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4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204篇
林业   188篇
农学   114篇
基础科学   208篇
  266篇
综合类   1088篇
农作物   101篇
水产渔业   122篇
畜牧兽医   483篇
园艺   157篇
植物保护   66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41篇
  2022年   130篇
  2021年   104篇
  2020年   143篇
  2019年   204篇
  2018年   194篇
  2017年   98篇
  2016年   112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148篇
  2013年   151篇
  2012年   158篇
  2011年   167篇
  2010年   191篇
  2009年   161篇
  2008年   132篇
  2007年   106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41.
选用巴斯夫、金发和鑫富3种不同生物降解地膜进行埋设试验,以探讨生物降解膜降解产物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埋设233 d后,巴斯夫膜降解速度最快,3种膜的降解产物均未引起土壤养分含量降低、生物活性下降和重金属污染,参与不同生物降解膜降解的微生物种类不同。在观测期内,3种降解膜均未对土壤质量造成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42.
通过线粒体DNA上12S、ND5、Cytb和D-loop 4个基因或区域对分布于吉林省通化地区的矮小梅花鹿群体进行群体结构和起源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各基因在群体中均包括3种单倍型,且每种单倍型个体组成相同。将4个基因整合后形成组合单倍型H1~H3,结合系统发育树判断,H1和H2单倍型与梅花鹿东北亚种聚为一类,而H3单倍型与梅花鹿四川亚种聚为一类,种群历史分析表明,该群体没有经历过扩张。因此认为,该矮小群体有3个母系起源,其中,H1和H2起源于东北亚种,H3可能起源于四川亚种,因为不确定四川亚种群体是否受到东北亚种影响。  相似文献   
943.
旨在建立C57BL/6小鼠骨髓源CD103+树突状细胞(CD103+ dendritic cell,CD103+DC)分离培养方法,阐述LPS对其形态与功能特征的影响。在无菌条件下分离C57BL/6小鼠骨髓细胞,并用重组GM-CSF和FLT3L对其进行体外联合诱导培养;利用光镜、扫描电镜、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分别对LPS作用前后细胞形态、表型及功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细胞培养至第3天有零星集落出现,第13天后集落开始分散,可见典型的树突状突起,第15天后可得到大量的CD103+DC,加LPS刺激培养24 h后细胞表面树突样结构更加明显;分离培养的骨髓细胞能够表达表面分子CD103,其表达率达90%以上。RPMI-1640组(LPS未刺激组)可吞噬VOA的CD103+DC比例为25.70%,能够表达MHC-Ⅱ和CD83阳性细胞分别为41.31%和13.79%;LPS刺激组可吞噬VOA的CD103+DC比例为10.33%,能够表达MHC-Ⅱ和CD83的阳性细胞分别为68.10%和24.71%。MTT法检测结果显示,经LPS处理的CD103+DC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明显增强。综上所述,分离于C57BL/6小鼠的骨髓细胞,可在体外经FLT3L和GM-CSF共同诱导培养出CD103+DC,LPS可促进CD103+DC的成熟。  相似文献   
944.
基于黄淮海平原和长江流域粮食主产区部分省份296个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多元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粮食生产的技术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对策。研究发现,农户对粮食生产的主要技术需求是生产资料、耕作、机械、灌溉、田间管理等产前和产中技术,而对收割储运等产后技术的需求相对较弱;受教育程度、种植规模、是否拥有农机具、是否接受过技术培训对农户粮食生产技术需求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年龄和非农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则对其具有不同程度的显著负向影响。要提升农户粮食生产技术需求,应提高农户科学文化水平,加强对农户的粮食生产技术培训,鼓励种粮农户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945.
为探究近交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氧化磷酸化代谢的影响,首先克隆了三疣梭子蟹线粒体呼吸链4个复合体关键亚基基因的c DNA全长,分别命名为pt Ndufv2、pt SDHC、pt Cytochrome c1与pt COX6B。pt Ndufv2基因c DNA全长1005 bp,编码234个氨基酸,该蛋白是复合体Ⅰ的核心亚基Ndufv2;pt SDHC基因全长915 bp,编码由179个氨基酸组成的复合体Ⅱ关键亚基SDHC;pt Cytochrome c1基因全长2371 bp,编码由313个氨基酸组成的亚基Cyt c1;pt COX6B基因全长1171 bp,编码由105个氨基酸组成的COX6B亚基。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这些复合体亚基基因进化上比较保守。酶活检测及RT-PCR结果表明,随着近交系数的增加,三疣梭子蟹肝胰腺中复合体Ⅰ、复合体Ⅲ活力分别从F4、F2开始呈现显著下降趋势(P0.05);F10复合体Ⅳ酶活力显著低于其余各代(P0.05);4个复合体基因表达量均显著下降,且各代表达量显著低于F0(P0.05)。在心脏中,复合体Ⅰ、Ⅲ、Ⅳ活力分别从F2、F2、F6开始显著下降(P0.05);pt Ndufv2与pt Cytochrome c1基因表达量分别从F2、F4开始显著下降(P0.05),这一结果证实近交衰退已出现在三疣梭子蟹氧化磷酸化代谢通路。  相似文献   
946.
为钝化修复我国北方Cd污染农田提供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选取我国北方生物质发电厂的灰渣为原料,经改性制成重金属钝化剂,开展等温吸附试验、盆栽试验和原位修复试验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钝化剂在水中对Cd的吸附性能高于粉煤灰,最大吸附量达10 mg·g-1以上;且中性条件下,沉淀量对总吸附量的贡献率不到30%。盆栽试验中,添加土壤干重3%的钝化剂,稻米Cd降低80%以上;添加2%的钝化剂,小白菜叶Cd降低90%以上。原位试验中,添加1%的钝化剂,玉米根Cd降低53.5%,Pb降低64.4%,产量增加20.5%;添加2%的钝化剂,小麦籽粒Cd降低33%,产量增加72.5%。基于我国北方生物质电厂灰渣制备的钝化剂,主要化学成分为硅、钾、钙等生物有益元素,重金属安全风险很低。  相似文献   
947.
发展环水有机农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政策与建议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当前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依旧是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改善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发展环水有机农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可行性分析,结合国内外发展环水有机农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实践以及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提出了发展环水有机农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政策建议,包括:制订环水有机农业发展国家行动计划;建立环水有机农业试点;开展技术研究和推广;提高公众参与度和培育国内有机产品市场等。  相似文献   
948.
盐胁迫对毛叶山桐子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塑料大棚内采用盆栽试验法,以毛叶山桐子(Idesia polycarpa var.vestita)1年生苗为对象,研究盐胁迫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毛叶山桐子在Na Cl<0.25%胁迫下,幼苗的形态特征、株高和地径变化趋势与对照一致,生长影响不大;在NaCl≥0.25%胁迫下,9 d后大部分幼苗叶片萎蔫凋落,18 d后大部分植株死亡。所以,毛叶山桐子耐盐临界浓度在0.1%左右。  相似文献   
949.
为明确增压管结构对油麦兼用型气送式集排器分配均匀性的影响,该文运用DEM-CFD气固耦合方法仿真分析了波纹间距、凹窝深度和增压管长度对种子运动特性、分配均匀性和增压管气流场的影响,台架试验研究了增压管长度和气流压强对分配均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增设增压管明显提高种子分布均匀度系数,降低种子速度和分配均匀性变异系数.速度流场分析表明增压管波峰与波谷的气流速度和压强交替变化,增压管中种子速度与受力呈现"正弦形"变化趋势.凹窝深度、波纹间距和增压管长度分别为4.2、15和180 mm时,种子分布均匀度系数和分配均匀性变异系数分别为91.17%和4.91%.台架试验表明,在优化结构参数组合下,排种油菜和小麦的气流压强分别为1200和1600 Pa时,分配均匀性变异系数分别达2.84%和2.89%.该研究为分析增压管中种子运动特性和优化其结构参数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50.
设计7组不同内外径的双环入渗仪,在位于祁连山区的黑河上游平坦草地开展多次野外土壤入渗试验,对比分析双环入渗仪内外环尺寸对土壤入渗率和饱和导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双环入渗仪内径相同时,外径越大则稳定入渗率和饱和导水率越小;外径相同时,内径越小则稳定入渗率和饱和导水率越小。初始入渗率与双环入渗仪尺寸关系不显著,但稳定入渗率和饱和导水率与入渗仪缓冲指数呈显著负相关。综合考虑安装简便,用水条件,试验可靠等多方面因素,推荐山区使用内径20cm,外径40cm的双环入渗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