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3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4篇
  13篇
综合类   47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12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本研究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21种十足目甲壳动物EST-SSR的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物种间的EST-SSR丰度存在明显差异,腹胚亚目中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的EST-SSR位点最为丰富(868.02个/Mb),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位点丰度最低(286.48个/Mb);枝鳃亚目中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 EST-SSR位点最为丰富(641.19个/Mb),白滨对虾(Litopenaeus setiferus)位点丰度最低(166.96个/Mb);腹胚亚目和枝鳃亚目中均是二、三、四核苷酸基元的SSR较为常见,在腹胚亚目中占总数的41.11%,在枝鳃亚目中占总数的28.00%;复合(Ⅰ)类型的SSR在腹胚亚目(51.38%)和枝鳃亚目(65.13%)中占很大比例;腹胚亚目二核苷酸基元的SSR中AC/GT分布频率最高,三核苷酸基元的SSR中ACC/GGT和AAT/ATT占优势;枝鳃亚目二核苷酸基元的SSR中AG/CT占优势,三核苷酸基元的SSR中AAT/ATT的分布频率高于其他三核苷酸基元。此外,对脊尾白虾含有SSR的EST进行GO分析后发现,细胞代谢过程、链接产物、细胞组分和细胞的比例分别在3个类型的注释中占优势。本研究加深了对十足目甲壳动物SSR分布规律的认识,可为甲壳动物EST-SSR标记的开发及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2.
为探讨盐碱水环境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基因组DNA甲基化的影响,本研究利用MethylRAD-Seq技术探究了长期盐碱水养殖组(SAS)和正常海水养殖对照组(SW)脊尾白虾鳃组织中的DNA甲基化水平,并对关键通路和基因进行了差异表达分析。结果显示,脊尾白虾鳃组织基因组中CG和CWG位点(W=A或T)分别检测到2 347 003和416 176处甲基化,甲基化普遍存在于基因组的基因间区和内含子区域,共筛选到8805个(8189个CG-DMSs和616个CWG-DMSs)差异甲基化位点,盐碱水环境下DNA甲基化水平略有增强。通过KEGG富集分析发现,DMS所在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在HIF-1信号通路和剪接体通路,通路中hif-p、hk和sf3b1等关键基因在脊尾白虾盐碱水环境适应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对SW和SAS组差异甲基化基因(DMG)进行筛选,得到158个CG-DMGs和94个CWG-DMGs,其中,富集到脂质代谢和囊泡介导的转运通路中的DMG最多;此外,有一些DNA甲基化位点与基因表达呈负相关,表明DNA甲基化与基因调控之间存在复杂的联系,大部分基因组DNA甲基化对基因表达有正调控效应。本研究结果首次分析了在盐碱水环境下脊尾白虾鳃组织的DNA甲基化水平特征,为解析甲壳类盐碱水环境适应机制提供了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33.
米糠油由于解脂酶的作用导致其酸价高、色泽深且精炼困难,由于化学脱酸存在精炼率低、助剂残留、炼耗高及副反应多等诸多弊端,使物理法蒸馏脱酸针对高酸值米糠油精炼优势凸显。研究了蒸馏脱酸的精炼效果,考察了脱酸后酸值、色泽的变化。通过单因素与正交试验,优化了米糠油蒸馏脱酸的工艺条件。正交试验以真空度、蒸馏温度和蒸馏时间为因素,获得的最佳条件是真空度90 kPa,时间1.7 h,蒸馏温度215 ℃。   相似文献   
34.
选用海藻糖、明胶、PVP等成分配制耐热保护剂,采用梯度真空干燥方法,将鸡新城疫病毒(La Sota株)进行泡沫干燥,通过37℃10 d耐老化试验筛选到配方T5的病毒滴度损失为0.2 Lg;NDV-T5泡沫干燥疫苗经DSC测定配方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56.45℃,扫描电镜观察可见较为规则的片状结构;NDV-T5在各温度耐热性能均较好,2℃~8℃保存24个月,25℃保存15个月、37℃保存5个月,病毒含量下降≤1.0 Lg;将不同保存温度的NDV-T5泡沫干燥疫苗免疫1月龄雏鸡,鸡只均能在免疫后14 d产生抗体,与现有商品疫苗效力相当。  相似文献   
35.
<正>红缘天牛和家茸天牛是危害刺槐生长的两种主要害虫。它们的幼虫蛀食危害,轻者造成植株生长势衰弱,部分枝干死亡,重者主干环剥皮,致使树冠死亡,造成风折干,尤其小幼木,受害后易全株死亡。1形态特征1.1红缘天牛的形态特征。成虫体长为11~19.5 mm,体宽3.5~6 mm。体狭长,黑色。头部短,刻点稠密,被灰白色细长竖毛,前部的毛色深且密。触角细长,雌虫触角与体长约相等,雄虫触角约为体长的2倍,雌虫触角以第3节最长,雄虫  相似文献   
36.
谷氨酸脱氢酶(glutamate dehydrogenase,GDH)在植物体内催化合成谷氨酸的可逆反应,通过GDH固氮比谷氨酸合成酶途径更节省能量。在植物大多数组织中,GDH1是该基因家族中表达最高的基因,比其他GDH成员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从普通小麦基因组中分离了TaGDH1基因在A、B、D染色体组的序列。针对TaGDH1a基因在基因组DNA序列1 900~1 983 bp位置存在的核苷酸差异设计了一个插入/缺失标记,同时将该标记定位在5A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37.
SnRK2基因家族成员参与蛋白质的磷酸化,在植物抵御非生物胁迫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水稻SAPK2基因序列为基础,通过RT-PCR技术克隆得到一个新的小麦SnRK2基因,命名为Ta SnRK2.2,并提交到Gen Bank(登录号:KJ850253)。Ta SnRK2.2基因全长4 118 bp,由9个外显子和8个内含子组成,包含一个1 026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41个氨基酸。SnRK2.2基因序列在禾本科植物中高度保守,Ta SnRK2.2与水稻SAPK2以及玉米SnRK2.2亲缘关系较近。Ta SnRK2.2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分子量为38.64 k D,理论等电点为5.45,含有SnRK2基因家族典型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保守结构域和多处磷酸化位点。构建了Ta SnRK2.2基因过表达载体,转化拟南芥,获得转基因植株,通过RT-PCR方法检测到Ta SnRK2.2基因在拟南芥中稳定表达。  相似文献   
38.
秸秆育苗容器土埋条件下养分释放动态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秸秆育苗容器在土壤中养分释放情况,以不含样品土壤作对照,进行了以改性淀粉胶和改性豆胶为胶黏剂、稻壳粉为填充料制作而成的秸秆育苗器土埋试验。结果显示:在土埋过程,两种育苗容器均发生了不同程度降解并伴随有碳氮磷钾养分释放。起初5天各养分释放较快,主要为水溶性养分的释放;中后期释放平稳,主要是微生物降解引起的养分释放。土埋65天,淀粉胶容器碳、氮、磷、钾释放量分别为67.1%、68.0%、80.2%、85.9%,豆胶容器为45.9%、55.5%、73.8%、81.3%,两种容器养分释放速率均表现为钾磷氮碳。秸秆容器碳氮钾释放量与土壤总凯氏氮、速效钾增长速率呈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磷素和碳素释放量与土壤速效磷和土壤有机碳增长无确定相关性(P0.05),研究结果为秸秆容器的田间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9.
连作晚稻无土基质育秧机插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连作晚稻机插要取得成功育秧是难点。为明确不同育秧基质对机插连作晚稻盘育秧苗素质、栽后水稻植株长势及成熟期产量的影响,以武育粳7号为试验材料,在田间进行了不同育秧基质育秧效果的试验。结果表明,用"国瑞"无土基质所育秧苗素质好,根系发达,机插后植伤轻,能使武育粳7号提早返青分蘖,改善群体茎蘖质量;相比营养土育秧和田泥育秧,用"国瑞"无土基质育秧机插水稻有效穗数增加8.97%、19.65%,每穗总粒数增加6.29%、11.68%,最终理论产量提高14.53%、27.25%,实际产量提高13.60%、26.17%。  相似文献   
40.
以高干型(渝薯1号和渝薯27)、中干型(渝苏303、渝苏8号和渝薯99)和低干型(潮薯1号)甘薯为研究对象,考察移栽15、30、60、90、120 d后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特性及其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与中、低干型品种比较,高干型品种前期(15~60 d)干物质积累多,增速快,地上部干物质分配比例高,在中期(60~90 d)地上部干物质增长速度达到最高值为2.31 g/(plant·d),生长前、中期净同化率较高,最高达12.018 g/(m 2·d)。各时期生物总干产均与叶片干物质积累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各部位干物质分配比例没有相关性,块根干产与块根干物质分配比例在60 d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高干型品种中期茎叶稳健生长,干物质向块根转移早,后期(90~120 d)叶面积和叶片干产不衰减,这些特点有利于品种高产。本研究为甘薯品质育种和产业化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