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0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65篇
林业   247篇
农学   85篇
基础科学   78篇
  142篇
综合类   743篇
农作物   63篇
水产渔业   153篇
畜牧兽医   445篇
园艺   120篇
植物保护   30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53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67篇
  1989年   48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4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9篇
  1978年   2篇
  1974年   3篇
  1964年   3篇
  1962年   3篇
  196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71.
长期不同施肥下潮土磷素的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目的】研究在施磷量相等的条件下长期施用有机肥和化肥对潮土全磷、有效磷的演变的影响,为潮土地区农业生产和地力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河南封丘的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开始于1989年)为平台试验设置7个处理,即有机肥(OM)、1/2有机肥+1/2化肥(1/20M)、氮磷钾(NPK)、氮磷(NP)、磷钾(PK)、氮钾(NK)和不施肥处理(CK)分析比较了不同处理土壤的全磷、有效磷含量及两者比值的演变规律。【结果】所有施磷处理土壤全磷均与试验年份呈显著线性相关,1/2有机肥+1/2化肥、有机肥和氮磷钾处理土壤全磷年均增加量为0.0083、0.0081和0.011 g/kg;各处理2008~2010年3年平均土壤有效磷含量大小顺序为PKOM1/20MNPKNPCKNK施磷处理下试验进行的前11年土壤有效磷快速增加,以后达到稳定状态;有机肥处理和1/2有机肥+1/2化肥处理土壤有效磷与全磷的比值显著高于氮磷钾处理,试验20年后有机肥处理和1/2有机肥+1/2化肥处理有效磷/全磷是氮磷钾处理的1.9和1.4倍。磷素平衡与全磷及有效磷含量均达到了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81和0.886。磷素盈亏每增加100 kg/hm2土壤全磷含量增加0.04 g/kg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约为2 mg/kg。试验20年后其他理化性质与土壤全磷、有效磷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但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与有效磷/全磷的相关系数达到了显著水平,说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提高有利于土壤磷素的活化。【结论】土壤全磷和有效磷的演变都显著受磷素盈亏的影响。在每年P_2O_5投入量相当于135 kg/hm~2时施用化肥更加有利于潮土全磷含量的提高;经过21年的不同施肥处理,平衡施用化肥处理有效磷含量只能维持在7 mg/kg左右这一水平处于中低水平,依旧需要磷的投入才能维持作物的高产。施用有机肥可以在不增加施磷量的条件下增加作物可吸收利用的磷。因此减少施磷量增施有机肥可能成为潮土地区减肥增效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2.
除草剂草甘膦的性质及环境行为综述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草甘膦是一种广谱、非选择性芽后除草剂,它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农业。本文总结了草甘膦的一些基本性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行为和降解机理,概述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影响其在土壤环境去向的一些因素,如土壤性质、磷酸盐、重金属和DOC的存在等,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建设性的参考。  相似文献   
73.
朱沛  肖雷  吴梅  李珂  信爱国 《中国兽医学报》2022,(6):1156-1162+1204
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 BTV)是一种双链RNA病毒,能感染多种细胞诱导强烈的Ⅰ型IFN效应,而BTV非结构蛋白NS3对IFN-β的生成有强烈抑制作用,但目前BTV感染与诱导IFN-Ⅰ产生的关联仍不清楚,BTV NS3蛋白如何影响IFN-Ⅰ合成也有待研究。为此本研究通过BTV-1和BTV-16感染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和犊牛原代肾细胞(MDBK)探索不同血清型、不同病毒载量、不同作用时间的BTV对细胞IFN-Ⅰ产生的影响,通过构建BTV NS3真核表达质粒,探索NS3蛋白对细胞IFN-Ⅰ转录及表达水平的调控和影响。qPCR结果表明BTV-1和BTV-16能感染A549和MDBK并诱发强烈的IFN-β效应,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结果显示BTV NS3对BTV诱导的IFN-β启动子活性具有抑制作用,且表达量与抑制作用呈正相关。本研究揭示了BTV增殖与细胞产生IFN-Ⅰ的关系,阐明了BTV NS3蛋白对IFN-β转录和表达水平的影响,其结果有助于了解BTV的致病机理及其干扰宿主的天然免疫应答机制,对BTV疫苗研发及抗病毒治疗具有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74.
<正>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农业气象科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有了很大的发展。回顾三十多年的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创建和发展时期随着中国农业的复苏而迅速发展,1953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  相似文献   
75.
小麦细胞膜热稳定性的配合力与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细胞膜热稳定性是较好地反映小麦品种耐热性大小的重要生理指标.本文利用冬、春小麦各6个亲本分别组配的6×6完全双列杂交(包括反交),对该性状(以相对热损伤率RI%表示)进行了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1)该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GCA)、特殊配合力效应(SCA)和反交效应(R)均达极显著水平.上述三因素相对作用大小冬、春小麦分别为3.9:1:1.6和2.1:1:0.5,说明该性状的遗传虽以加性基因效应占一定优势,非加性基因效应和反交效应也起重要的作用.(2)该性状受质核互作和(或)细胞质的明显影响.(3)一些杂种F_1的细胞膜热稳定性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并存在超亲遗传现象.这将对小麦的耐热性遗传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  相似文献   
76.
为解决大蒜正芽播种问题,设计了弧形鸭嘴式型大蒜正芽播种机,主要由单粒取种装置、鳞芽方向控制装置、直立下栽装置、传动系统以及机架、地轮等部分组成,可一次完成取种、换向、直立栽种和镇压作业。根据大蒜鳞芽外形尺寸参数,对播种机关键零部件进行了优化设计,设计了符合大蒜鳞芽外形尺寸分布的大、中、小3级取种勺;设计了弧形开口换向器,使芽尖弯曲大蒜鳞芽芽尖尽可能露出换向器;设计了中间轴随驱动圆盘同时旋转的直立下栽机构,实现11行下栽鸭嘴同时稳定作业,与弧形换向器配合实现芽尖不小于6mm大蒜鳞芽的正芽。以苍山四六瓣蒜和金乡杂交蒜为试验对象,进行田间播种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行走速度在0.14~0.19m/s范围内,金乡杂交蒜的正芽率达到85%左右,苍山四六瓣蒜的正芽率达到90%左右,单粒率均达到93%以上,整体满足大蒜播种农艺要求。  相似文献   
77.
K型不育系恢复系筛选及花粉败育机理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别用18个普通小麦品种与K型不育系K149A和K80(6)测交,调查杂种F1的育性表现和单倍体频率,结果如下:(1)不同的不育系产生单倍体的频率不同;(2)同一育系与不同品种测交所得杂种F1产生单倍体频率不同;(3)K型不育系的恢复源较广,但恢复度高的品种不多,恢复基因除显性单基因,还有微效基因和修饰基因,育种中应当注意恢复基因的累加作用。应用扫描电镜和石腊切片显微技术,从细胞形态学角,对K型,  相似文献   
78.
以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诊断等方法确诊了1990年6~9月在河南省某肉鸡场暴发的鸡传染病为鸡新城疫(ND)和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混合感染,并伴发了大肠杆菌病。本文还就发病的原因及其对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9.
应用IBD二价弱毒细胞苗和二价油乳剂灭活苗对鸡进行加强免疫,待高免鸡血清IBDAGP抗体效价达1:256以上时,收集高免蛋,用于制备抗IBD高免卵黄抗体,制出的高免卵黄抗体IBDAGP效价为1:64~1:128,用这种高免卵黄抗体对万余只IBD病鸡进行治疗,剂量为每只鸡肌注1ml,总有效率在90%以上。由此可见,IBD高免卵黄抗体具有特异性好、治愈率高、取材方便、制造简便和使用方便等优点,适用于基层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0.
花绒穴甲幼虫人工饲料的开发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花绒穴甲幼虫人工饲料的成分为蚕蛹粉、干燥酵母、安息香酸盐、山梨酸、蔗糖、蛋白胨、无水柠檬酸、酵母抽取物、墨鱼油( 或大豆油) 和蒸馏水,经杀菌处理制成.在吸水棉上添加人工饲料,转移接种花绒穴甲小幼虫( 体长平均6 .8 m m) 饲养,花绒穴甲幼虫平均取食时间为5 .1 d,老熟幼虫体长平均为12 .3 m m .经结茧、化蛹的过程,在室内成功培养出花绒穴甲子代成虫.从花绒穴甲子代成虫的羽化率、雌雄鞘翅长等项指标看,用人工饲料饲养和用中间寄主饲养的结果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