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7篇
农学   22篇
基础科学   20篇
  1篇
综合类   55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17篇
园艺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4 毫秒
131.
最近,山东省文登市旺佳薯类合作社负责人王军光正在工商部门的指导帮助下,为合作社生产的紫薯进行商标注册。王军光经营的旺佳薯类合作社与珠海、烟台等地客商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现在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合作社每年与种植户  相似文献   
132.
猪的人工授精方法经过不断改进,使人工授精猪的受胎率和产仔数达到与公猪自然交配水平。20世纪晚期,国外又有关于子宫输精方法进一步提高产仔数的研究报道,认为子宫输精可以将公猪大量精液送入子宫体部位减少精液在子宫颈滞留和倒流,使精子快速到达受精部位,产生更多受精卵,从而提高产仔数并可减少输精时间。生产工厂已有深部输精的双层管生产,但国内某省用7000多头母猪深部输精内管前伸15厘米(输精器外管插入子宫颈外口后,内管前伸15厘米)试验中,并未提高产仔数。国内部分学者认为,猪的子宫体短,深部输精时有可能插入一侧子宫角,不但不能提高产仔数,反而会降低产仔数,于是坚决反对进行子宫深部输精。  相似文献   
133.
蒯婕  李真  汪波  刘芳  叶俊  周广生 《中国农业科学》2021,54(11):2319-2332
【目的】研究密度和行距配置对甘蓝型油菜苗期生长的影响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为进一步提高油菜产量、缩小产量差,明确密植油菜产量调控机制奠定理论基础。【方法】2016—2017年选用华杂62(常规株型,简称HZ62)、2017—2018年选用华杂62和品系1301(紧凑株型)设置密度15×104(D1)、30×104(D2)和45×104株/hm2(D3)为主区,行距15(R15)、25(R25)和35 cm(R35)为副区,研究不同密度和行距配置下,不同器官干物质累积和分配、茎秆和叶片碳氮代谢、根系活力和成熟期产量的变化。【结果】增加密度后,油菜个体生长受到明显抑制,表现为成熟期根颈粗、根干重、地上部干重以及株高均降低,有效分枝数减少,同一密度下缩小行距后降幅减小,D1、D2和D3密度条件下,在行距R25、R15和R15时各指标均表现最佳。与传统的密度行距配置(D1R25)相比,增加密度缩小行距(D3R15)后,2017—2018年,HZ62和1301两品种单株产量分别降低了57.14%和55.73%,但群体产量增加了21.55%和30.92%。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苗期叶片干物质分配率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茎秆和根系干物质分配率与群体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进一步分析苗期各器官生长指标发现,密度增加后,苗期叶片SPAD值、单株根系生物量、伤流量、根系活力均显著降低,而群体叶面积指数(LAI)和根系生物量显著增加;同一密度下,通过调节行距、减小株行距差异时,单株油菜叶片SPAD值、叶片和茎秆C/N、群体LAI及根系生物量增加,为成熟期产量奠定了基础。2017—2018年,与D1R25相比,D3R15处理下,HZ62茎秆C/N下降了22.95%,单株根系生物量、伤流量和活力分别降低了35.60%、16.07%和15.51%,叶片C/N和群体根系生物量则分别增加了16.11%和83.44%;1301茎秆C/N下降了19.71%、单株根系生物量、伤流量和活力分别降低了30.87%、22.63%和22.85%,叶片C/N和群体根系生物量则分别增加了14.84%和108.21%。【结论】本试验条件下,与传统密度行距配置相比,不同株型油菜参试品种在增加密度缩小行距后均能通过促进苗期单株叶片氮代谢,同时增加了苗期叶片SPAD值、群体光合叶面积、群体根系生物量,提高了根系活力实现增产。  相似文献   
134.
对菲牛蛭(Hirudinaria manillensis Lesson,1842)暴发性细菌性疾病的流行情况、临床症状、病原菌形态、生理生化特性、药物敏感性、病蛭的组织切片显微病理观察,病原16S rRNA基因分子鉴定以及4种中草药物对该病的治疗效果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和奇异变形杆菌(Protues mirabilis).该病可由这2种菌单独或共同引发.2种菌的人工感染和再感染重复性好、致病性强,发病死亡率均超过80%.药物敏感试验表明,2株病原菌均对氨曲南、庆大霉素、新霉素和环丙沙星敏感,而用板蓝根和陈皮药浴治疗病蛭效果较好,治愈率可达80%.组织病理观察表明,患病部皮肤表皮角质层溃烂、脱落,肌肉发生溃疡、腐烂,肌纤维断裂、溶解、坏死,唾液腺排列混乱,部分出现断裂.上述结果表明这2种病原菌对菲牛蛭均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135.
为了筛选出适合海安市种植的小麦品种,选择适应性强、抗逆性好、丰产性高的7个小麦品种于11月5日播种,通过调查各品种的物候期、产量结构及理论产量、抗逆性、丰产性等指标。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栽培管理措施下,扬麦24及扬麦12G16丰产性、抗逆性等方面均表现出较强的优势,可做进一步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36.
甘蓝型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根据其成花转变过程中对低温春化时间需求的不同分为3种生态型:春性、半冬性和冬性。前人研究发现,长链非编码RNA (LncRNA)可在多层面上调控基因的表达,参与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在拟南芥中, LncRNA可以通过调控春化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来影响开花。本研究以3种生态型甘蓝型油菜为材料,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苗期叶片的mRNA和LncRNA测序,初步探究LncRNA在油菜生态型分化及适应性形成中的作用。3种生态型甘蓝型油菜共差异表达基因的GO及KEGG富集分析表明,不同生态型甘蓝型油菜之间存在大量基础化合物合成代谢差异,特别是脂质类化合物。3种生态型甘蓝型油菜中共鉴定获得3775个LncRNA,其中285个在2个及以上生态型组合中存在差异表达,涉及到1517个候选靶基因。这些差异表达LncRNA涉及到的靶基因也富集到大量基础化合物合成代谢途径。通过mRNA-LncRNA联合分析,我们预测到了一个开花基因的调控网络,包含8个开花基因和23个LncRNA,涉及到温度和光信号调控通路。通过比较鉴定得到的LncRNA和972个甘蓝型油菜重要农艺性状QTL位...  相似文献   
137.
作物生产中,稳产与高产同等重要。本试验以高产但稳产性存在差异的品种“湘杂油518”和“大地199”为材料,分别在武汉和兰州进行播期、施氮量、种植密度的单因素田间试验,测定农艺及生理指标、各处理籽粒产量,计算其变异系数,探究主要农艺性状与稳产性的关联度,为油菜大面积丰产及良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播期、氮肥及密度显著影响油菜产量;相同试点,两品种的最高产量差异不显著,但其在各处理间的稳产性差异明显;本试验中,大地199在不同播期、氮肥处理下产量变异系数均低于湘杂油518,稳产性较强。(2)与湘杂油518相比,大地199各关键生育期的叶面积指数(leafareaindex,LAI)、光能利用效率(lightenergyutilizationefficiency,LUE)、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和花期根系形态等指标均较优,且变异系数小,是其高产且稳产性强的基础。(3)灰色关联度分析发现,各处理条件下,油菜籽粒产量与群体角果数、花期地上部干重和平均根直径等指标关联度较大;且产量变异系数与群体角果数、花期地上部干重和平均根直径变异系数极显著正相关。综上,优化油菜群体角果数、花期地上部干重...  相似文献   
138.
139.
随着绿色高效、集约化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缓/控释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缓/控释肥的使用可以减少化肥对环境的污染、恢复土壤生态、提高化肥的利用率、降低人工成本,但是缓/控释肥的应用也存在一些不足。为促进现代农业健康发展,进一步了解缓/控释技术在农业集约化生产和农业科学研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实现化肥减施增效领域的进展,在调研文献的基础上,本文综述了近年缓/控释肥的发展、分类及制备方法及其应用进展,总结了缓/控释肥在应用中的优点和不足;同时针对缓/控释肥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梳理,提出今后应围绕绿色材料开发、生产工艺和设备创新,开展缓/控释肥施用技术与评价体系的系统研究,形成缓/控释肥产业化技术集成与示范,研制出符合生产要求的高效、环保、低成本的缓/控释肥。  相似文献   
1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