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3篇
综合类   58篇
水产渔业   5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01.
采用闭锁群体继代选育的方法对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GIFT strain of Nile Tilapia)进行提纯选育,并利用选育获得的尼罗罗非鱼亲本作母本和奥利亚罗非鱼作父本进行杂交生产子一代,再对子一代开展网箱养殖对比试验,以养殖试验的结果来评价选育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效果。结果表明:(1)选留系后备♀亲本选留数量及留种率都有了很大的提高;(2)"吉奥"杂交组合的产苗量和雄性率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3)经过选育的"吉奥"罗非鱼的生长性能优于对照组;生长速度增加明显;头部比例有变小的趋势;(4)试验组"吉奥"罗非鱼的主要经济指标均比对照组有所提高,而饵料系数比对照组有所下降。以上结果表明,"吉奥"罗非鱼的选育效果良好,可为"尼奥"罗非鱼的苗种生产提供亲本保障。  相似文献   
102.
为了解瓯江彩鲤红、白两种体色差异的分子基础,应用抑制性差减杂交(SSH)技术对这两种体色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初步研究,以"全红"体色(全身体表为红色)彩鲤的cDNA为检验cDNA(Tester),以"粉玉"体色(全身体表为粉白色)彩鲤的cDNA为比对cDNA(Driver),进行抑制差减杂交.对筛选出的42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和序列比对,发现16条EST序列,其余26个克隆为空载体序列.在16条EST序列中,6条为鲤的线粒体DNA序列(鲤的线粒体:16S rRNA序列,COⅢ),5条为斑马鱼的相关基因序列(斑马鱼的骺蛋白聚糖、核心蛋白聚糖、光蛋白聚糖等相关基因;斑马鱼新型免疫型受体基因,Olfm1蛋白合成基因;斑马鱼原骨胶原蛋白mRNA),1条为鲫的mRNA序列,2条与无脊椎动物基因相类似(利氏曼原虫的22号基因组基因;蝇的抗菌缩氨酸前体mRNA基因),另2条为未知基因序列;比对结果发现4条序列可能与体色有关.为进一步筛选鲤体色调控相关的功能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3.
中华绒螯蟹种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总结我国在中华绒螯蟹形态学、养殖性能、细胞遗传学、生化遗传学及分子遗传学方面的种质研究的主要成果 ,归纳中华绒螯蟹不同种群在形态、细胞、生化、分子等层次上的遗传差异。在形态学研究方面 ,运用形态多元分析 ,建立不同种群绒螯蟹从幼蟹到成蟹的量化判别函数 ;在生化遗传和分子遗传研究方面 ,找到中华绒螯蟹区别于其他绒螯蟹的生化遗传标记和分子遗传标记 ,以及中华绒螯蟹不同种群由南到北的分子遗传渐变标记 ;在养殖性能方面 ,阐明中华绒螯蟹不同种群在幼蟹和成蟹阶段的养殖性能 (包括蜕壳、生长、性腺发育、性成熟及生殖洄游等 )差异和特点  相似文献   
104.
对五种体色的瓯江彩鲤进行稻田、网箱和水泥池生长对比试验,探讨体色与生长的遗传-环境互作。结果表明:瓯江彩鲤的体色与生长率存在一定程度的互作效应,在稻田中,“全红”和“麻花”彩鲤的生长率显著地高于其它三种体色(P<0.05);在网箱中,“大花”、“粉玉”和“粉花”彩鲤的生长率显著地高于“全红”和“麻花”彩鲤(P<0.05);在池塘中,“大花”彩鲤的生长率极显著高于其它四种体色彩鲤(P<0.01),而其它四种体色彩鲤的生长性能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由此认为,“全红”和“麻花”彩鲤比较适合稻田饲养,“大花”、“粉玉”和“粉花”彩鲤比较适合网箱或池塘饲养。“粉花”彩鲤与环境的互作效应最大。  相似文献   
105.
中华绒螯蟹在不同饲养环境条件下生长存在巨大差异,为探讨不同环境条件对仔蟹生长和蜕壳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了解基因表达的时空变化及其与环境的互作关系,本研究选取同一家系的大眼幼体和仔蟹分别饲养于室内玻璃钢水槽和室外小型水泥池两种环境,观察它们的生长差异,并应用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对甲壳动物高血糖素(CHH)、蜕皮抑制激素(MIH)、蜕皮激素受体(EcR)、维甲类X受体(RXR)以及性腺抑制激素(GIH)5个蜕壳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室外水泥池饲养的仔蟹体质量均显著大于室内水槽饲养的仔蟹体质量(P0.05)。环境对MIH和RXR基因的表达不存在显著影响(P0.05),而CHH、EcR和GIH均存在极显著的环境表达差异(P0.01);5个基因(MIH、CHH、EcR、GIH和RXR)均存在显著的不同发育时期表达差异(P0.05);除MIH基因外,其他4个基因(RXR、CHH、EcR和GIH)的表达存在极显著的饲养环境与发育时期的交互作用(P0.01)。研究还发现,MIH、GIH和CHH对河蟹的蜕壳具有协同调控作用,而RXR与GIH对河蟹蜕壳具有一定程度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06.
蜕壳是甲壳动物重要的生物学现象,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生长发育和断肢再生都是通过蜕壳完成的。为了解中华绒螯蟹蜕壳生长的调控机制,本研究对不同蜕壳阶段的蜕皮激素(ecdysteroid hormone,EH)含量、蜕皮激素受体基因(ecdysone receptor,EcR)与蜕皮抑制激素基因(moltinhibiting hormone,MIH)的表达量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结果表明,EH含量在蜕壳周期内呈规律地波动性变化,当其含量达到约12 U/mL且持续上升时,中华绒螯蟹将启动蜕壳;EH含量与EcR的表达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但与MIH的表达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在蜕壳前期,EH的含量和EcR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蜕壳后期和间期(P0.05),随着蜕壳的进行,EH含量和EcR表达量逐步降低,蜕壳后期显著低于蜕壳前期(P0.05),到蜕壳间期最低,显著低于其他时期(P0.05);而MIH在不同蜕壳阶段的表达模式正好与两者相反。通过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分析表明,蜕壳前期和间期的EH含量与体重呈显著正相关(P0.05);不同蜕壳阶段的EcR表达量与体重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且蜕壳间期的表达量还与壳长、壳宽呈显著正相关(P0.05);MIH在脱壳前期和脱壳间期的表达量与体重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且蜕壳间期的表达量与壳长、壳宽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本结果为中华绒螯蟹蜕壳生长的分子机制及其蜕壳后增重差异的分子与生理基础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7.
瓯江彩鲤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瓯江彩鲤肌肉中蛋白质的含量为18.04%,水分76.61%,灰分1.28%,脂肪2.37%(以上均为鲜重百分比)。肌肉中含有17种氨基酸[总量为770.9mg/g(干重)];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9种[总量为333.5mg/g(干重)];甘氨酸、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及谷氨酸等鲜味氨基酸的含量较高,共330.0mg/g(干重)。此外,还含有适量的钙、铁、锌、硒等矿物元素,锌的含量[16.15mg/kg(鲜重)]高于一般的淡水鱼类。因此,瓯江彩鲤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用鱼类,宜推广养殖和加工利用。  相似文献   
108.
姜鹏飞  侯鑫  王军  陈晓雯  王成辉 《水产学报》2023,47(1):019113-019113
为研究B类Ⅰ型清道夫受体(SCARB1/SR-BI)在中华绒螯蟹代谢、生长以及免疫等生物学过程中的分子功能,实验对中华绒螯蟹Scarb1的克隆及时空表达进行了分析,观察了RNA干扰该基因后的相关组织结构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筛选了该基因的SNP标记并与生长相关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的Scarb1由2个外显子和1个内含子组成,开放阅读框为2 415 bp,编码805个氨基酸;系统进化分析显示中华绒螯蟹与三疣梭子蟹的氨基酸同源性高达80.51%,具有较高的物种间保守性。该基因在不同蜕壳时期的肝胰腺、肠道、血淋巴细胞、心脏、鳃和肌肉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肝胰腺、肠道和血淋巴细胞中的表达量相对较高。RNA干扰Scarb1后,组织切片观察发现肝胰腺的肝小管管腔模糊并产生了部分空泡化结构,肠道内膜的肌肉层和黏膜下层处出现显著空洞现象;肝胰腺的颜色由黄色变成灰白色,其中的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下降。在该基因的第一外显子筛选到1个SNP位点(C432T)与蜕壳后体重和壳长增长率存在显著相关性。本研究结果为Scarb1在中华绒螯蟹的遗传研究和育种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9.
为研究南北水系翘嘴鲌群体对活性碘和阿维菌素这2种常用水产药物的耐受性差异,为翘嘴鲌在养殖过程中进行消毒和杀虫工作提供数据参考和理论支持,开展了2种药物对南北水系2个翘嘴鲌选育群体鱼种的急性毒性试验。试验中,每个群体对每种药物均设置3个平行,每个平行设对照组和5个浓度梯度试验组。试验结果显示,活性碘对南方水系和北方水系翘嘴鲌群体的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2.140 mg/L和2.163 mg/L,阿维菌素对南方水系和北方水系翘嘴鲌的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085 mg/L和0.089 mg/L;与南方水系翘嘴鲌群体相比,北方水系翘嘴鲌群体对2种药物的耐受性较强。实际生产中,药物使用对鱼类的影响除了药物的浓度外,还受到如水温、天气、溶解氧、有机物、给药方式、鱼类摄食及活动情况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在不超过安全质量浓度的条件下合理用药,以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0.
为了解瓯江彩鲤基因敲除体在自交繁育过程中的体色遗传和变异情况,对野生型和敲除了Scarb1基因的敲除型自繁F1全红、粉玉体色瓯江彩鲤个体的鳞片色素细胞进行了观察比较,并测定了其体内的类胡萝卜素含量。结果显示:野生型全红瓯江彩鲤的鳞片含有黄色素细胞、红色素细胞和虹彩细胞,而敲除型全红瓯江彩鲤的鳞片上只有黄色素细胞和虹彩细胞,没有红色素细胞;野生型和敲除型粉玉瓯江彩鲤的鳞片色素细胞均为虹彩细胞,没有黄色素和红色素细胞;野生型全红瓯江彩鲤的肠道、血浆、肌肉和皮肤中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显著高于敲除型全红个体(P<0.05);野生型粉玉瓯江彩鲤的肠道、肌肉和鳍条中的类胡萝卜素含量也显著高于敲除型粉玉个体(P<0.05)。研究结果表明,敲除Scarb1基因影响了瓯江彩鲤体表红色素细胞的生成,该基因在瓯江彩鲤红、白体色调控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