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7篇
  3篇
综合类   22篇
水产渔业   1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叶夹角的大小直接影响水稻叶面积指数,进而调控群体光合作用,是水稻株型育种中重要的指标,研究其发育机制对水稻株型育种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EMS诱变籼型水稻保持系西大1B,获得一个植株散生且叶夹角变大的突变体s524。田间种植条件下,苗期s524的叶夹角极显著大于野生型;分蘖期s524的分蘖角极显著增大,株型松散;成熟期s524整个植株呈匍匐状生长。而野生型株型在整个生育期均保持相对紧凑,叶夹角较小。石蜡切片分析显示,s524叶夹角增大是由叶枕近轴面细胞变大造成的。s524的主要农艺性状与野生型相比无明显变化。遗传分析表明该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SSR标记进行基因定位,最终将S524定位在第11染色体标记RM4746和RM26742之间324 kb的物理范围内,包含散生基因LAZY1。测序结果显示s524突变体在LAZY1第3外显子上发生了一个T到C的碱基替换,导致第143位氨基酸由野生型的缬氨酸突变为丙氨酸,表明s524是一个新的LAZY1等位突变体。s524对外源油菜素内酯(BR)的敏感性降低,BR信号传导途径关键基因BU1在s524中的表达上调了近10倍,早期研究表明BU1基因的过表达可导致叶夹角变大。推测LAZY1/S524可能通过BR信号传导途径调控水稻叶夹角的发育。  相似文献   
22.
选取4个棉花栽培种的29份棉花品种/品系,利用分布在棉花26条染色体的67对SSR多态性引物进行标记基因型检测,共检测出341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的等位位点数在2~9之间,平均为5.1个.29份棉花品种/品系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53~0.97之间,平均值为0.73.遗传相似系数为0.78时,可将29份材料分为陆地棉、海岛棉和二倍体栽培种3个大组.遗传相似系数为0.84时,可将22份陆地棉品种/品系分成7亚组,同时将二倍体栽培种的中棉和草棉各分为一组.本研究表明,棉花栽培种陆地棉、海岛棉、中棉和草棉种内遗传差异小,种间杂交渐渗系的培育是增加陆地棉遗传多样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3.
以烟草叶盘为受体,通过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法将益母草 (Leonurus japonicus Houtt.) 非专一性脂转移蛋白(nsLTPs)类抗菌蛋白基因Lj-L和相应改造基因Lj-S分别导入烟草(Nicotiana tabacum cv. Xanthi.),并进行抗病性分析。GUS染色和PCR分子验证表明外源基因已整合进烟草基因组中。RT-PCR分析表明,外源基因能够在烟草中稳定转录。T0代离体抗性实验表明,外源基因对烟草赤星病(Alternaria alternata)的抗性已达极显著水平; T1代活体抗性实验表明,Lj-L和Lj-S基因对青枯病(Pseudomanas solanacearum)的抗性也均达显著水平。抗性结果比较发现,Lj-L基因的抗病性效果优于Lj-S基因,且离体和活体抗病结果较一致,但并不与基因的转录水平成正比,似乎存在一个阈值。  相似文献   
24.
3种中药添加剂对草鱼增重影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饲养22d,添加0.1%、0.2%、0.3%龙胆组,0.1%、0.2%黄柏组和0.2%、0.3%阿魏组草鱼增重均高于对照组,其中添加0.1%龙胆组增重最高,平均28g,较对照组高11.5g。生物统计增重效果结果,添加0.1%龙胆组高度显著于对照组、0.2%黄柏组、0.2%和0.3%阿魏组、0.3%龙胆组,0.1%黄柏组显著地高于对照组,其余各组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5.
水稻开花灌浆期,内外颖呈绿色,含光合色素,为阐释非叶片组织叶绿体发育的分子机制,本文对EMS诱变获得的新型白穗突变体wp4进行了研究。抽穗灌浆期,wp4的穗轴呈绿色,内外颖呈乳白色;内外颖叶绿体发育不健全,无类囊体结构,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极显著降低。此外,wp4全生育期叶片呈淡黄色,叶绿体内基质片层较少且排列松散;与野生型相比,wp4的叶绿素a含量显著降低,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虽略低,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农艺性状分析发现,与野生型相比,wp4的有效穗和结实率略有增加,其他性状则略有降低,但变化均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遗传分析表明wp4受一对隐性核基因调控,利用1200株西农1A/wp4的F2隐性群体,最终将WP4精细定位在第8染色体约79 kb的物理范围内,根据水稻基因组注释计划,该区间包含14个基因,这为WP4的功能和作用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水稻标记性状育种提供了新的资源。  相似文献   
26.
27.
为了研究切根胁迫对栓皮栎幼苗叶片内源激素含量动态变化及生长的影响,探索内源激素在短期内调节林木根—冠互作关系中发挥的生理作用。本研究以1 a生栓皮栎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1/2切根、1/3切根处理,不切根作为对照(CK),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切根后第2、15、30、60、90天的栓皮栎幼苗叶片中IAA、ABA、GA_3、GA_4和MeJA等内源激素含量的短期动态变化规律及幼苗生长状况。结果表明(1)随着切根时间的延长,切根比例越大,与CK组相比ABA上升幅度越大,随着根系的自我修复,切根组ABA含量与CK组趋于相同水平;(2)切根后第2天,1/2切根组含量迅速升高,显著高于CK组(P0.05),之后切根组逐渐降低,直到第90天时切根组显著高于CK组(P0.05);(3)对于GA_3和GA_4,2~60 d内,切根对栓皮栎幼苗叶片中GA_3含量变化无明显影响,在第90天时,1/2切根组显著高于1/3切根组和CK组(P0.05);在切根2~60d内,切根组叶片中GA_4含量高于CK组,整个过程各组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4)切根后栓皮栎幼苗叶片中MeJA含量短期内逐渐升高,切根组含量均低于同期CK组,且1/2切根组高于1/3切根组。切根作为对根系的一种伤害,在短期内对各激素有一定影响,切根比例越大,激素含量上升幅度越大。  相似文献   
28.
水稻显性窄叶突变体Dnal1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一个新的水稻显性窄叶突变体进行鉴定,为水稻叶片形态建成的分子机理和株型育种研究奠定基础。【方法】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水稻籼型恢复系缙恢10号,获得一个窄叶突变体Dnal1,连续7代种植,表型均稳定遗传。开花期,调查Dnal1和野生型剑叶、倒2叶和倒3叶的叶宽及卷曲度,对剑叶最宽处进行石蜡切片分析;灌浆期,测量剑叶的光合色素含量,并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测量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配制西农1A/Dnal1和Dnal1/中花11杂交组合,利用F1和F2群体进行遗传分析,并利用Dnal1/中花11的F2隐性群体进行基因定位。田间小区种植,设置2个种植密度,株行距分别为16.7 cm×26.72 cm和13.36 cm×20.04 cm,3次重复,成熟期考查株高、有效穗数、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籽粒长和籽粒宽等主要农艺性状,并估算理论产量。【结果】Dnal1的叶片宽度全生育期内均极显著变窄,剑叶、倒2叶和倒3叶的叶宽分别为0.96、0.89和0.88 cm,与野生型的19.6、19.41和18.42 cm相比,降低了一半左右。Dnal1大维管束数量与缙恢10号相比无显著变化,小维管束数量则下降了44.13%,达极显著差异水平。缙恢10号相邻大维管束之间一般有6个小维管束,Dnal1则只有3个。Dnal1的叶片微卷,剑叶、倒2叶和倒3叶的卷曲度分别为11.2、12.1和11.8,野生型的叶片卷曲度为零。此外,Dnal1的叶片颜色略深于野生型,叶绿素a的含量略有升高,但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光合生理测定表明,与野生型相比,Dnal1的水分利用率略有升高,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略有下降,气孔导度则显著降低。除叶片性状变化外,Dnal1还表现籽粒变窄和茎秆变细,株高和籽粒长无明显变化。Dnal1的籽粒宽度为2.33 mm,与缙恢10号的2.78 mm相比,极显著下降,导致Dnal1的千粒重仅为野生型的73.18%,极显著下降。低密度种植条件下,Dnal1的理论产量显著低于野生型;高密度种植条件下,Dnal1的理论产量则显著高于野生型,较高的结实率和单株有效穗是Dnal1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西农1A/Dnal1与Dnal1/中花11杂交组合的F1群体,剑叶的叶片宽度分别为0.99 cm和0.94 cm,与Dnal1的0.96 cm相比,无显著差异;F2群体中出现窄叶植株和宽叶植株两种类型,窄叶和宽叶单株出现的频率呈双峰分布,且窄叶和宽叶的分离比符合3﹕1,表明Dnal1的窄叶性状受1个显性主效基因调控。利用分子标记最终将DNAL1定位在第2染色体上,位于SSR标记RM13646和RM1307之间,物理距离为391 kb。【结论】Dnal1是一个EMS诱变获得的显性窄叶水稻突变体,基因定位在第2染色体391 kb的物理范围内,在高密度种植条件下具有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29.
为研究高溶氧量对鲟鱼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和肝脏的损伤情况,以西伯利亚鲟幼鱼为研究对象,开展了5个溶氧量水平(6、8、10、12、14 mg/L)的胁迫试验,分别在胁迫后第10、20、30、40天测定鱼体内血清和肝脏的抗氧化酶活力以及血清中与免疫相关的酶的活力。结果显示:随着时间推移,12、14 mg/L溶氧组的西伯利亚鲟,其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力较其它组有显著升高(P0.05);14 mg/L溶氧组的血清SOD、CAT活力在第40天时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12、14 mg/L溶氧组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力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12、14 mg/L溶氧组的白蛋白浓度在第20天时显著低于其它组(P0.05),之后呈上升趋势。研究表明,12、14 mg/L的高溶氧水平可刺激肝脏提高抗氧化应激酶活力,并且在短期内对肝脏功能产生一定影响,经过30 d后,鱼体逐渐恢复,14 mg/L的溶氧量水平并未超出西伯利亚鲟幼鱼的耐受范围。  相似文献   
30.
为探究低氧胁迫对西伯利亚鲟幼鱼的血液基础指标、抗氧化和能量代谢相关酶活力的影响,以体质量为(19.46±4.9)g的西伯利亚鲟幼鱼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低氧(2.3mg/L)胁迫3h和自高氧(18.5mg/L)逐渐降至低氧(2.8mg/L)又恢复到正常溶氧(7mg/L),这两种不同情况下的低氧胁迫试验。检测了血液红细胞数、血红蛋白质量浓度,以及肝脏和肌肉的抗氧化酶活力和鳃组织三磷酸腺苷酶活力。结果显示,低氧胁迫下西伯利亚鲟幼鱼血红细胞数升高,血红蛋白质量浓度、血液pH、肝脏和肌肉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力以及碱性磷酸酶活力均低于正常溶氧组,而鳃组织钠/钾—三磷酸腺苷酶活力无明显变化。试验结果显示,急性低氧胁迫能较快使西伯利亚鲟幼鱼血液红细胞数目增加,并影响肝脏、肌肉的抗氧化应激及代谢相关酶活力,但是短时间内西伯利亚鲟幼鱼可能还未实现鳃部的能量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