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2篇
综合类   25篇
水产渔业   1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缢蛏选育系F5的生长优势比较及育种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6个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自然群体(浙江象山群体、浙江乐清群体、福建霞浦群体、福建长乐群体、江苏射阳群体和上海崇明群体)为材料,构建基础群体F_0,采用群体选育方法进行多代连续选育(选择强度2.063),比较了选育系F_5与对照群体的生长差异,并估计F_5的选择反应、现实遗传力和遗传获得。结果表明,F_5的卵径及受精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F_5的变态率、存活率及后期壳长生长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7~360日龄F_5壳长的选择反应、现实遗传力与遗传获得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30~0.78,0.14~0.37和4.83%~42.18%,平均为(0.49±0.06),(0.23±0.08)和(26.49±11.73)%。研究结果表明,对缢蛏的连续多代选育是有效的,可以明显提高其存活能力和主要经济性状。  相似文献   
22.
为研究缢蛏功能基因的表达调控,利用SMART cDNA文库构建试剂盒成功构建了缢蛏肝脏组织的标准化cDNA文库。对随机选取的5 679个克隆进行随机测序,比对、筛选出2条β-actin同源序列,对其中一条EST序列两端进行扩增、测序,然后进行5′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扩增、测序,拼接得到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β-ACTIN 1。该序列全长为1 552 bp,包括73 bp的5′非翻译区和348 bp的3′非翻译区,以及1 131 bp的开放阅读框。阅读框共编码376个氨基酸,推算分子量约为41.95 ku,理论等电点为5.23。与其他7种软体动物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发现,β-ACTIN 1基因的氨基酸序列中Ile179、Glu229、Ser232、Pro236、Ile248、Asn272、Cys273、Val283、Ser320、Ser325、Val330、Pro339等12个氨基酸残基具有特异性;同时发现缢蛏β-ACTIN 1氨基酸序列与其他软体动物的相似性高达97%以上。系统进化分析显示,缢蛏首先与软体动物聚在一起,然后与节肢动物聚在一起,再依次与鱼类、两栖类、哺乳类聚在一起。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β-ACTIN 1基因在缢蛏各组织中的表达及鳗弧菌诱导后的表达均不稳定,不适合作为内参基因。  相似文献   
23.
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信号通路在机体的发育、繁殖以及生长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类胰岛素生长因子酸不稳定亚基(IGF acid-labile subunit,IGFALS)是IGF系统中的重要一员,可通过延长IGF的半衰期参与IGF信号通路的调控.本研究首次...  相似文献   
24.
我国缢蛏养殖规模不断扩大,而缢蛏主产区苗种的遗传结构却缺乏系统的分析研究.利用微卫星标记和线粒体CO Ⅰ序列分析了我国浙闽沿海8个缢蛏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水平.基于微卫星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群体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6.2 ~9.0,期望杂合度(He)为0.806 ~0.875;基于线粒体CO Ⅰ标记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单倍型多态性(Hd)为0.942 ~ 1.000,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为0.005 6~0.011 5.基于微卫星标记的群体间遗传分化值(FST)为0.001 4~0.063 8,除NH和SM群体外,其他群体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基于线粒体CO Ⅰ标记的群体间遗传分化值(FST)为0.000 9~0.368 0,部分群体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基于微卫星标记和线粒体CO Ⅰ标记的聚类结果表明,位于同一海湾内的群体首先聚类在一起,但是浙江和福建沿海8群体并不符合地理距离隔离模式的聚类方式,而呈现出浙江群体和福建群体的交叉聚类.由此可见,我国缢蛏主产区浙闽沿海群体仍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但是异地群体间产生了基因交流,并形成了新的地方性种群.  相似文献   
25.
通过对我国四大海域野生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9个群体线粒体DNA控制区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和测序,得到长度为530 bp的片段.分析结果表明:83条序列T、C、A、G4种核苷酸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6.6%、16.1%、36.6%、10.7%.共检测到91个变异位点,其中缺失/插入位点2个,转换位点76个,颠换位点3个,转换、颠换同时存在位点10个.83个个体具有66种单倍型(haplotype),单倍型比率为79.5%,对9个群体用MEGA3.1构建NJ分子树,聚类结果显示黄海、东海、渤海6个群体之间的相对遗传距离比较近,聚在了一起,南海3个群体相对遗传距离比较近,单独聚在一起.我国四大海域的野生三疣梭子蟹不同群体间有一定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26.
α-淀粉酶是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消化酶,主要参与生物体内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为生物体提供维持生命、生长发育和繁殖所需的能量。为研究α-淀粉酶基因外显子与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实验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其进行筛选比对,共获得18个候选SNPs位点,分别为:Rs-1:48G/C、Rs-2:247 C/A、Rs-3:420 A/G、Rs-4:441C/T、Rs-5:537 G/T、Rs-6:837 G/T、Rs-7:936 A/G、Rs-8:952A/C、Rs-9:1047 T/G、Rs-10:1062 C/T、Rs-11:1287C/T、Rs-12:1350 A/C、Rs-13:1362 C/T、Rs-14:1371 C/T、Rs-15:1503T/C、Rs-16:1536 T/C、Rs-17:1737T/C、Rs-18:1788 C/T。随机选取同批繁殖、同塘养殖的缢蛏快长新品种"申浙1号"群体,运用MassARRAY质谱检测方法进行SNPs位点的分型,结果显示:除Rs-13位点外,其余位点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P> 0.05),Hardy-Weinberg平均值为0.581;多态信息含量平均值为0.237。基因型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Rs-5:537 G/T与Rs-10:1062 C/T位点基因型个体之间部分性状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13个位点组成的双倍型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分析显示:双倍型S6的壳高高于S3、S5、S7(P <0.05),S6的总重大于S7(P <0.05);另外,S6各个生长性状值在所有双倍型中最高。获得的缢蛏α-淀粉酶编码区外显子与生长性状相关的SNPs标记,可为缢蛏遗传改良特征标记筛选及定制培育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7.
采用静态毒理学实验方法,分析了2种规格缢蛏(小规格SSc和大规格LSc)在pH和碳酸盐碱度(C_A)急性胁迫条件下的存活率,Na~+/K~+-ATPase(NKA)活性以及血淋巴的吞噬能力。结果显示,当C_A浓度为2.5 mmol/L、pH值为7.5~9.5时,2种规格缢蛏的存活率均接近100%;当pH值大于9.5时,2种规格缢蛏的存活率均显著下降。当C_A浓度为0~44.58mmol/L、pH值为9.0~10.0时,随着C_A浓度的上升,缢蛏的存活率明显下降;在pH值为9.5条件下,LSc的鳃组织NKA活性,随着C_A浓度的上升而升高,LSc血淋巴的吞噬能力随着C_A浓度的上升而下降。由此可见,缢蛏在高pH或高C_A下表现出较强的耐受性,但高pH和高C_A协同胁迫下对缢蛏的存活率具有较大的影响,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索缢蛏在盐碱地的养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8.
生态大学视阈下的校院两级分权管理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是一个生态系统。以生态和谐理念作为学校基本价值取向构建的生态大学,是一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全新办学理念,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理论指导。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问题主要是学校管理重心定位和校院两级分权管理问题,其实质就是大学内部学院制模式的确定。  相似文献   
29.
脯氨酸是生物体内重要的有机调节物质,对海洋贝类适应盐度变化具有重要影响。为了研究脯氨酸对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高盐耐受性的影响,本实验对缢蛏进行高盐(32)胁迫,并在高盐条件下添加外源氨基酸,对比不同条件处理下缢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脯氨酸转运基因表达水平。高盐胁迫下,三种游离氨基酸显著上升(P<0.05),其中,脯氨酸含量积累最多,并始终处于高水平合成状态(P<0.05);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排氨率升高;脯氨酸转运基因SLC6A7-1和SLC6A7-2表达显著上升。当添加外源脯氨酸后,脯氨酸含量积累更多,在72h时达到了峰值;可溶性蛋白含量开始显著增加,排氨水平显著下降(P<0.05);脯氨酸转运基因SLC6A7-1表达先上升后下降,而SLC6A7-2一直处于高表达状态,在24h时表达量达到峰值。结果表明,脯氨酸可以促进缢蛏体内大分子蛋白合成,为缢蛏高盐适应性生存提供更多能量,为深入探究脯氨酸调控海洋贝类高盐适应性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0.
缢蛏家系生长和耐热、耐高盐性能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探明缢蛏生长性状与耐温、耐高盐性能的关系,在乐清湾的优良群体子四代的基础上,于2014年获得了27个生长性状差异的家系,对各家系前期3个月的生长性能测定后,得到了生长优势家系5个,生长速度平均家系17个,生长劣势家系5个,再经过3个月的室外培育至幼贝后,将前期生长优势和生长劣势家系取出。预实验确定了缢蛏半致死温度、盐度分别是36.5℃和35.8。以群体繁育的缢蛏作为实验对照,将各家系分别培育在盐度正常、水温为36.5℃和水温正常、盐度为35.8的环境中。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各家系存活率,结果表明:在半致死温度和盐度条件下,生长优势家系存活率高于生长劣势家系,且不同家系间耐温、耐高盐性存在显著差异(P0.05),耐热、耐高盐性能最强的家系比最差的家系分别高了74%和50%,初步获得了耐高温和耐高盐的家系,为如何获得生长性状优良且抗逆性强的缢蛏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