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3篇
综合类   58篇
水产渔业   5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两种体色瓯江彩鲤黑色素形成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62.
【目的】了解新疆和西藏地区棕鳟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状况,解析两地棕鳟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差异,为棕鳟的分子辅助育种打下数据和方法基础。【方法】采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来自新疆达坂城和西藏亚东的2个棕鳟群体各12个个体进行基因组重测序,利用鉴定得到的多态性信息位点进行群体结构、群体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间的选择消除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63.
长江口日本鳗鲡群体遗传多样性RAPD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2005年采集自长江口地区4个采样点、5批、共10尾性成熟前成鳗、82尾玻璃鳗的日本鳗鲡样本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RAPD分析。在51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具有稳定扩增、条带清晰的多态性引物16条,16条引物共检测到132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114个(86.36%)。五个采样群体各自的平均杂合度(Hc)在0.2053~0.3150之间,平均基因多样性指数(Ho)在0.2974~0.4526之间;采样群体两两间的遗传分化指数几,在0.0508~0.1524之间。群体内遗传变异和群体间遗传变异对群体总遗传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79.18%和20.82%;Nei的遗传距离在0.0593~0.1425之间;在玻璃鳗采样群体间未发现遗传差异同采样地点及月份有何显著关系,显示它们可能同属一个大混合群体。而遗传距离、遗传分化指数及NJ树分析结果一致表明:成鳗和玻璃鳗之间可能存在相当的遗传距离和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64.
对瓯江彩鲤、日本锦鲤及其正反杂交F1采用同塘试验比较生长率,采用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比较分析形态差异。结果表明,正反杂交F1的瞬时增重率低于双亲,而绝对增重率介于双亲之间;正反杂交F1形态性状有的介于双亲之间,有的表现为超亲本优势,有的性状低于双亲的性状值。总体上,日本锦鲤对正反杂交F1的遗传影响明显大于瓯江彩鲤,2个亲本基因的相互作用在遗传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5.
多巴色素异构酶(dopachrome tautomerase,Dct)是酪氨酸酶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在黑色素合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解多巴色素异构酶基因()的“粉花”体色类型为研究对象,在对该基因进行克隆和表达分析的基础上,应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了该基因对瓯江彩鲤黑斑体色的影响。结果发现,瓯江彩鲤存在2个Dct1与在“粉花”体色瓯江彩鲤的黑斑皮肤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白色皮肤,而Dct1和基因突变对瓯江彩鲤黑斑体色存在重要影响,与在鲤的黑斑体色形成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6.
中华绒螯蟹长江天然群体遗传差异的AFLP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AFLP分子标记,对不同年代和地点采收集的长江中华绒螯蟹天然样本(1998年江苏镇江江段,2005年和2006年江苏南京江段,2004年、2005年及2006年长江口)的遗传变异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发现:六个采集样本在等位基因平均数、有效等位基因数、 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Shannon 信息指数等4项遗传多样性指标方面均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但长江口3个采集样本的这4个指标都略高于长江干流的3个采集样本;AMOVA分析显示,样本间的遗传变异仅为3.89%,而样本内的遗传差异却高达96.11%;UMPGA树分析显示,2004-2006采集样本与1998年采集样本之间有一定的遗传差异.研究结果初步表明,不同年代与地点的长江中华绒螯蟹天然群体的遗传变异没有出现显著分化;同20世纪90年代末的样本相比,本世纪初的样本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遗传差异,但未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67.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繁育亲蟹规格及其子代的生产性能是其产业上的热点问题。本研究应用个体生长测定法和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了当前生产上3种主要育苗亲蟹规格(母本200~250g,父本300~350g;母本250~300g,父本350~400g;母本300g以上,父本400g以上)繁殖子代(规格A、规格B和规格C)的蜕壳与生长特性、肠道微生物菌群和肝胰腺代谢物的组成差异。结果发现:在2次个体蜕壳与生长测定中,规格C的生长性能优于其他两种规格,但3种规格子代相互间的蜕壳增重率、蜕壳间隔、肥满度、肝胰腺指数和肌肉指数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肠道菌群结果表明:α多样性指数均显示规格A低于其他两种规格,但3规格相互间无显著差异,而主坐标分析(PCoA)显示3种规格肠道菌群在属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肝胰腺的代谢组学分析显示,规格A与B间共有100种差异代谢物,规格B与C间共有77种差异代谢物,规格A与C间共有79种差异代谢物。对差异肠道菌群和差异代谢物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规格A的代谢物生物喋呤与副梭菌属呈显著正相关;规格B的代谢物N-乙酰-D-甘露糖胺分别与硝基螺菌门、硝化螺菌属呈显著负相关;规格C的代谢物四氢二吡啶甲酸盐与乳酸菌属呈显著负相关。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不同亲蟹规格子代在生长性能、肠道微生物菌群和肝胰腺代谢物组成方面表现出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68.
塔里木裂腹鱼胚胎和仔鱼的发育与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4月至6月,在新疆博湖苇业股份有限公司三苇场(新疆且末县)进行了塔里木裂腹鱼的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研究。人工授精的受精率为83%,孵化率为89%。塔里木裂腹鱼受精卵在16~19 ℃下历时约93 h经过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孵化期等时期孵化出膜,初孵仔鱼平均体长(7.29±0.18) mm。1~25日龄的仔鱼可分为卵黄囊期、弯曲前期、弯曲期和弯曲后期4个发育阶段;对仔鱼阶段的全长(LT)、头长(LH)、躯干长(LQ)、尾部长(LC)、眼径(D)、体高(HB)、头高(HH)、湿重(W)8项生长指标的特定生长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仔鱼各个阶段的发育是异速的;仔鱼全长、尾部长、头长、头高、体高、眼径的生长方程都为二次多项式,体长与体质量之间呈指数相关。  相似文献   
69.
黑素皮质素1受体(melanocortin 1 receptor, MC1R)是动物黑色素合成通路中的关键基因之一,对动物的体色和毛色有重要影响。瓯江彩鲤(Cyprinus carpio var.color)具有5种基本体色类型(“全红”、“粉玉”、“大花”、“粉花”和“麻花”),其中后3种带有黑色斑点或斑块,是研究动物黑色素合成机制的良好材料之一。克隆了瓯江彩鲤的MC1R基因,并进行了“全红”、“大花”、“粉玉”、“粉花”4种体色间的表达差异分析。研究发现,瓯江彩鲤的MC1R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为1 914 bp,包括637 bp 5′-UTR(非转录区)、311 bp 3′-UTR及966 bp ORF (开放阅读框)。该基因由一个外显子编码(321个氨基酸),有7个跨膜结构域。瓯江彩鲤与鲫的编码区核苷酸同源性达98%,与斑马鱼达93%;不同体色间的编码区只存在一个核苷酸无义突变(C/G),因而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qRT PCR表明,MC1R基因在眼睛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皮肤、肌肉、鳃、肾脏、鳔、心、肝等组织(P<0.05);但在4种体色间不存在显著的表达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瓯江彩鲤体色类型中的黑色斑块不是由MC1R基因直接决定,还有待对其它体色相关基因或调控因子的研究。  相似文献   
70.
中华绒螯蟹奇、偶年天然群体的遗传差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生命周期通常为两年,繁殖结束生命也就终止。在理论上,相邻两个年份中华绒螯蟹群体间不存在遗传婚配或基因交流,而存在奇年与偶年两个系谱之分。为检验长江野生中华绒螯蟹奇、偶年份群体的遗传差异,应用18对微卫星引物,对2004-2011共7年采集的中华绒螯蟹长江口天然繁殖群体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偶年群体(2004、2006、2008、2010)的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显著高于奇年群体(2007、2009、2011),P<0.05;(2)奇、偶年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差异显著(P=0.024);(3)基于遗传距离的NJ聚类关系树表明:奇、偶年群体形成较为明显的两个遗传聚类;(4)主成分分析(PCA)和STRUCTURE遗传聚类分析均表明:奇、偶年类群的分化明显,但两群体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渐渗与基因交流;(5)两个偶年(2004、2006)和两个奇年(2007、2011)群体检测到显著的遗传瓶颈效应。研究结果综合表明:长江天然中华绒螯蟹群体存在较明显的奇年与偶年差异,但两者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