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4篇
林业   1篇
农学   16篇
基础科学   13篇
  13篇
综合类   121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82篇
畜牧兽医   49篇
园艺   26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王武 《中国水产》2009,(10):33-39
王武,男,汉族,1941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1963年8月毕业于上海水产学院养殖系淡水养殖专业,留校任教至今。历任教研室副主任、系副主任、系主任、国家级重点学科——水产养殖学科带头人,上海海洋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集约化水产养殖的环境控制、特种水产生物学与养殖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明光质在血橙果皮花色苷合成中的调控作用,为精确解答生产中血橙果面花色苷着色规律和研发血橙提质增效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血橙果实进行遮光处理,采用可见光(390~780 nm)、紫外+可见光(300~780 nm)、长波紫外线(365 nm)和中波紫外线(311 nm)在果实转色期间照射,以不作照射的遮光果实为对照,动态测定各处理血橙果皮中总花色苷和可溶性糖含量,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果皮中7个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的动态表达情况。【结果】血橙转色期间,遮光条件下经对照、可见光和长波紫外线照射的果实,其果面均无花色苷着色;紫外+可见光和中波紫外线照射果实,其果面在照射46 d时均呈现花色苷着色,果皮花色苷含量分别为1.78和1.75 mg/kg,照射61 d时,果皮花色苷含量分别为8.78和6.15 mg/kg。试验期间,对照和各补光处理的血橙果皮中果糖和葡萄糖含量持续累积,尤其在紫外+可见光、长波紫外线和中波紫外线光质照射下,果皮果糖和葡萄糖含量明显高于可见光处理。转色期间,血橙果皮中7个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4CL、CHS、DFR、ANS、UFGT、GST和Ruby)在不同补光条件下的表达量均呈增长趋势,尤其在紫外+可见光和中波紫外线照射果实中,上述7个基因在各采样期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同期其他处理,补光61 d时果皮中7个基因的表达量分别比同期其余处理至少高2.42和2.76倍、26.46和23.91倍、46.68和44.24倍、10.94和9.70倍、2.09和2.09倍、42.84和36.28倍、5.58和4.99倍。【结论】中波紫外线是诱导血橙果皮花色苷合成的真正光质,血橙转色过程中,其激发果皮中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的大量表达,促进果糖、葡萄糖的快速积累,最终促成花色苷在果皮中的快速合成。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不同透光率的PE袋对转色期血橙果实进行遮光试验,测定了不同遮光处理下血橙果皮总花色苷的动态含量和血橙果皮中12个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的动态表达,深入探究光照与血橙果皮花色苷着色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改善生产中血橙果面着色不良问题提供解决思路。结果表明:血橙果实经过PE袋遮光后,果皮在着色时间、着色面积和着色程度上均受到阻碍,阻碍程度与PE袋的透光率相关,遮光促进了血橙果面亮度的增加。自然光照下,8个结构基因GSTANSCHSDFRF3HUFGTPAL、4CL和2个调节基因RubyMYBF1在转色期间的表达量快速增加,而不同程度的遮光阻碍了其表达,阻碍程度与PE袋的透光率相关,推测这10个基因属于血橙果皮花色苷合成受光调控的关键基因。将遮光后果皮总花色苷动态含量、关键基因的动态表达量与对应的PE袋透光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推测光照中调控血橙果皮花色苷合成的可能是其中的UVB、UVC紫外光。根据相关基因的动态测定结果,推测血橙果皮花色苷合成的关键时期在花后249 d开始出现,为保证外观品质,血橙采摘在花后249 d之后进行较为适宜。为预防血橙冬季落果,生产上通常采用冬季树体覆膜技术保果,为减少覆膜对血橙果面花色苷着色的影响,应选用透明PE膜或其他紫外线透过率较高的膜。  相似文献   
14.
江黄颡鱼适宜生长水温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江黄颡鱼放在5组不同水温(20℃、23℃、26℃、29℃、32℃),体积为100 cm×40cm×50 cm的水族箱中饲养45 d,每组设三个重复.试验结果表明在20~29℃下,鱼体的绝对增重率和相对增重率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增大,但到32℃时增重率有所下降;江黄颡鱼生长的适温范围为23~32℃,最适水温为29℃±1℃.  相似文献   
15.
对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亲蟹选择的性状进行了分析,建议选用种质特征明显的亲蟹,如选用在长江中自然生长的或在草型湖泊人工饲养的大规格亲蟹,也可引进“侨居”海外的中华绒螯蟹作亲蟹,以提高亲蟹的种质质量。  相似文献   
16.
黄凯  王武 《内陆水产》2002,27(8):41-43
1国外南美白对虾养殖发展概况南美白对虾,学名Penaeus,(LitoPenaeus)vanameiBoone。分类上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游泳亚目(Natantia)、对虾科(Penaeidae)、对虾属(Penaeus)、Litopenaeus亚属。南美白对虾(PenaeusVannamei)原产于中、南太平洋海岸水域秘鲁(Peru)北部至墨西哥桑诺拉(Sonor),该虾繁殖周期较长,在厄瓜多尔(Ecaudor)北部沿海的繁殖高峰一般在3月到9月,每年3月虾苗在沿岸一带大量出现,延续时间可达8个月,分布范围可延展到南部的圣·帕勃…  相似文献   
17.
采捕野生粗唇鮠成鱼,驯养培育半年,使之达到性成熟。采用鲤鱼脑垂体与释放激素类似物等混合催产剂,分两次注射。在27℃~28℃的水温下,其效应时间为15h,催产率达90%。粗唇鮠卵具强粘性,人工授精时用任氏液适当稀释,用网板粘卵,在“蜂巢式”孵化槽内微流水孵化。采用以上技术,卵的受精率为71%,胚胎发育时间为50h。初孵仔鱼有3d左右的附着期,出膜4d后开口,其开口饵料为小型枝角类。  相似文献   
18.
不同温度下鲇仔鱼的耐饥饿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志刚  常国亮  石灵  王武 《水利渔业》2007,27(2):12-13,33
对鲇仔鱼在不同温度下的耐饥饿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鲇仔鱼存在混合营养期,时间持续1~2 d;仔鱼出膜后的初次摄食时间在2~3日龄;最高初次摄食率出现在卵黄囊耗尽后的1~2 d,均可达100%,持续时间1~2 d;水温23、26、29、32℃时,鲇饥饿仔鱼抵达PNR的时间分别出现在脱膜后的第9.4天、第8天、第7.5天、第6.5天,自最高初次摄食率出现至仔鱼全部死亡的时间为3~4d。与鲢、鳙、草鱼的仔鱼相比,鲇仔鱼的耐饥饿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19.
河蟹养殖及蟹文化④一龄蟹种的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蟹苗在培育池中蜕完3次壳成为Ⅲ期仔蟹(约2万只/kg)时,即可将其转移到二级培育池中进行一龄蟹种的培育.而如果是5月中旬购入的人工蟹苗,则可培养至Ⅳ期仔蟹(约8000只/kg)再移入二级培育池培育.其目的是提高一龄蟹种(扣蟹)的成活率,保持蟹种的规格均匀,防止产生小绿蟹.  相似文献   
20.
虾蟹类幼体的脂类需求及脂类与发育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虾蟹类(包括鱼类)幼体发育阶段使用饵料的质量是保证成活率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虾蟹类育苗的成败,是主要生产要素之一。因此研究和掌握虾蟹类幼体发育的营养需求特点,并采用适当措施提高幼体阶段的饵料质量很有必要。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动向,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1 研究动态有关虾蟹类营养需求的研究,国内外多集中于经济价值较高种类对脂类的营养需求,但涉及到幼体发育阶段的研究较少,且主要集中于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营养需求[1~5]。主要原因是:①脂类对虾蟹类幼体的发育有相当重要的影响,而用于培育幼体的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