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6篇
水产渔业   2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盐度胁迫对遮目鱼幼鱼存活、生长及性状相关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置盐度梯度为0、10、20、27(自然海水)、35,共5个实验组,每组3个平行。遮目鱼(Chanos chanos)幼鱼不经过过渡直接放入各梯度盐度中,养殖30 d后统计存活率,测量每尾鱼的体质量及各表型形态性状,以体质量为因变量(y),各形态性状为自变量(x)进行通径分析和决定系数分析。结果表明,盐度0组的幼鱼存活率最低(73.33%),增重率(573.94±231.58)%和特定生长率(6.23±1.16)%最高,与其他组差异极显著(P0.01)。除盐度0组外,其他各组幼鱼的存活率均在90%以上,且幼鱼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在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相关分析表明,幼鱼的各形态性状与其体重之间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通径分析表明,遮目鱼幼鱼的体长、全长和体高对体重的影响最大,且在不同盐度胁迫下对幼鱼体重的决定作用不同,其他性状对体重的影响较小。建立了盐度胁迫下形态性状对体重影响的最优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22.
利用组织化学(AB-PAS)和免疫组织化学(SABC)的方法分别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鞍带石斑鱼(E.lanceolatus♂)杂交子代(青龙斑)幼鱼消化道的粘液细胞和胃泌素(gastrin,Gas)分泌细胞的分布进行系统的研究。青龙斑幼鱼食道中有Ⅰ、Ⅱ、Ⅲ和Ⅳ型粘液细胞,含中性粘多糖和酸性粘多糖。贲门胃粘液细胞有Ⅰ、Ⅱ、Ⅲ种类型,胃体部有Ⅰ、Ⅲ、Ⅳ型粘液细胞,在胃腺的周围含有较多的Ⅰ和Ⅳ型粘液细胞,而幽门胃中只有Ⅰ型粘液细胞,只含有中性粘多糖。幽门盲囊和肠道都含有中性粘多糖和酸性粘多糖,幽门盲囊以Ⅱ型粘液细胞最多,少量的Ⅲ型粘液细胞,前肠、中肠和后肠均有4种类型的粘液细胞。肠道粘液细胞数量为中肠>后肠>前肠。利用免疫学的方法研究青龙斑幼鱼消化道Gas细胞的分布,表明幼鱼的整个肠道和幽门盲囊均有Gas细胞的存在,食道和胃中未发现Gas免疫阳性细胞。  相似文献   
23.
为了探讨梭鱼(Liza haematocheila)幼鱼对间歇性投喂模式的补偿生长效应,本实验在水温(19 ± 2)℃,PH 7.2,盐度3.5,含氧量6 mg/L的条件下,对相同日龄(36日龄)、相似大小的梭鱼幼鱼分别投喂1 d 2次、1 d投喂1次、2 d投喂1次、4 d投喂1次和8 d投喂1次(设为S0,S1,S2,S4和S8组),循环投喂21 d,于22 d取样,并测量体质量、体长、体高、头长、肛前长等性状。采用解剖,Bouin’S液固定,石蜡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等技术,对不同实验组梭鱼幼鱼的消化器官形态以及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测量食道、胃和肠道上皮层高度、柱状细胞高、壁厚、肌层厚以及食道和肠道杯状细胞的大小,用SPSS19.0软件分析数据,分析间歇性饥饿对其组织学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幼鱼行为上,S0、S1组集群性较强,运动迅速,S4、S8组集群性减弱,受惊吓呈分散分布,且运动性稍差。形态结构方面,S0组个体增长幅度最大,几乎与同期池养育苗的幼鱼生长相同,S1组个体稍小,体质量上与S0组存在显著性差异,S4、S8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表现在头大身小,胃体积减小,壁变薄;肠管壁变薄变透明,肠系膜因脂肪基本消失而萎缩。肝体积明显缩小,颜色由原来的粉红色变深红黄色。组织结构方面,S0组间组织变化小,不明显。S1、S2组黏液细胞的显著增多;胃腺细胞发达,但分泌颗粒较小,肠皱壁高度下降,上皮细胞高度显著降低,S0和S1组纹状缘高度无显著变化,S1组到S4组,纹状缘高度渐小甚至不规则,S4、S8组纹状缘高度显著降低。此外,S8组消化道变化最为明显,胃肠黏膜中内分泌颗粒减少,肠道纹状缘有断裂脱落现象,从前肠到后肠柱状细胞的高度均显著降低,杯状细胞体积显著变小,肝细胞体积缩小,脂质空泡数量减少,细胞界限不明显,排列不规则,胰腺泡缩小,排列不规则。实验结果表明,梭鱼幼鱼在应对短期间歇性饥饿时,能相应调节自身的形态组织结构,存在补偿效应,但当间歇性饥饿时间增加到一定时间以后,鱼类消化系统组织结构将会发生一些不可逆的现象。  相似文献   
24.
四指马鲅消化道黏液细胞的发育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四指马鲅消化道黏液细胞的发育规律,为指导四指马鲅育苗过程中适时更换饵料及制定投饵策略、完善育苗工艺和提高育苗成活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组织石蜡切片和阿利新兰—高碘酸雪夫试剂(AB-PAS)染色,观察研究1~30日龄四指马鲅消化道黏液细胞的发生过程.[结果]四指马鲅的食道最早在5日龄时出现Ⅱ型黏液细胞;9日龄仔鱼食道黏液细胞数量有所增加,胃部已有贲门部、幽门部、胃体部和盲囊部的明显区域分化,黏膜皱褶丰富,各区域大部分的黏膜表面均有Ⅰ型黏液细胞分布;15日龄仔鱼胃腺区域出现Ⅱ型黏液细胞,肠道前、中、后段均出现Ⅱ型黏液细胞,且以圆形为主;17日龄仔鱼幽门盲囊区域出现Ⅱ型黏液细胞;23和30日龄仔鱼消化道黏液细胞以Ⅱ型为主,数量持续增加.四指马鲅消化道各段黏液细胞密度、大小及分泌能力均随日龄的增加而增加,且同日龄仔鱼消化道中以食道的黏液分泌能力最强.[结论]四指马鲅消化道黏液细胞的发生和分布特征与仔鱼摄食能力日益增强及消化道结构逐渐完善的趋势相适应.  相似文献   
25.
四指马鲅精巢发育及精子发生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四指马鲅()精巢的组织结构和精巢发育及精子发生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变化,运用组织切片HE染色和透射电镜技术对养殖四指马鲅的精巢发育过程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四指马鲅精巢位于腹腔背侧,紧贴中肾和鳔的腹面,为一对延长的扁平带状器官,呈灰白色,两条精巢于后端融合,呈“Y”字形,组织学上属典型小叶型精巢;根据精巢发育及精子发生的组织学特点可将其分为6个时期:3月龄精巢发育至第I期(精原细胞增殖期),4月龄发育至第II期(精母细胞增长期),5~7月龄发育至第III期(精母细胞成熟期),7~9月龄发育至第IV期(精子开始出现期),最早在10月龄发育至第V期(精子完全成熟期)达到初次性成熟;参与生殖排精后的精巢为第VI期(精子退化吸收期);精子发生过程经历初级精原细胞、次级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和精子6个时相,其细胞及细胞核直径逐级减小,核质比发生规律性变化;电镜下显示精子发生过程中,细胞核内染色体逐渐浓缩,电子密度增加,线粒体数量减少,体积增大,內嵴结构逐渐丰富;精子由头部、中部和尾部组成,鞭毛轴丝为典型“9+2”结构。本研究阐述了四指马鲅雄鱼精巢的组织结构及初次性成熟精巢发育及精子发生过程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变化,丰富了四指马鲅的繁殖生物学内容,为掌握四指马鲅的繁殖规律和提高人工繁育技术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6.
于2015年6月~9月在广东珠海对人工孵化和培育的2龄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亲鱼的初次性成熟和产卵情况以及苗种规模化全人工繁育技术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和研究。结果显示,实验期间培育亲鱼2 000余尾,成熟率93%以上。成熟亲鱼的体质量雌雄之间差异较大,雌鱼性腺指数(GSI)为1.03%~6.05%,雄鱼GSI为0.26%~1.76%。雌鱼产卵类型为一年产卵1次,分批成熟、分批产卵,初次性成熟的产卵期从2015年6月13日~9月30日。共计产卵75.0×106粒,受精率为72%~95%,胚胎发育在盐度27~28.8、温度29~31℃、p H 8.1~8.3条件下历时13 h 52 min,孵化率为58%~95%。仔鱼在室内培育,投喂小球藻和轮虫,5~7 d后转移到室外土池进行培育,7 d后投喂小球藻、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幼体。第25天起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第30天起投喂粉状配合饲料并逐渐过渡到投喂人工颗粒饲料。从2015年7月23日开始至9月30日累计培育出子二代苗15.0×106尾,平均成活率为25.0%。综合亲鱼产卵和幼苗育成情况,认为该鱼全人工繁育的技术关键在于如何培育优质的亲鱼以及育苗过程中水质的控制和适口饵料选择及其适时更换。  相似文献   
27.
28.
运用组织学切片技术研究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出膜后1-30 d(Day after hatching,DAH)仔鱼的消化系统形态和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在温度29-32℃、盐度25-28、溶氧4.80-5.5 mg/L、pH 8.0-8.3条件下,1 DAH仔鱼消化管尚未分化,由紧贴腹壁和卵黄囊的肠管组成.卵黄囊在3 DAH时完全吸收完毕,仔鱼开口摄食,消化管也与外界相通,此后逐渐分化出食道、胃部和肠道,一定程度上能自主消化吸收食物维持自身生长,逐渐从内源性营养期过渡为外源性营养期.15 DAH时出现幽门盲囊和胃腺,消化道结构和功能成分进一步发育完善,消化能力显著提高,30 DAH仔鱼消化道具备与成体相似的结构和功能.肝脏和胰腺分别在2 DAH和5 DAH时分化,随着仔鱼的生长而快速发育,至30 DAH时具备与成体相似的结构和功能.四指马鲅消化系统的发育表现为结构与功能密切联系且逐渐发育成熟的特点.本研究根据四指马鲅消化系统的发育特点讨论了育苗过程中的三大危险期并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9.
为探究不同盐度对斜带石斑鱼幼鱼血清离子浓度和激素水平的影响及其与鳃线粒体丰富细胞(MRCs)渗透调节功能关系,实验将暂养于盐度为30的水体中的斜带石斑鱼幼鱼直接转移至盐度分别为5、10、20和30(对照组)的水体中,于7和15 d分别检测血清Na~+、K~+、Cl~–浓度和血清皮质醇(COR)水平,并于第15天观察幼鱼鳃MRCs分布和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随盐度升高,幼鱼血清Na~+、Cl~–浓度显著上升,而K~+浓度无显著变化;COR水平在盐度5和10实验组显著高于盐度20和对照组;随盐度上升,鳃MRCs体积增大,数量增多,且盐度20和对照组鳃MRCs体积显著大于盐度5和10实验组;鳃MRCs表面存在一个特殊的顶膜结构,在不同盐度下呈现不同形态:盐度5和10实验组中鳃MRCs顶膜开口较大,且其表面存在大量的微绒,而盐度20实验组和对照组中鳃MRCs的顶膜向内深陷形成了一个顶隐窝,开口较小,且其表面没有微绒毛。研究表明,斜带石斑鱼幼鱼鳃MRCs在盐度5的水体中可以很好地发挥渗透调节功能,使幼鱼在盐度5的水体中存活。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究急性淡水胁迫对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幼鱼鳃、心脏、脾脏和肝脏组织结构的影响,为低盐度养殖及良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将暂养于盐度9水体中的四指马鲅幼鱼放入盐度0的水族箱中,分别于淡水胁迫2、6、12、24、48、72 h时进行活体取样,采用组织学方法对四指马鲅幼鱼的鳃、心脏、脾脏和肝脏组织结构进行研究。【结果】四指马鲅幼鱼在受到急性淡水胁迫时,鳃小片长度出现逐渐增长的趋势,宽度先缩小后逐渐增大,鳃小片间距先增大后有回落,线粒体丰富细胞数量持续增多。心肌横纹肌大小、心肌细胞间隙大小和间质血管大小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心肌横纹肌大小的峰值出现在淡水胁迫12 h时,心肌细胞间隙和间质血管大小的峰值出现在淡水胁迫24 h时。脾脏的白髓面积和边缘区面积在胁迫24 h内逐渐增加,黑色素巨噬细胞颜色逐渐加深,胁迫24 h时达到峰值,随后逐渐回落;淡水胁迫72 h时,红髓、边缘区、白髓和黑色素巨噬细胞大致恢复至胁迫前水平。未受淡水胁迫的四指马鲅幼鱼肝细胞体积较大,呈多面体,细胞核呈圆球形且位于中央,部分肝细胞具有2~3个核,肝板结构清晰,肝血窦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