排泄的情况。结果表明,盐度改变后,许氏平鲉的氨氮排泄率比正常盐度(30)下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升高趋势;当盐度由30降为25和20时,随着体重增加,氨氮排泄率先增大,后又减小;当盐度由30上升为35时,氨氮排泄率随体重增加而呈下降趋势。盐度改变后,许氏平鲉的活性磷酸盐排泄率随体重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同一体重下,盐度由30降至20时,活性磷酸盐的排泄率最大;盐度由30升至35时,磷的排泄率最小。方差分析表明,盐度脉冲对许氏平鲉氨氮排泄率有显著的影响(P<0.05),对活性磷酸盐排泄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该研究对于鱼类养殖的水质管理、养殖场的布设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野生鲇(Silurus asotus Linnaeus)资源开发与养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近10年来国内外关于鲇鱼(Silurus asotus)养殖的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生物学、育种、内分泌生理及其调控、人工繁殖技术、苗种培育和成鱼饲养。结果表明:该种鲇鱼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人工养殖前景,已经成为日本和中国内陆水域新的养殖对象。解决苗种的规模化生产和成鱼饲养的产业化问题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多棘海盘车和海燕这两种海星对栉孔扇贝、菲律宾蛤仔和贻贝三种双壳贝类的捕食选择性和摄食率及温度的影响,测定了捕食Q10温度系数。结果显示:多棘海盘车和海燕对三种贝类均可捕食,且表现出明显的捕食选择性,选择顺序依次为菲律宾蛤仔、贻贝和栉孔扇贝。海星对菲律宾蛤仔的摄食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种贝类,分别为0.50和0.37个/d;对扇贝的摄食率最低,分别为0.05和0.07个/d。海星摄食率随水温升高而呈上升的趋势,总平均摄食干重分别为0.69 和0.79 g/d。水温从4.3 ℃升高到7.8 ℃多棘海盘车和海燕捕食Q10系数分别为6.38和2.33,而水温从7.8 ℃升高至13.3 ℃时,Q10系数没有显著升高,分别为1.13和1.22。说明水温从4.3 ℃升高时,海星捕食强度显著升高,是防御海星的重点时期。根据海星对贝类捕食的选择性,可在养殖笼内放入贻贝等低值贝类来保护扇贝,缓冲海星对扇贝的捕食,并在缓冲期间对养殖笼内的海星进行清除。  相似文献   
20.
于2007年在青岛流清河扇贝养殖区对当年升温培育的栉孔扇贝稚贝进行了海区养成。通过提早分苗比较了分苗组和不分苗组的扇贝生长情况,同时比对了春季升温苗种与自然采苗苗种的生长情况,并拟合出栉孔扇贝湿重与壳长、壳高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提早分苗的栉孔扇贝壳长(19.97mm)大于未分苗组(15.69mm,P〈0.05)。春季升温苗种与自然采苗苗种相比在生长上具有优势(P〈0.05),至当年的12月20日,它们的平均壳长分别为26.89mm和13.59mm,次年的9月12日,平均壳长分别为51.45mm和45.45mm。春季升温苗种在夏季高温季节的成活率高于自然采苗的苗种(P〈0.05),分别为84.25%和37.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