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6篇
水产渔业   2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究花鲈幼鱼响应不同盐度的适应性变化规律,为建立健康大规格苗种培育技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人工繁育的淡水驯化花鲈幼鱼为研究对象,设4个盐度梯度(0、10‰、20‰和30‰),以盐度0为对照组,花鲈幼鱼放入不同盐度水体中养殖30 d后取样,然后基于石蜡切片技术比较分析不同盐度条件下花鲈幼鱼胃、肠道和肝脏组织结构的变化特征.[结果]对照组花鲈幼鱼的胃黏膜层较厚,皱褶数目少,胃小凹分布不均匀,胃腺发达;肠道黏膜皱褶较高,杯状细胞丰富;肝细胞空泡化严重.10‰盐度组花鲈幼鱼胃黏膜皱褶增高,皱褶数目增多,胃小凹发达,胃腺细胞增多;肠道黏膜皱褶变矮,杯状细胞增多,较饱满;肝细胞空泡明显减少,细胞界限清晰.20‰盐度组花鲈幼鱼胃黏膜上皮变薄,胃小凹变浅且数量减少;肠黏膜皱褶较矮且数量减少,杯状细胞减少;肝脏组织血管丰富,少数肝细胞呈空泡状,细胞核较大.30‰盐度组花鲈幼鱼胃黏膜皱褶宽大,胃小凹数量变少且较浅,胃腺发达,有少量杯状细胞分布;肠黏膜皱褶变矮且不规则,杯状细胞明显减少且体积缩小;肝细胞较大,肝血窦丰富.[结论]花鲈幼鱼消化系统组织结构能对不同盐度产生适应性变化,其中低盐度条件对肝脏组织影响最明显,高盐度条件对胃和肠道组织影响较明显.综合考虑,在10‰的盐度条件下花鲈幼鱼消化器官组织结构最完整,能满足其消化生理需求.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不同盐度对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幼鱼组织结构的影响,用组织学方法对不同盐度条件下(0、10、15、20、30)花鲈幼鱼的鳃、脾及肌肉组织结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盐度为0时,花鲈幼鱼鳃丝排列紧密,顶端膨大呈棒状,鳃小片细胞饱满,有少量泌氯细胞。花鲈幼鱼鳃丝宽度随盐度的升高而缩小,鳃小片间距则逐渐增大,差异显著(P<0.05);盐度为20时,部分鳃小片变形脱落,鳃丝上的泌氯细胞明显增多增大;盐度为30时,鳃丝宽度较大,出现断裂脱落,鳃丝上细胞排列疏松,泌氯细胞明显膨大,有溶解现象。脾脏在淡水条件下(盐度为0),淋巴细胞数目较少,血细胞较多;在低盐环境中(盐度为10、15),淋巴细胞增大,数量增多,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数量增加;在高盐度下(盐度为30),脾细胞和部分淋巴细胞出现肿大、空泡化现象,细胞排列疏松。盐度为0时,花鲈幼鱼肌纤维排列较为疏松,多角形或长椭圆形,长径和短径较大、密度较小;盐度为15时,肌纤维短径变小、密度增大,与0、10盐度组均差异显著,盐度为30时,肌纤维长径增大、密度减小;随着盐度的增加,肌纤维长径和短径均有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单位面积肌纤维数量则先增加后减小,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花鲈幼鱼鳃、脾及肌肉组织结构变化特征与其所处的环境盐度有关。  相似文献   
13.
采用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了室内循环水和池塘养殖四指马鲅(Elentheronema tetradactylum)的体质量和12个形态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两个养殖群体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并且两个养殖群体各主要性状间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与室内循环水养殖群体体质量相关程度较大的形态性状依次为叉长、体长、头长、尾柄高和全长;与池塘养殖群体体质量相关程度较大的形态性状依次为全长、尾柄高、叉长、体长和体高。通径分析表明,体长、体高、头长、体宽和眼径对室内循环水养殖四指马鲅体质量的直接作用达显著水平(P0.05),以上形态性状的直接和间接决定系数总和为1.418;全长、尾柄高、体高、躯干长、头长对池塘养殖群体的体质量直接作用均达显著水平(P0.05),以上形态性状的直接和间接决定系数总和为0.968。结果表明,池塘养殖环境鱼体的变异系数较大有利于良种选育,而室内循环水养殖规格较均匀利于生产。不同养殖模式下,四指马鲅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分析可为其规模化养殖和选育技术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不同盐度对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幼鱼存活与鳃组织结构变化的影响,为四指马鲅苗种生产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和理论参考。【方法】试验设0、5‰、10‰(对照)、15‰和20‰等5个盐度组,将暂养于盐度为10‰水体中的四指马鲅幼鱼直接放入其他盐度水体中,试验第15 d时进行活体鳃组织取样,采用组织学方法对不同盐度条件下四指马鲅幼鱼的鳃组织结构进行研究。【结果】盐度为0时,四指马鲅幼鱼在12 h之内全部死亡,5‰盐度组幼鱼死亡率成为6.6%,10‰对照组幼鱼无死亡,15‰和20‰盐度组幼鱼死亡率分别为33.3%和60.0%,表明与高盐环境相比,四指马鲅幼鱼更能适应低盐环境,但不能在急性淡水胁迫条件下存活。显微结构观察结果显示,10‰盐度条件下,四指马鲅幼鱼的鳃小片排列紧密,线粒体丰富细胞主要分布在鳃小片基部。随着盐度增加,鳃小片的长度和间距减小,而鳃小片宽度增加。其中,5‰盐度条件下鳃小片的长度、宽度和间距分别为45.19±3.18μm、5.32±1.02μm和17.65±1.43μm,20‰盐度条件下鳃小片的长度、宽度和间距分别为36.67±3.81μm、8.78±2.22μm和11.56±3.81μm,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20‰盐度条件下,鳃小片的远端可观察到线粒体丰富细胞,扁平上皮细胞出现一定程度的脱落或分离现象。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线粒体丰富细胞的顶膜结构分为Ⅰ型(顶膜向内凹陷)和Ⅱ型(顶膜向外凸起)2种类型。5‰盐度条件下,线粒体丰富细胞出现2种类型,主要以Ⅱ型为主,顶膜开口较大,表面有大量微绒毛,扁平上皮细胞表面有隆起的微嵴,形成指纹样回路;10‰盐度条件下,出现Ⅰ型线粒体丰富细胞,扁平上皮细胞表面微嵴形态不规则,细胞间的界限不明显;15‰和20‰盐度条件下,均以Ⅰ型结构为主,且随着盐度增加,顶膜加深,线粒体丰富细胞数量增多,扁平上皮细胞表面微嵴隆起幅度小,指纹样的回路不明显。【结论】当水体渗透压改变时,四指马鲅幼鱼存活率及鳃小片上细胞的数量分布和形态均发生显著变化,鳃组织结构的变化与其所处的环境盐度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的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过程,本研究运用组织切片HE染色方法对其卵巢发育的组织结构变化和卵子发生过程中各时相卵母细胞的结构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四指马鲅卵巢为被膜型卵巢,紧贴中肾腹面,两支卵巢前端分离于后端融合,呈"Y"字形。卵子发生过程分可分为5个时相,在II时相中期卵母细胞周围开始出现滤泡细胞,II时相晚期形成单层滤泡细胞,直至III时相中期滤泡细胞层外形成鞘膜细胞层;卵黄核在II时相中期开始出现至III时相早期消失;卵黄泡在III时相早期的细胞核附近及胞质边缘出现;卵黄颗粒在III时相晚期开始出现于卵黄泡之间,并在IV时相早期填充卵黄泡,至IV时相晚期形成卵黄小板。卵巢发育过程分为6个时期,每个时期都存在不同时相的卵母细胞;V期卵巢的卵径呈双峰分布,分别在50.00~100.00 μm和300.00~350.00 μm区间出现峰值。四指马鲅卵巢发育模式为非同步发育-分批产卵类型。  相似文献   
16.
Kiss基因(Kisspeptin)及其受体Kissr基因(Kiss receptor)组成的系统参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的调节,在脊椎动物青春期启动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该研究通过组织切片技术观察了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卵巢和精巢的不同分期,进一步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比较了团头鲂Kiss2和Kiss2r基因在雌、雄性腺不同时期对应的脑、垂体、性腺组织中的表达量。组织切片观察明确鉴别出团头鲂卵巢和精巢发育Ⅰ期至Ⅵ期的性腺组织结构,基因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Kiss2/Kiss2r系统主要是通过增加团头鲂卵巢发育Ⅱ期时脑和垂体的表达量以及Ⅲ期精巢的表达量来发挥生殖启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不同发育阶段的四指马鲅消化道组织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和H-E染色技术研究不同发育阶段的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消化道的结构特征。结果显示:1)35日龄与43日龄稚鱼体态相似,体表被覆鳞片,背鳍、胸鳍、臀鳍、尾鳍发育健全,前者全长(12.850±1.280)mm,后者(15.600±1.600)mm。65日龄幼鱼消化道整体依次分为食道、胃部和肠道,胃部又分贲门部、幽门部、胃体部和盲囊部,在幽门部连接肠道处分布4束短小分散成菜花状的幽门盲囊;肠道系数为0.630±0.002,分前、中、后肠。成鱼食道、胃部、肠道直径增大;肠道系数为0.300±0.010。2)两阶段的稚鱼消化道组织结构发育基本与幼鱼、成鱼相似,消化管壁由内至外依次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肉层和外膜。消化管内黏膜皱褶、胃腺、黏膜上皮杯状细胞的数量在稚鱼、幼鱼、成鱼之间呈递增趋势,体现结构和功能逐渐发育完善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急性离水操作胁迫对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幼鱼组织结构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本研究通过组织切片和酶活性测定来观察及检测鳃和肌肉显微结构的变化、抗氧化酶活性以及Na+-K+-ATP酶活性,以探究四指马鲅应激反应规律。结果显示,急性离水操作胁迫2 h后,鳃小片、扁平上皮细胞以及线粒体丰富细胞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肌肉从肌纤维变性、肌纤维束之间的间隙增宽、空泡化至肌肉组织整体失去固有形态,并且呈逐渐分解的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胁迫后的2 h显著下降(P<0.05),但12 h时则升至最高值。过氧化氢酶(CAT)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在处理后2 h无显著变化(P>0.05),之后升高,直到12 h达到峰值。丙二醛(MDA)含量在胁迫后的2 h无显著差异(P>0.05),直到6 h达到峰值。SOD和CAT活性在处理24 h后显著低于处理前,其他酶变化不显著。Na+-K+-ATP酶活性在处理后2 h显著升高(P<0.05),12 h达到峰值,24 h恢复到处理前水平。本研究表明,操作胁迫会对鳃和肌肉的组织结构造成损伤,而且随时间持续,损伤呈现加重趋势;肌肉抗氧化酶系统在受到氧化压力2 h后才启动,处理后12 h肌肉受到的氧化压力最大,抗氧化酶活性最强;在受到外界刺激时,SOD和GSH之间可能存在协同作用;MDA可以作为四指马鲅氧化损伤的快速响应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19.
急性和慢性低氧胁迫对卵形鲳鲹鳃器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研究了窒息点以上的低氧胁迫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鱼体鳃器官的影响,在常温条件下对(32.84±3.99)g的卵形鲳鲹进行了急性(0 h、3 h、6 h、12 h、24 h)和慢性(14 d)的低氧胁迫实验,采用常规石蜡切片和H-E染色以及电子显微技术,观察低氧胁迫对卵形鲳鲹鳃器官的影响。结果显示,卵形鲳鲹在急性低氧胁迫下鳃小片上皮肿胀和抬升;慢性低氧胁迫下随着时间延长,鳃小片上皮细胞与鳃小片分离,鳃呼吸表面积增加。结果表明低氧胁迫对卵形鲳鲹鳃器官具有较大影响,而且慢性胁迫的影响大于急性胁迫。  相似文献   
20.
采用石蜡组织连续切片和HE染色技术,对1~60 dph(Days post hatching)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的淋巴器官个体发育进行研究,描述了淋巴器官发育特点及组织学特征。结果显示,在盐度为9.0±0.5,水温为(28±2)℃条件下,3 dph胸腺原基出现,由4~6层未分化干细胞和淋巴母细胞样的细胞组成;胸腺发育迅速,主要由淋巴细胞填充;至25 dph皮质区和髓质区分明显,胸腺发育基本完成。3 dph头肾原基形成,由前肾管和少量造血干细胞组成;5 dph胸腺淋巴细胞向头肾迁移,头肾开始淋巴化;随着鱼体生长,造血干细胞分化成不同类型细胞;18 dph前肾管开始退化,至53 dph完全消失,头肾主要由网状内皮系统支持下的淋巴造血组织构成。7 dph脾脏原基形成,至16 dph开始淋巴化;脾脏内皮系统较头肾发达,但其发育速度较胸腺和头肾慢,淋巴细胞明显少于胸腺和头肾。研究表明,四指马鲅淋巴器官原基出现及淋巴化的顺序是胸腺、头肾、脾脏。免疫淋巴器官结构及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可能是四指马鲅在变态期间幼体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