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1篇
  7篇
综合类   51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38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71.
设备和生产能力:鱼糜、鱼糜制品和冷冻调理食品90%以上集中在沿海省、市.大部分集中在广东、山东、湖北、江西、上海。模拟食品和鱼丸是鱼糜制品中两大主导产品。冷冻调理食品具有方便、可口的特点,生产工艺并不复杂,故生产企业和产量都在逐年增加,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产品,目前冷冻调理食品的全国总产量已超过100万在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72.
水产品以其独特的风味广泛受到大众的喜爱。总结了养殖条件(盐度和养殖环境)、饲料营养(脂肪和饲料添加剂)以及不同加热方式(包括清蒸、微波、高压、油煎)对水产品风味的影响。概述了水产品风味香精的发展现状,以期为水产品加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3.
姜昕  陈晴  田志航  冯倩  苏采薇  王锡昌  施文正 《水产学报》2023,47(6):069814-069814
为探究超声预处理对鱼糜凝胶特性的影响,并进一步阐明凝胶特性变化与蛋白二级结构之间的相关性规律,本实验对鲢鱼糜进行超声预处理,探究超声过程中(0~50 min)凝胶强度、色泽、水分分布、微观结构、蛋白分子量以及二级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超声波处理10 min,鱼糜凝胶强度显著提高,束缚水的能力增强,凝胶网络结构更为致密;但随超声时间的增加,凝胶劣化,不易流动水转变为自由水。凝胶电泳及红外光谱结果显示,随着超声时间增加,鱼糜中蛋白未发生降解或聚集;二级结构中α-螺旋相对含量降低,β-折叠、无规则卷曲和β-转角相对含量增加。通过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可知,超声预处理促进蛋白质结构展开,更利于鱼糜在加工过程中形成均匀的网络结构,提高凝胶强度以及保水能力。研究表明,适量超声预处理可以通过改变鱼糜蛋白结构,改善鱼糜凝胶特性。本研究可为超声波技术在鱼糜制品加工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4.
通过比较不同冰藏时间的鲢所制鱼糜在各种加热温度下的凝胶化和凝胶劣化的特性,考察了鲢的鲜度变化与鱼糜凝胶作用能力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冰藏0 ̄9天鲢鱼糜,在30℃低温一段加热时凝胶的形成与链鲜度关系不大;85℃一段加热时,凝胶化能力随鲜度下降而降低;30 ̄85℃二段加热与30℃一段加热相比,两者凝胶破断强度之间的差值随鲢鲜度的下降而减小;60℃加热条件下,凝胶劣化程度随原料鲜度下降而明显加剧。据此可见:鲜度对鲢鱼糜凝胶作用能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凝胶劣化方面。85℃高温一段加热和30 ̄85℃二段加热的凝胶强度之所以受鲜度下降而影响,都是由于加热时经过了易劣化的60℃温度区所致。从总体上看,鲢肉蛋白质在冰藏条件下较为稳定,保持较强的凝胶化能力。  相似文献   
75.
口虾蛄主要过敏原原肌球蛋白的免疫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肌球蛋白(TM)是甲壳类动物的主要过敏原,其氨基酸序列具有很高的保守性。本研究以口虾蛄为研究对象,旨在探明TM是否是其主要过敏原并对其相关性质进行研究。利用过敏患者血清通过免疫印迹法确定口虾蛄的主要过敏原分子量约为36ku。通过制备丙酮粉、等电点沉淀、硫酸铵盐析及加热等方法纯化了该主要过敏原。采用抗中华绒螯蟹TM多克隆抗体进行免疫学性质分析表明该蛋白为TM。抑制性免疫印迹和抑制性ELISA实验表明口虾蛄TM与凡纳滨对虾和锯缘青蟹等甲壳类动物的TM具有较强的免疫交叉反应,但与贝类动物杂色蛤的免疫交叉性较低。通过ELISA方法对甲壳类动物的TM进行定量测定,结果表明,口虾蛄肌肉中TM的含量约只有凡纳滨对虾TM含量的1/45,但仍具有一定的致敏性。  相似文献   
76.
以胡萝卜为原料,与沙拉酱复配成质量比为6∶1(T1)、4∶1(T2)、2∶1(T3)的胡萝卜沙拉样品,以不加沙拉酱的胡萝卜为对照(CK),采用体外静态INFOGEST消化模型,评估胡萝卜沙拉中主要活性物质(β–胡萝卜素、总酚和V–C)的生物可及性和消化特性。结果显示:除CK和T3的V–C外,活性物质含量经胃消化后均急剧下降,经肠道消化后又上升;添加沙拉酱明显提高了β–胡萝卜素、总酚和V–C的稳定性和生物可及性,T3组中3种生物活性物质在模拟消化过程中较稳定,生物可及性较高;各组的平均粒径D[3,2]和粒径分布强度均先增大,在模拟胃消化阶段消化60 min时最大,随后减至最小,T3组的D[3,2]在模拟消化过程中较小(0.13~5.03 μm)。可见,沙拉酱可提高胡萝卜中β–胡萝卜素、总酚和V–C的生物可及性,并具有较好的消化特性,其中以T3组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77.
以我国重要食用的淡水鱼之一,鲢为原料。采用聚二甲基硅氧烷二乙烯苯(PDMS DVB)涂层的固相微萃取头萃取鱼肉中的挥发性成分,并通过气质联用仪分析鉴定鱼肉中的气味成分。结果表明:固相微萃取技术有效地吸附了鱼肉中的挥发性成分,经NIST质谱数据库检索和文献对照,共检出并确定48种成分,所检出物质的分子量范围大部分处于90~250MW之间,并且这些成分多是一些羰基类及醇类化合物,其总百分含量高达88.23%,其中以1 辛烯3醇的百分含量最多,为18.95%,1 辛烯3醇一般表现为土味、蘑菇味。其次是一些直链的饱和醛类,如己醛、庚醛、辛醛、壬醛、葵醛等,而这些醛类通常产生一些令人不愉快、辛辣的刺激性气味,并且普遍存在于淡水鱼中。  相似文献   
78.
通过电子鼻技术对养殖草鱼背肉、腹肉、红肉、鱼皮、鱼鳃和鱼肠等部位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鱼鳃的挥发性成分含量最多,红肉次之,然后是鱼肠和鱼皮,背肉和腹肉挥发性成分总量最少且很接近;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电子鼻可以区分出养殖草鱼背肉(或腹肉)、红肉、鱼皮、鱼肠、鱼鳃间挥发性成分的差别,但是背肉和腹肉间不能区分.  相似文献   
79.
食用菌风味物质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泉  王锡昌 《长江大学学报》2006,3(4):211-213,229
食用菌因其具有独特的风味和口感.长期以来一直是深受人们欢迎的风味食品或添加剂。就食用菌的风味(包括香味和滋味)物质组成特点以及在我国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等作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80.
为探究不同生产工艺对腌干带鱼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实验采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新鲜带鱼、传统和发酵腌干带鱼的风味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电子鼻能对不同处理方式腌干带鱼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有效区分,第一主成分贡献率为96.44%,第二主成分贡献率为2.60%。采用HS-SPME-GC-MS法在新鲜带鱼、传统腌干带鱼和发酵腌干带鱼中分别检测出27、45和56种挥发性物质,醛类、醇类和酮类是构成腌干带鱼挥发性风味差异的主要化合物。研究表明,鱼肉的特征风味物质包括己醛、苯甲醛、辛醛、(E,E)-2,4-庚二烯醛、1-辛烯-3-醇、己醇、3-甲基丁醇、3-羟基-2-丁酮和三甲胺等。新鲜带鱼以鱼腥味和水果香味为主,传统腌干带鱼以脂肪味、蘑菇—泥土味和水果香味为主,而发酵腌干带鱼的奶油味、青草—脂肪味和水果香味更加浓郁,味觉分布更加均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