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0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6篇
林业   58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18篇
  54篇
综合类   139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16篇
畜牧兽医   64篇
园艺   34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1.
伴随着螺旋桨转动的蜂鸣声,重庆市梁平区首例水稻无人机直播种植在回龙镇清平村开始,这也是该区社会化服务团队将无人机应用在农业上的又一次探索。此次水稻无人机直播的试种者是梁平区新农人农产品股份合作社,种植面积200亩,是该社会化服务团队在水稻种植上开启的新业务,旨在解决季节性用工荒问题、降低天气不稳定等自然风险,促进农业节本增效。  相似文献   
312.
对含油气盆地异常低压成因及低压油气藏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地层抬升剥蚀引发的剥蚀卸载作用以及地层降温作用是导致异常低压的最主要原因;由于局部地形高差和岩性差异导致的地下水稳态流动也是形成异常低压的重要原因;二氧化碳溶解,轻烃逸散和饱和天然气深埋作用是气藏低压的主要成因;成岩矿物转化及断裂不整合面的泄压作用是否能形成异常低压存在一定的争议;低压油藏和气藏的形成机理存在差异,低压气藏的形成主要由于深盆气藏或致密气藏的饱和天然气深埋作用导致,后期的剥蚀卸载和降温可能导致地层压力的进一步下降;低压油藏的形成可分2类,其一是砂岩透镜体油藏由于地层抬升发生剥蚀卸载作用并向周围泥岩排水造成的油藏低压,其二是由于剥蚀卸载和降温形成的低压区域作为优势油气运移区被后期形成的油气充注。  相似文献   
313.
在当前的林业发展领域,做好森林保护和防火管理,对于促进林业生态实现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主要围绕森林保护和防火的意义以及具体对策展开有效分析。  相似文献   
314.
<正>浏阳市大围山水果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以下简称联合社)成立于2012年8月14日,由浏阳市阳诚种植专业合作社、浏阳市大围山邦盛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23家水果专业合作社联合组成,主要承担大围山水果产业规划实施、技术服务、市场营销、产业融合、品牌建设等工作职能。目前联合社已发展水果种植面积1200公顷,其中桃400公顷、梨533公顷、李100公顷、杨梅53公顷、枣53公顷、其他水果60公顷,2018年挂果面积1000公顷,年产值9000万元。  相似文献   
315.
【目的】在半干旱的六盘山北侧叠叠沟小流域研究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林下日蒸散变化特征,分析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规律,以期为准确计算和预测森林蒸散、实现森林精细化管理和缓解林水矛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典型样地,在2013年8—10月,监测林内外气象条件,并选取能代表多种气象因子综合作用的潜在蒸散作为影响林下蒸散的气象指标;在样地内代表性地点布设11个微型蒸渗仪,其中5个保持自然状态,6个进行防雨处理,以加大土壤湿度变化范围和利于分析土壤湿度对林下蒸散的影响;逐日监测林下蒸散量和蒸渗仪内土壤湿度;分析林下蒸散对土壤湿度和气象因子的响应规律,在此基础上建立考虑二者综合影响的林下日蒸散模型。【结果】研究期间的林下日蒸散波动幅度较大,但随气温、太阳辐射、降雨量逐渐降低而逐渐减小;林下蒸散明显受到诸多气象因子影响,但主要气象因子存在月份和天气类型差异,从8月份的饱和水汽压差变为9月份的太阳辐射和10月份的日最高气温,多云天为潜在蒸散和太阳辐射,晴天为温度,阴雨天为潜在蒸散;除潜在蒸散这个体现多个气象因子综合影响的气象指标外,土壤湿度也是影响林下蒸散的重要因素,且其影响在防雨和自然处理下表现一致;林下日蒸散随潜在蒸散和土壤湿度增加均呈先快速升高、后缓慢升高、在达某个阈值(日潜在蒸散4.5 mm·d~(-1),土壤体积含水量35%或相对含水量0.56)后趋于平稳的变化趋势;建立了耦合日潜在蒸散(PET,mm·d~(-1))和土壤体积含水量(VSM,%)影响的林下日蒸散(ET_U,mm·d~(-1))模型,并基于实测数据拟合了模型参数:ET_U=(-0.045PET~2+1.392PET)[1-EXP(-1.292VSM)],精度较高(R~2=0.80)。【结论】六盘山半干旱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日蒸散量随潜在蒸散和土壤湿度增加而升高,后增速渐缓并在超过阈值后趋于平稳,综合考虑这二者影响的林下蒸散模型能准确计算和预测林地蒸散。  相似文献   
316.
分析森林土壤湿度时空变异规律,研究植被蒸腾、林地蒸散和气象因子对土壤湿度的影响,对干旱地区的植被恢复、林水协调管理和植被生态水文功能提升都有重要意义。在宁夏六盘山北侧半干旱的叠叠沟小流域,建立了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标准样地,利用气象站、热扩散探针、微型蒸渗仪、时域反射仪等设备,同步监测了2013年7—10月的气象条件、林木蒸腾、林地蒸散、土壤湿度的动态变化,并分层(0—20,20—40,40—60,60—80cm)探讨了土壤湿度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受随机降雨事件影响,土壤湿度呈现相应的脉冲性变化;整体而言,表层(0—20cm)土壤湿度(32.69%)较低,以下各层较高(40.00%左右);土壤湿度的变异程度随土层加深和降雨增大而逐渐减弱。(2)影响土壤湿度的主要气象因子为温度、饱和水汽压差和气压;林木蒸腾和林地蒸散与整个研究期间主根系层(0—60cm)土壤湿度的相关性显著。(3)土壤湿度与各因子的相关系数随土层加深而变小,在主根系层明显,在以下土层(60—80cm)不明显。综上可知,森林土壤湿度同时受降水输入和蒸散输出影响,各土层湿度的时间变化规律相似;但表层土壤的湿度低、变幅大,土壤湿度对影响因子的响应敏感性和变幅随土层加深而逐步缩小。  相似文献   
317.
快速发展的林业促进了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和进步,森林病虫害现象也随之日益加剧,对林业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科技快速更新的新形势下,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势在必行。本文主要探讨做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几点策略,以便有效地保护森林资源,促进林业发展。  相似文献   
318.
应用DSSAT 模型预测宁夏春小麦产量演变趋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DSSAT作物模型中的CERES-Wheat小麦模型,在排除虫害和病害影响条件下,以宁夏永宁站永良4号春小麦为样本进行品种参数调试及模拟验证,确定品种参数.宁夏平罗站同一品种15年生育期特征及潜在产量模拟验证结果表明,产量值、开花天数预测结果较好,生理成熟天数模拟误差较大.宁夏黄河灌区25 km×25 km共计39个格点1961~1990年Baseline气候情景(无考虑温室气体效应)及构建的2011~2100年A2(CO2约1%的中高排放)、B2(CO2约0.5%的中低排放)气候情景潜在产量模拟对比结果表明,Baseline气候情景下39个格点的平均潜在产量6 428 kg/hm2,A2情景下的2011~2040、2041~2070、2071~2100平均产量分别为6 235、5 869、5 211 kg/hm2,与Baseline年相比均为减产趋势,分别减产为3%、8%、19%.B2情景下的2011~2040、2041~2070、2071~2100平均产量分别为6 219、5 977、5721 kg/hm2,与Baseline年相比均为减产趋势,分别减产3%、7%、11%.高排放的减产率比低排放要大.  相似文献   
319.
国稻1号秋制高产技术总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总结了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国稻1号秋季制种高产技术,对提高其制种产量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20.
气候变化导致的冬小麦产量波动及应对措施模拟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气候变化导致中国气候资源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中国未来的农业生产。利用区域气候模式模拟的未来两种温室气体排放方案A2和B2下的气候变化情景分别与CERES-小麦模式相连接,研究了气候变化下中国北方地区冬小麦长时间序列的产量波动及产量变率的可能变化,及采取两种适应措施后,产量波动及变率的相应变化。结果表明,A2和B2两种气候变化情景下,未来3个时段冬小麦平均产量和最高产量会有所增高,但产量的年际波动和变率也将明显加大,产量的年际变幅也会显著增加。采取适应措施后,调整播期和改变品种会减少产量的波动和变率,该地区播期适当提前,选用中熟品种是未来气候变化下的较好适应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