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0篇
水产渔业   10篇
园艺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11.
转基因番茄植株Mi1.2表达水平的Real Time PCR检测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转基因番茄植株的高通量筛选奠定基础。[方法]利用CTAB法提取番茄叶片总RNA进行Real Time PCR扩增,分析转Mi1.2基因的番茄植株表达水平的检测体系。[结果]提取RNA的A260/A280为1.78~1.88,RNA无明显降解。在严谨扩增条件下,引物SYBR2的扩增效率高于SYBR1。Mg2+的适宜浓度为2.0 mg/L。Real Time PCR扩增产物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熔解曲线特异峰出现在84.5℃附近,在熔解曲线略低于83℃附近有极微弱的非特异峰。因此在定量反应中信号检测步骤应放在84℃。以4种不同模板分子数条件下扩增曲线Ct值得到的回归方程为Y=-3.78×log(copynumber)+39.50,相关系数为0.998。[结论]该试验获得的Real Time PCR体系可用于转基因植株表达水平的检测。  相似文献   
12.
中华绒螯蟹蜕皮周期中肝胰腺细胞组成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年生未成熟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 sinensis)幼蟹, 甲壳宽度在15~40 mm, 暂养在75 cm×50 cm×45 cm的玻璃缸内, 24 h充气, 自然光照, 每天换水1/3, 每次换水后投喂土豆、杂鱼等食物, 动物适应实验室条件1周后进行实验。为得到蜕皮后的样本, 将处于蜕皮前晚期的个体在相同条件下单独饲养。根据已报道方法, 将中华绒螯蟹的蜕皮周期分为蜕皮间期C期、蜕皮前D0D1D34、蜕皮后A-B期等5个时期。采用细胞学和组织学方法观察中华绒螯蟹蜕皮过程中肝胰腺细胞组成的变化, 结果显示, R细胞数量在蜕皮间期和蜕皮前期都占绝对优势, 虽然在蜕皮前早期D0期数量显著下降(P<0.05), 但从D1期开始上升, 于蜕皮前晚期D34期达到最高(62.06 ± 3.92)%, 而在蜕皮后A-B期又显著降低(P<0.05)F细胞的数量除在D1期显著增加外(P<0.05), 其余时期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细胞数量在蜕皮前早期D0期显著增高(P<0.05), 随后开始下降, 直到蜕皮前晚期D34期恢复到间期水平, 而蜕皮后A-B期数量又显著增高(P<0.05)E细胞数量除在蜕皮前早期D0期稍微上升外, 其余时期基本稳定(P>0.05)。饥饿对处于不同蜕皮时期的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细胞组成的影响不同, 饥饿48 h, 处于D0时期的中华绒螯蟹与正常组相比, 肝胰腺R细胞数量无显著变化, B细胞和E细胞数量显著下降, F细胞数量上升。处于D1时期的中华绒螯蟹与正常组相比, 肝胰腺R细胞、B细胞、F细胞和E细胞数量均无显著变化。说明中华绒螯蟹蜕皮过程中肝胰腺细胞组成的变化和蜕皮周期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探讨中华绒螯蟹蜕皮过程中肝胰腺组织结构及细胞组成变化, 了解甲壳动物蜕皮过程的基础生物学现象, 并为其健康养殖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甲壳动物蜕皮诱导的肌肉萎缩与生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甲壳动物的不连续生长与贯穿终生的周期性蜕皮密切相关。蟹类和龙虾等外骨骼钙化程度较高,螯足和身体连接处的关节较窄,肥大的螯足在狭小的关节处蜕出比较困难,因此,蜕皮前螯足肌肉通常发生可逆性萎缩,以顺利从坚硬的外壳中蜕出,蜕皮后萎缩的肌肉再恢复重建以适应新的宽大外骨骼。这种蜕皮前的萎缩只特异地发生在螯足肌肉,而步行足和胸腹部肌肉则不发生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微卫星DNA的特点及在分析物种遗传多样性、鉴定亲缘关系、建立DNA指纹库及构建遗传图谱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Akt基因在中华绒螯蟹蜕壳前后肌肉生长过程中的功能,应用RACE技术克隆得到编码中华绒螯蟹Akt(命名为Es Akt)的全长为2 200 bp的c DNA序列,包括159 bp的5′非翻译区(5′-UTR)、496 bp的3′非翻译区(3′-UTR)和长度为1545 bp编码514个氨基酸的编码序列。蛋白质结构域分析显示Es Akt含有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家族的3个特征性保守结构域。多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显示,Es Akt与中国明对虾、凡纳滨对虾的Akt序列一致性都为0.889,在系统发育树中节肢动物Akt形成一个分支。应用荧光定量RTPCR技术分析Es Akt在性成熟中华绒螯蟹各组织及幼体不同蜕壳时期不同部位肌肉组织中转录水平上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显示,Es Akt在性成熟个体的肝胰腺、眼柄、表皮、卵巢、精巢、心脏、螯足、鳃、三角膜等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卵巢、眼柄和精巢中表达量较高,肝胰腺中表达量最低。在幼体不同蜕壳时期不同部位的肌肉中,Es Akt表达量变化不同,步行足肌肉组织中Es Akt m RNA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腹部肌肉组织中Es Akt m RNA水平在蜕壳前晚期D3~D4期表达量显著高于蜕壳后A~B期和蜕皮间期C期。螯足肌肉在蜕壳前晚期D3~D4期急剧下调,蜕壳后A~B期开始表达量显著升高,直至蜕皮间期C期。研究表明,Es Akt在中华绒螯蟹蜕壳过程中不同部位肌肉组织中的表达量变化与蜕壳周期密切相关,说明Es Akt参与中华绒螯蟹蜕壳诱导的肌肉萎缩、生长及重建过程。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月季叶片超弱发光强度及SOD活性和MDA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当外源水杨酸浓度达到50mg.L-1时,SA可以缓解镉对月季叶片的胁迫作用,降低活性氧的含量,并减弱月季叶片延迟发光的强度,同时也表明植物体内活性氧的含量改变与植物延迟发光的衰减趋势有着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家犬IGF2BP2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传珍 《广东农业科学》2009,(10):151-152,157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寻找家犬与人类Ⅱ型糖尿病相关基因,IGF2BP2的同源基因,对家犬,IGF2BP2基因的序列、外显子信息、编码蛋白及其理化性质进行分析,并预测其编码蛋白的结构与功能,构建其同源基因的系统进化树,为今后人类Ⅱ型糖尿病的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生长抑素基因在动物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长抑素基因或生长分化因子8(GDF-8),已被公认为是导致出现双肌表现型的因素,基因失活导致肌肉中一系列的突变,使其没有能力调节肌肉纤维的沉淀。这种表型在一些品种如比利时兰牛、皮埃蒙特牛中有很高的发生率。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在生长抑素基因家族中存在着对同义突变的正选择压力,在牛、绵羊、山羊上生长抑素基因发生分歧的时间和这些品种中正面选择压力出现的时间都是在近代。迄今为止,据报道,在生长抑素的编码区有9个突变引起了非同义改变,其中3个引起了错义突变,2个在外显子1上,1个在外显子2上。剩余的6个突变位于外显子2和3上,它们使终止密码过早地出现,正是这些突变导致出现双肌表型。而双肌牛品种的管理上存在着像分娩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遗传控制、基因工程来克服。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转cNHX1基因的草莓不同植株的外源基因表达水平和cNHX1基因的拷贝数。结果表明:不同转基因株系cNHX1基因表达水平存在差异,而且这种差异随盐胁迫时间的延长而更明显。在6个株系中,T6株系有最高和最稳定的cNHX1基因表达水平,而T2株系的表达水平最低。对转基因植株基因组cNHX1基因拷贝数的分析表明,T3、T6、聪和T14的含量相似,而与T2株系相差289%~310%,推测T3、T6、T8和T14株系为单拷贝植株,而T2株系为3拷贝株系。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中华绒螯蟹蜕皮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采用生物化学和原子吸收方法,测定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蜕皮过程中鳃组织糖原、蛋白质、无机离子含量及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结果显示:鳃组织糖原含量从蜕皮间期C期至蜕皮前D0期基本稳定,从蜕皮前D1期开始逐渐减低,直至蜕皮后A-B期降至最低。蛋白质含量从蜕皮间期C期至蜕皮前D1期保持稳定,在蜕皮前后(蜕皮前晚期D3-4期和蜕皮后A-B期)含量较高。鳃组织Ca2+含量由蜕皮间期至蜕皮前D3-4期含量降低,而于蜕皮后A-B期恢复到蜕皮间期水平。Mg2+含量在蜕皮过程中无显著变化,而Cu2+和Zn2+含量在蜕皮后A-B期显著高于其他时期。鳃组织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在蜕皮前D0和D3-4期显著高于其他时期。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蜕皮过程鳃组织主要成分和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变化和蜕皮周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