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3篇
农学   3篇
  6篇
综合类   69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30篇
畜牧兽医   13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GPR54基因是牛早熟性状的重要候选基因。以42头本地黄牛、44头西门塔尔牛及其116头杂交育种群等为试验群体,分析牛GPR54基因5’调控区C-816T/T-754C在不同牛群体中的分布、启动子效率及其与牛早熟性状的关联性。提取牛耳组织或血液基因组后,通过PCR产物测序鉴别SNP位点,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其SNP位点对启动子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GPR54基因CDS上游5’调控区检测到T-754C和C-816T 2个SNP位点;西门塔尔牛和安徽地方黄牛分别只有1种基因型,即CCTT和TTCC,单倍型存在连锁不平衡。报告基因验证2种单倍型的启动子有明显差异,其中-816CT-754启动子的效率要比-816TC-754提高34.31%(P0.01)。关联分析显示,816CC754TT基因型牛的初情期比816TT754CC基因型牛的初情期提前了1.28月。  相似文献   
62.
 基于松材线虫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利用松材线虫在东亚的已知分布点数据和亚洲地区的19个生物气候变量图层,筛选出松材线虫适生性分布的主要生物气候变量。应用DIVA GIS软件中的生态位模型BIOCLIM预测了该线虫在云南省的地理分布图,结合各县(市)寄主分布面积,对此地图栅格进行计算、统计分析,得到松材线虫在各县(市)的分布和适生程度。通过综合分析,确定了各县(市)风险等级:最高风险5县(市);很高风险41县(市);高度风险38县(市);中度风险22县(市);低度风险23县(市)。进一步利用ArcGIS90软件绘制出了松材线虫在云南的适生图和在129个县级单位的风险级别图。建议划定云南省北纬23°以北与北纬26°以南之间地区为主要防护区,其中瑞丽市及其疫点周边地区,广南县、师宗县、罗平县、丘北县以及普洱市北纬23°以北的地区及该市北纬23°以南的思茅区为重点防护区.  相似文献   
63.
王扬 《农家致富》2005,(22):16-16
一个菜场有几家卖豆制品的摊点,价格一样,质量也差不多,可只有A店的生意火爆,大家宁可排队等也不到旁边的店里买同样的东西。原来A店店主无论顾客买什么东西都主动少收一角钱。就这小小的一角钱让他获得了顾客的信赖,使他的生意越来越火红。  相似文献   
64.
当归根腐病的病原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当归根腐病植株根部分离到丝核菌(Rhizoctonia sp.)、南方根结线虫(Meloidgyne incognita)和丁香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yringae )。为明确这些分离物在当归根腐病病害系统中的作用,分别进行了单一接种、两两混合接种及先后接种的方式来鉴定其致病性。结果表明,无论是采用何种接种方式,包含有丝核菌的接种体均没有导致当归湿腐症状;南方根结线虫和丁香假单胞杆菌同时混合接种发病率为48%,先接种南方根结线虫,后接丁香假单胞杆菌致病性最强,发病率为81%;而且,包含线虫接种体的混合接种与不含线虫接种体的接种,其致病性有明显差异,说明南方根结线虫在当归根腐病病害系统中是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65.
利用万寿菊与当归间作控制当归根结线虫病已经成为云南滇中地区防治当归根结线虫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其机理尚不清楚。有理论认为万寿菊根系分泌物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进而产生控制寄生线虫的效果。本试验以万寿菊和当归多样性种植为研究模式,采用PCR-DGGE技术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影响及不同时期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目的是为阐明万寿菊杀线机制提供理论支持。试验结果表明,以当归单作为对照,当归/万寿菊轮作和当归/万寿菊间作的土壤真菌群落在整个生长季变化相对较小,DGGE的条带变化率分别为-39.13%、-30.77%,而万寿菊单作土壤真菌条带变化率为-69.23%;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种植模式与其土壤真菌群落的组成存在对应关系,当归单作的真菌种类组成与当归、万寿菊多样性种植模式中的真菌种类组成差异较大,且当归/万寿菊间作的中后期与前期差异最大;聚类分析表明,在同一时期内,当归单作与当归/万寿菊轮作、当归/万寿菊间作的土壤真菌种类组成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66.
本研究旨在提高对山西高温天气形成机理的认识。应用2003—2016 年山西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山西夏季107 个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开展时空分布特征、环流形势特征等的分析研究,并利用高分辨率中尺度数值模式对典型高温个例开展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探讨山西区域性高温天气形成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山西高温的空间分布与地形、纬度等密切相关,高温日数南部多于北部、盆地多于山地;影响山西高温的500 hPa 典型形势包括大陆暖高型、纬向环流型、西太平洋副高控制型、两槽一脊型4 类,其中两槽一脊型高温天气出现的频次最高;大陆暖高影响时山西高温范围最大,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型控制时高温强度最大。高分辨率中尺度数值模式可以较好模拟出地面最高气温的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分析表明:非绝热加热项是大陆暖高型、西太副高型、两槽一脊型导致高温天气的主要原因,温度平流项是形成纬向环流型高温天气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67.
随着新型城镇化等各项工作的快速推进,农村居民点的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作为未来土地整治的核心和重点,以全国制定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和土地整治规划为理论依据和基础平台,对农村建设用地进行高效整理,是解决当前建设用地矛盾的重要措施。本文以山东省五莲县为例,首先对研究区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根据现实情况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关解决方案,最后得出了几点启示,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前进方向和发展目标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8.
为了探究超微气泡技术在水产养殖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在小型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生态系统中,以常规鼓风充气作为对照组,应用超微气泡发生装置,研究对比其在对虾养殖过程中的增氧效果、水体相关理化和生物因子的响应及对虾生长情况。结果显示:超微气泡能有效地提高水体中溶氧质量浓度,并使之维持更长的时间;与常规充气相比,在超微气泡技术条件下,养殖水体溶氧质量浓度平均高出7.66%,差异显著(P0.05);超微气泡能加快养殖水体颗粒物的降解,并对浮游植物的优势种结构产生影响;对虾在两种充气方式下,生长率和存活率都没有明显差异。研究表明:超微气泡技术对提高养殖水体溶氧的效果显著,在对虾养殖中应用是可行的;超微气泡技术为水产养殖新装备的研究应用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69.
为探究酶解法、淡碱水解法、溶剂法、超声辅助溶剂法及蒸煮法这5种提取方法对甲鱼油品质的作用效果,以甲鱼脂肪为原料,采用气相色谱仪(GC)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仪(HS-SPME-GC-MS)对甲鱼油中脂肪酸组成及挥发性成分变化进行测定分析,并结合感官评价及理化指标分析。结果表明,5种提取方法对甲鱼油的感官与理化特性、脂肪酸组成及挥发性成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超声辅助溶剂法的甲鱼油提取率最高,达78.51%,该方法提取的甲鱼油酸价(0.97 mg KOH·g-1)、过氧化值(2.16 m Eq·kg-1)均优于其他方法,并含有丰富的油酸、EPA和DHA。此外,超声辅助溶剂法的甲鱼油壬醛、己醛、2-壬酮、2-十一酮及1-戊烯-3-醇主体特征风味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均较低,鱼腥味较淡,色泽透亮。综上表明,超声辅助溶剂法提取的甲鱼油品质优于其他提取方法。本研究可为今后优化甲鱼油提取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0.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HPLC-Q-TOF/MS)同时测定渔用配合饲料中9种磺胺类和6种喹诺酮类药物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所有药物在线性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85,检出限为3.0~8.0 μg·kg-1,定量限为10.0~25.0 μg·kg-1。3个不同添加水平(n=6)的平均回收率为61.8%~92.4%,相对标准偏差为4.3%~12.3%。该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准确,适用于渔用配合饲料中多种磺胺类和喹诺酮类药物的快速定性筛查和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