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综合类   8篇
水产渔业   2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21.
在水温23.2-24.0℃,盐度29.5-30.0条件下,研究了5种单胞藻饵料和饥饿对魁蚶浮游幼虫生长与存活的影响。投喂不同饵料试验中,球等鞭金藻与4种单胞藻混合投喂试验组幼虫的特定生长率、眼点幼虫比例和壳长均显著高于单一投喂试验组,其中球等鞭金藻与小球藻混合投喂的效果最好;投喂单一饵料试验中,球等鞭金藻组幼虫的生长、眼点幼虫比例与存活率显著高于其它试验组。在饥饿试验中,不同饥饿天数条件下幼虫的存活率差异不显著;生长方面,饥饿1-2d较短时间与一直投喂对照组的幼虫相比较,特定生长率、眼点幼虫比例、壳长的差异不显著,但随着饥饿时间延长,幼虫的生长变慢且眼点幼虫比例下降,一直饥饿情况下幼虫的生长基本停滞。研究结果可以为魁蚶人工苗种繁育技术的改进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2.
虾夷扇贝耐高温育种家系的建立与早期筛查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对于贝类选择育种,维系大量家系养殖设施的成本巨大,如果能在贝类早期发育阶段对生长、存活进行筛查,提前舍弃那些存活率低、生长慢的家系,将有助于节约家系育种的成本。本实验通过室内模拟升温,比较了10个稚贝期全同胞家系在不同温度下存活率的差异,并对这10个家系在自然海区的生长、存活进行了一周年连续监测。结果表明:在室内8、13、18和23℃4个温度梯度下,10个家系经蓄养15~20 d后,18和23℃实验组的稚贝存活率差异显著,其中A08和A09家系的存活率最高,即为提前筛选出的耐高温家系;经自然海区一周年养成后,存活的4个家系(A01、A03、A08和A09)的存活率分别为0.9%±0.1%、0.5%±0.1%、34.3%±3.5%和46.5%±5.3%,但家系间壳高差异不显著,表明家系生长与存活无明显相关性;而A08和A09为耐高温家系,这与室内稚贝期升温筛选的结果一致。本实验验证了高温是导致虾夷扇贝夏季大规模死亡的主要原因,并提供了一种在家系稚贝期进行耐高温性提前筛查的方法,将为虾夷扇贝耐高温品系的选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3.
虾夷扇贝脓胞病病原查氏弧菌的PCR快速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PCR技术,建立一种能够快速有效检测出虾夷扇贝脓胞病致病病原查氏弧菌的方法。根据查氏弧菌的GyrB基因的高保守区序列,设计1对扩增片段为144 bp的引物,并利用PCR技术对其进行了特异性和敏感性检测。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查氏弧菌DNA的检测呈特异性,每个PCR反应检测的敏感度为0.43 pg的DNA和3.9 cuf的细菌。由人工感染和海区取样的虾夷扇贝的病灶组织中可以检测出相应的病原菌,说明本方法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24.
比较了螺旋藻粉(A组)、玉米粉(B组)、面粉(C组)和发酵猪粪(D组)四种饵料对成体瘤背石磺摄食、成活、产卵量和卵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饵料对亲本的成活率无显著影响,各组成活率均在90%以上,面粉对亲本瘤背石磺具有较好的诱食性,发酵猪粪组的瘤背石磺摄食量较小;(2)B、C两组亲本的产卵总量明显大于A、D两组,其平均产卵量分别为每只亲本7.27×104个和6.79×104个,A、D两组亲本的平均产卵量仅为B、C两组的70%左右.B、C两组亲本的产卵高峰出现在8月26日左右,而A、D两组则出现在8月28-30日之间;(3)A组胚胎发育速度较快,孵化率达73.97%,显著高于其它三组(P<0.05),C组孵化率次之(38.26%),D组胚胎孵化率最低(7.71%),且胚胎发育不同步,孵化时间长达19~22 d.由此可见,面粉和玉米粉有利于提高瘤背石磺亲本的产卵量,螺旋藻粉组亲本的胚胎具有较高的孵化率.  相似文献   
25.
为了丰富海参池塘养殖的混养种类,实验对刺参和红鳍东方鲀的生态混养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经过100 d的混养实验,红鳍东方鲀平均日增重率为1.07 g/d,特定生长率为4.06%/d,混养组与单养组红鳍东方鲀没有显著差异;但混养条件下刺参的生长状况显著优于单养条件下刺参的生长状况。与红鳍东方鲀混养组刺参平均日增重率为(0.11±0.04)g/d,特定生长率为(0.67±0.20)%/d。单养组刺参平均日增重率为(0.04±0.02)g/d,特定生长率为(0.35±0.19)%/d。研究表明,刺参池塘混养红鳍东方鲀模式下,红鳍东方鲀在正常快速生长的同时,可以有效促进刺参的生长,研究结果可以为刺参池塘的生态复合养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6.
以益生菌、水温、寡糖和配合饲料为因素,仿刺参幼参的特定生长率为指标,通过L9(34)正交试验方法,研究4种因子对仿刺参幼参生长的影响,获得各因子的最佳组合参数.试验结果显示,4种因子对幼参特定生长率的影响均极显著(P<0.01),影响因素为益生菌>水温>寡糖>配合饲料.最佳的因素搭配为益生菌5 mL/m3,水温24℃,壳寡糖+褐藻胶寡糖混合0.002 g/L,幼参B型配合饲料.各因素水平对仿刺参幼参特定生长率影响为益生菌5 mL/m3>15 mL/m3>10 mL/m3,水温24℃>17℃>10℃,壳寡糖+褐藻胶寡糖>褐藻胶寡糖>壳寡糖,幼参饲料B型>幼参饲料加强型>稚参饲料.  相似文献   
27.
实验通过定时定点采样,对同种规格莱茵种群和长江种群的子一代中华绒螯蟹性腺发育及相关生物学指数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1) 子一代莱茵蟹和长江蟹养殖群体在同样的养殖条件下性腺指数(GSI)变化规律几乎一致, 只是在11月份以前子一代莱茵蟹雌体的GSI略高于长江蟹,莱茵蟹性腺发育时间比长江蟹早;2) 无论子一代莱茵蟹还是长江蟹,其性腺快速发育期间, 雌体肝胰腺中的干物质含量显著下降(P<0.05) , 雄体肝胰腺中的干物质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3 )两种群中华绒螯蟹雌体性腺发育过程中卵巢指数和干重显著上升,肝胰腺指数和干重显著下降,它们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2=0.95);雄蟹性腺发育过程中精巢指数和干重显著上升,但是肝胰腺指数和干重几乎不变;4)在性腺快速发育之前, 生殖蜕壳以后(9.8-9.28)阶段,无论子一代莱茵蟹还是长江蟹,肝胰腺指数,出肉率都显著上升,说明此阶段是河蟹育肥的关键阶段.  相似文献   
28.
实验通过定时定点采样,对同种规格莱茵种群和长江种群的子一代中华绒螯蟹性腺发育及相关生物学指数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1) 子一代莱茵蟹和长江蟹养殖群体在同样的养殖条件下性腺指数(GSI)变化规律几乎一致, 只是在11月份以前子一代莱茵蟹雌体的GSI略高于长江蟹,莱茵蟹性腺发育时间比长江蟹早;2) 无论子一代莱茵蟹还是长江蟹,其性腺快速发育期间, 雌体肝胰腺中的干物质含量显著下降(P<0.05) , 雄体肝胰腺中的干物质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3 )两种群中华绒螯蟹雌体性腺发育过程中卵巢指数和干重显著上升,肝胰腺指数和干重显著下降,它们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2=0.95);雄蟹性腺发育过程中精巢指数和干重显著上升,但是肝胰腺指数和干重几乎不变;4)在性腺快速发育之前, 生殖蜕壳以后(9.8-9.28)阶段,无论子一代莱茵蟹还是长江蟹,肝胰腺指数,出肉率都显著上升,说明此阶段是河蟹育肥的关键阶段.  相似文献   
29.
比较了螺旋藻粉(A组)、玉米粉(B组)、面粉(C组)和发酵猪粪(D组)四种饵料对成体瘤背石磺摄食、成活、产卵量和卵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饵料对亲本的成活率无显著影响,各组成活率均在90%以上,面粉对亲本瘤背石磺具有较好的诱食性,发酵猪粪组的瘤背石磺摄食量较小;(2)B、C两组亲本的产卵总量明显大于A、D两组,其平均产卵量分别为每只亲本7.27×104个和6.79×104个,A、D两组亲本的平均产卵量仅为B、C两组的70%左右.B、C两组亲本的产卵高峰出现在8月26日左右,而A、D两组则出现在8月28-30日之间;(3)A组胚胎发育速度较快,孵化率达73.97%,显著高于其它三组(P<0.05),C组孵化率次之(38.26%),D组胚胎孵化率最低(7.71%),且胚胎发育不同步,孵化时间长达19~22 d.由此可见,面粉和玉米粉有利于提高瘤背石磺亲本的产卵量,螺旋藻粉组亲本的胚胎具有较高的孵化率.  相似文献   
30.
瘤背石磺滩涂生态繁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2006年6~10月,在长江口北支崇明沿岸的芦苇滩涂上进行了瘤背石磺生态繁殖的实验,观察了瘤背石磺繁殖期的性腺发育、交配与产卵、生殖性能、胚胎与幼体发育和繁殖期的其它生态习性。结果表明:(1)瘤背石磺的性腺发育可以初步分为四期,7~8月份亲本石磺的性腺发育主要处于Ⅲ期和Ⅳ期,9~10月份亲本石磺的性腺主要处于Ⅱ期和Ⅲ期,5g以下的当年繁殖个体性腺发育均处于Ⅰ期;(2)实验区的瘤背石磺多为两个体间的交配,夜间和白天均可见交配个体,7~8月初为交配盛期,9月中旬后很少见交配个体。实验区的瘤背石磺有3个产卵高峰期,最后一个产卵高峰期的产卵量(8月28~29日)远低于前两个产卵高峰期,单只瘤背石磺每次所产卵块面积为10~40 cm2之间,平均每次产卵量为(10.14±3.56)×104cell/只亲本石磺,单个受精卵湿重为(8.95±0.55)μg,受精卵的孵化率为(92.50±3.63)%;(3)实验区瘤背石磺胚胎发育时间为4~10 d,孵化的面盘幼虫10 d后可以顺利发育到匍匐幼虫阶段,匍匐幼虫经过15 d左右可以发育成0.2 g左右的幼体石磺,但是成活率极低,其变态过程和变态条件不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