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1篇
  1篇
综合类   31篇
水产渔业   129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利用PCR技术克隆了二长棘犁齿鲷(Parargyrops edita Tanaka)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基因,该基因的全长为1140bp,并将该基因与GenBank中犁齿鲷、金头赤鲷、真赤鲷、四长棘鲷、黄牙鲷、平鲷、黑棘鲷和灰鳍棘鲷的Cytb序列进行了比较,共检测到407个核苷酸变异位点,占总序列的35.7%。同时结果也显示,二长棘犁齿鲷与犁齿鲷亲缘关系最近,序列差异仅为1.5%,与传统分类一致,它们应同属于犁齿鲷属;与金头赤鲷和真赤鲷的遗传差异分别为8.3%和8.4%,也处于种间的分化水平,且以较高的置信度(100%)在分子系统发育树上聚为一支,是否应该将它们归为一个属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2.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扩增瓶鼻海豚、中华白海豚和糙齿海豚的线粒体DNA16S rRNA基因,获得了大约600bp的片段。扩增产物直接测序,去除引物序列后分别获得515、519和529bp的核苷酸片段。碱基组成平均为T25·8%,C20·7%,A32·1%,G21·4%,GC含量为42·1%。与35种鲸豚类的55条同源序列比对,去除部分端部序列后得到497个比对位点,包括14个插入/缺失位点和127个变异位点(104个简约信息位点,23个单突变子)。序列比较表明,我国水域的瓶鼻海豚和中华白海豚与国外种存在一定的差异。NJ聚类分析结果与目前的主流观点基本相同,即须鲸亚目形成单系群而齿鲸亚目则为多系群,后者包括海豚总科、抹香鲸总科、喙鲸总科和淡水豚总科。其中抹香鲸总科与须鲸亚目聚合在一起,然后与海豚总科聚合再与喙鲸总科相聚。淡水豚总科为一并系群并处于整个鲸豚类的基部,其中恒河豚科是最早分化的一支。但在海豚总科中,鼠海豚科的江豚则与一角鲸科的白鲸聚合一起,与形态分类不同。  相似文献   
83.
3种野鲮亚科鱼类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野鲮亚科(Labeoninae)隶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中的鲤科(Cyprinidae,约有26个属近300个种。为研究其在鲤科鱼类中的系统发育关系,以16S rRNA基因作为遗传标记进行鲤科鱼类的系统发育分析。通过PCR方法, 扩增了长度为361-362 bp的3种野鲮亚科鱼类的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序列比对得到364个排列位点,其中94个为信息位点,占全部位点的26.8%。用Mega 2.1软件的NJ法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野鲮亚科鱼类没有形成单系类群,野鲮亚科的鲮、角鱼与鲤亚科的鲤、鲫形成姐妹群,然后再与野鲮亚科的麦鲮和露斯塔野鲮聚在一起,说明鲮与鲤亚科鱼类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84.
3个不同地理群体真鲷遗传变异的RAPD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江世贵 《水产学报》2004,28(3):334-338
随机扩增多态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是建立在PCR技术基础上的检测DNA序列多态性和建立分子遗传标记的技术,Williams等[1]首次运用随机引物扩增寻找多态DNA片段作为分子遗传标记.Welsh等[2]也发现以寡核苷酸作为引物对基因组DNA进行扩增,产物的图谱表现出高度的变异性.因其具有操作简单、能够快速高效地提供许多个体或基因型许多位点的DNA序列多态性数据等优点,在生物的遗传多样性、群体遗传学、分类学及农牧业的遗传育种等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85.
浅色黄姑鱼脑垂体cDNA文库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浅色黄姑鱼脑垂体为材料,应用SMART~(TM) cDNA library construction技术,构建以真核表达载体pcD- NA3.1( )为基础的浅色黄姑鱼cDNA文库。利用含Sfi I B酶切位点的oligo(dT)引物合成cDNA第一链,利用含Sfi I A酶切位点的SMART核苷酸作为cDNA第一链在mRNA5′端延伸出去的模板,采用LD PCR引物合成双链cDNA,双链cDNA用Sfi I酶切和过柱分级分离后,与引入Sfi I酶切位点的pcDNA3.1( )-Sfi I载体进行连接,转化大肠杆菌TOP10感受态细胞,构建成脑垂体全长cDNA文库。经过质量鉴定,得到的原始cDNA文库含有约1×10~5个重组子,重组率为90%,插入cDNA片段长度范围约为0.4~3kb。研究为深入开展浅色黄姑鱼的生长发育相关基因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6.
根据黄鳍鲷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基因全长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AY669059)设计、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扩增编码黄鳍鲷IL-1β基因前体肽的基因序列,通过T-A克隆构建了克隆载体pMD18T-IL1β。以克隆载体pMD18T-IL1β为模板,以设计合成的带酶切位点的引物分别扩增黄鳍鲷IL-1β的前体肽和预测的成熟肽基因序列,经BamHI和SalI双酶切后将其插入表达载体pQE30中,构建了原核表达质粒pQE30-pIL1β和pQE30-mIL1β。经酶切、PCR鉴定并最终通过序列测定表明,基因已正确插入到载体的多克隆位点,序列和读码框都正确无误,为黄鳍鲷IL-1β基因的体外重组表达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87.
合浦珠母贝3个养殖群体的RAPD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RAPD标记技术检测了广西省北海市、海南省三亚市、广东省深圳市等 3个地理种群养殖合浦珠母贝(Pinctadamartensii)基因组DNA的多态性 ,并对其遗传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从 4 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 13个10bp引物 ,它们在 3种群中共扩增出了 14 0条DNA片段 ,3种群共有片段 16条 ,DNA片段数分别为 5 8、91和 71条 ,多态性位点比例分别为 4 1 4 % ,6 5 0 %和 5 8 4 %。遗传距离分析表明 ,广西种群与广东种群的亲缘关系较近 ,而与海南种群亲缘关系较远。 13个引物中 ,引物S11和S3 58扩增出的 3种群指纹图谱差异显著 ,可作为 3种群鉴定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88.
南海北部野生斑节对虾卵巢解剖结构及组织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解剖学、组织学观察,研究了南海北部野生斑节对虾卵巢结构及组织学,结果表明,(1)卵巢的解剖结构:卵巢可分为1对前叶、8对侧叶、1对向后延伸的尾叶,成熟卵巢8对侧叶以第2对侧叶最大,第6对侧叶末端可见一半透明小管穿过所对应的胸腔体壁通到同侧第3对步足基部的产卵孔。(2)卵巢的组织学结构:卵巢由卵巢壁、中央卵管和卵室组成;卵巢壁由外向内依次由上皮层、疏松结缔组织、基膜和分化上皮构成;中央卵管分化出大量卵原细胞;卵室内含有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母细胞。  相似文献   
89.
[目的]利用卵巢组织石蜡切片自发荧光观察斑节对虾卵母细胞发育.[方法]研究采用普通石蜡切片技术获得斑节对虾发育各期卵巢组织切片,采用苏木青/伊红染色后利用3种自发荧光对卵巢组织切片进行观察,探讨绿色自发荧光下观察卵母细胞不同发育阶段需要的最适曝光时间.[结果]卵巢组织切片直接自发荧光观察卵母细胞的发育较HE染色后观察更为方便、有效,且切片可以继续用于后续试验.3种自发荧光中,绿色自发荧光的观察效果最好.[结论]该研究可为快速观察斑节对虾卵母细胞发育和高效利用试验材料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90.
5个斑节对虾家系体长和体重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家系选育不仅包括对生长速度和抗病力的选育,还包括体长和体重的关系等.研究了5个斑节对虾家系(hsy7-7、hsy8-5、hsy10-10、hsy12-13、hsy15-15)体长和体重的关系,通过回归分析,得到5个斑节对虾家系体长(L)和体重(W)的关系式分别为:hsy7-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