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7篇
综合类   61篇
水产渔业   87篇
畜牧兽医   19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团头鲂幼鱼饲料中α-亚麻酸、亚油酸的适宜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半纯化饲料配方的基础上,分别设计6个α-亚麻酸含量(0.02%、0.55%、1.08%、1.60%、2.13%、2.65%)、6个亚油酸含量(0.86%、1.29%、1.73%、2.16%、2.59%、3.03%),以亚麻籽油、玉米油、棕榈油调节饲料中α-亚麻酸、亚油酸的含量,配制等氮等能(粗蛋白质含量为30.09%,粗脂肪含量为6.87%)的12种半纯化试验饲料,探讨团头鲂幼鱼[初始均重为(59.5±0.5)g]饲料中α-亚麻酸、亚油酸的适宜含量。养殖试验分为α-亚麻酸和亚油酸试验2部分,均设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养殖周期为85 d。结果表明:在α-亚麻酸试验中,依据回归方程计算得到,在饲料α-亚麻酸含量分别为1.32%、1.33%时,团头鲂幼鱼具有最大的特定生长率和最小的饲料系数;0.02%组的脏体指数显著低于除1.08%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肥满度、肝体指数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0.02%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0.55%、1.08%组(P0.05),1.60%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显著高于0.55%、2.13%组(P0.05),0.02%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在亚油酸试验中,依据回归方程计算得到,在饲料亚油酸含量分别为2.02%、2.03%时,团头鲂幼鱼具有最大的特定生长率和最小的饲料系数;3.03%组的肝体指数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肥满度、脏体指数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1.29%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1.73%组(P0.05),0.86%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1.73%组(P0.05),1.29%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显著高于0.86%、3.03%组(P0.05),各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以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作为主要评价指标,结合部分血清生化指标和形体指标,得到适合团头鲂幼鱼快速生长、维持鱼体正常健康的饲料中适宜的亚麻酸、亚油酸含量分别为1.32%~1.33%、2.02%~2.03%。  相似文献   
62.
采用离体消化方法,利用草鱼肠道消化酶作为酶源,在水解7h后用茚三酮方法测定水解液中生成的氨基酸总量,以生成的氨基酸量占消化前饲料蛋白质量的百分比表示氨基酸离体消化率,四种饲料的氨基酸消化率分别为鱼粉64.56%、豆粕88.73%、菜粕75.03%、棉粕81.00%,显示出草鱼对3种植物饲料蛋白质的氨基酸消化率高于鱼粉的结果。采用肠道离体灌注试验系统,利用饲料蛋白质的酶水解液为灌注液,用茚三酮方法测定了草鱼肠道对四种饲料蛋白质酶水解液中氨基酸整体的吸收速度,结果显示出肠道对氨基酸整体的吸收速度与水解液中氨基酸浓度呈正相关关系,在50rain内其吸收平均速度以鱼粉最高,为0.45mg/min,其次为豆粕0.36mg/min、棉粕为0.30mg/min,最低为菜粕0.26mg/min。如果以单位时间内肠道对氨基酸的吸收量占流过肠道内的氨基酸量的比例表示肠道对氨基酸吸收率,结果显示出在不同时间段,草鱼肠道对四种蛋白质饲料水解液氨基酸的吸收率无显著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63.
本研究分别以豆油和磷酸二氢钙平衡饲料总油脂和总磷水平,以血球蛋白粉和鱼粉交叉组合平衡总氮水平,在等氮等油脂等磷条件下研究血球蛋白粉替代鱼粉对异育银鲫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探讨以饲料原料优化组合来实现血球蛋白粉对鱼粉替代的可行性.将初始平均体重为(18.40±1.07)g的异育银鲫幼鱼27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设3个重复,...  相似文献   
64.
65.
矿物质元素对斑点叉尾(鱼回)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L12(211)正交表设计11种微量、常量矿物质元素12种组合的配合饲料,进行54 d的室内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在现有的斑点叉尾(鱼回)微量、常量矿物质元素需要量的基础上,Mn、Cu、Co、Mg增加50%用量后显著促进了斑点叉尾(鱼回)的生长速度;酵母Cr的添加(0.5 mg/kg)非常显著地抑制了生长速度,在斑点叉尾(鱼回)饲料中不能添加Cr;Zn、Fe 、I用量增加显著抑制了生长速度,在实际使用时不能增加用量.Fe、Zn、I、Se、P的用量增加将使斑点叉尾(鱼回)的饲料系数也增加,尤其是Fe、Zn、I、Se较为明显;而Cu、Mn、Co、Cr、Ca、Mg用量的增加使饲料系数降低.Fe、Cu、Mn、Co、I、Mg使内脏比增加,以Fe最为明显;而Zn、Se、Cr、Ca、P使内脏比减少,以Cr最为明显.Fe、Zn、I的增加可使体长/体重比增加、使体长生长快于体重的增长,其结果使鱼体向"长条形"发展;而Cu、Mn、Co、Se、Cr、Ca、P、Mg的增加使体长/体重的值减小,可使体重的增长大于体长的生长,使鱼体向"肥"、"粗壮"体型发展.综合分析以第5组的组合最佳,使斑点叉尾(鱼回)的生长速度比第1组高30%、饲料系数低21%.  相似文献   
66.
按照 L1 2 ( 2 1 1 )正交表设计 1 1种微量、常量矿物质元素 1 2种组合的配合饲料 ,进行 5 4d的室内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在现有的斑点叉尾鱼回微量、常量矿物质元素需要量的基础上 ,Mn、Cu、Co、Mg增加 5 0 %用量后显著促进了斑点叉尾鱼回的生长速度 ;酵母 Cr的添加 ( 0 .5 mg/ kg)非常显著地抑制了生长速度 ,在斑点叉尾鱼回饲料中不能添加 Cr;Zn、Fe、I用量增加显著抑制了生长速度 ,在实际使用时不能增加用量。 Fe、Zn、I、Se、P的用量增加将使斑点叉尾鱼回的饲料系数也增加 ,尤其是 Fe、Zn、I、Se较为明显 ;而 Cu、Mn、Co、Cr、Ca、Mg用量的增加使饲料系数降低。Fe、Cu、Mn、Co、I、Mg使内脏比增加 ,以 Fe最为明显 ;而 Zn、Se、Cr、Ca、P使内脏比减少 ,以 Cr最为明显。Fe、Zn、I的增加可使体长 /体重比增加、使体长生长快于体重的增长 ,其结果使鱼体向“长条形”发展 ;而 Cu、Mn、Co、Se、Cr、Ca、P、Mg的增加使体长 /体重的值减小 ,可使体重的增长大于体长的生长 ,使鱼体向“肥”、“粗壮”体型发展。综合分析以第 5组的组合最佳 ,使斑点叉尾鱼回的生长速度比第 1组高 3 0 %、饲料系数低 2 1 %。  相似文献   
67.
在由数量增长模式向质量增长模式的背景下,水产养殖业和水产饲料工业都将发生重大的变化。强化水产饲料的生物学效价、建立相应的评价方法,全面提升水产饲料的生物效价质量水平,通过饲料途径保障水产动物的生理健康、抗病防病能力、抗应激能力,以及通过饲料途径调控养殖渔产品食用质量,这是水产饲料质量发展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方向。如何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如何将产品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是水产饲料企业实现质量增长模式转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68.
本研究旨在探讨日本沼虾高磷脂饲料中适宜的能量蛋白比。设计了3个蛋白质水平(36%、40%、44%),2种可消化能水平(11 MJ/kg和12 MJ/kg),制备出6种试验饲料。选取初始体重(0.28±0.06)、健康未抱卵的日本沼虾于24个100 cm×100 cm×100 cm的塑料缸内进行56 d的生长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日本沼虾的存活率(SR)、增重率(WG)、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系数(FCR)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蛋白质效率(PER)呈现显著下降趋势(P0.05)。随着可消化能水平的提高,日本沼虾的WG、SGR、PER显著提高(P0.01)。可消化能为12 MJ/kg时,每增加1 MJ/kg能量可提高PER 0.0319,高于可消化能为11 MJ/kg时。饲料蛋白质含量36%、能量蛋白比为34.30 MJ/kg时日本沼虾SGR最高,FCR最低,其适宜能量蛋白比还可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69.
为了探讨鱼粉质量以及原料鱼加工方式对黄颡鱼生产性能、鱼体健康的影响,以30.5%的高灰分、高组胺鳀鱼粉(FM)为对照,按相同鱼粉蛋白质水平计算低灰分、高组胺的金枪鱼粉(TFM)和高灰分、低组胺的鳕鱼鱼排粉(CFM)在饲料中的用量;按鱼粉蛋白质含量的35%,在高植物蛋白饲料中添加酶解鳀鱼浆(FPH);共设计4组等氮等能饲料,在池塘网箱中养殖黄颡鱼[初始体质量(30.08±0.35)g]60 d。结果显示:FM组黄颡鱼的特定生长率(SGR)最高,其次为FPH组,TFM和CFM组比FM组低11.4%、14.9%,但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饲料系数(FCR)、蛋白质沉积率(PRR)和脂肪沉积率(FRR)也差异不显著(P0.05)。全鱼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灰分差异不显著(P0.05)。CFM组肥满度(CF)、肝体比(HSI)和脏体比(VSI)均最高,HSI显著高于TFM(P0.05)。各组血清谷草转氨酶(ASL)、谷丙转氨酶(ALT)、总蛋白(LTP)、白蛋白(ALB)、葡萄糖(GLU)和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与TFM组相比,FPH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CHOL)和甘油三酯(TG)分别降低42.0%、37.0%、35.0%,变化显著(P0.05)。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发现,黄颡鱼摄食较高组胺水平的饲料(FM、TFM组)后,胃部黏膜结构出现损伤,上皮细胞破损明显。研究表明:植物蛋白饲料中添加12%的酶解鱼浆(干物质),其生产性能与30%鱼粉具有一定的等效性;鱼粉蛋白质用量相同时,黄颡鱼的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效率不受鱼粉主要营养成分的影响,但饲料组胺水平较高时,其胃黏膜上皮细胞会出现损伤。  相似文献   
70.
增艳物质对锦鲤生长性能和生理机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增白剂的凹凸棒土、沸石粉和增艳物质的加丽红素、增艳1号、EM菌和螺旋藻作为饲料色素物质添加到锦鲤饲料中,进行99 d的养殖试验,探讨增艳物质对锦鲤生长的影响。试验选取初质量为(18.04±10.92)g的600尾锦鲤,随机分为10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20尾鱼,每组随机投喂1种试验饲料,进行99 d的养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各试验组间锦鲤的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和增重率差异极显著。螺旋藻凹凸棒土组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最高,饲料系数最低。饲料色素物质对锦鲤肥满度、脏体比和肝体比无显著影响,但对体质量/体长有显著影响,凹凸棒土螺旋藻组体质量/体长最大。饲料中色素物质的添加对锦鲤血清血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酐、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全血血红蛋白含量无显著影响。结果表明:凹凸棒土添加量为4%与螺旋藻添加量为7.5%的组合有利于锦鲤的生长;其他增艳物质对锦鲤的生长无影响;作为增白剂,凹凸棒土可以替代沸石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