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2篇
水产渔业   1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分别对采集自防城港白龙的皱瘤海鞘(Styela plicata)和北海南汅的冠瘤海鞘(Styela canopus)样品的共附生真菌Purpureocillium sp. FBZ-1和Penicillium sp. BNG-1进行研究。通过显微镜观察鉴定其形态,并通过分析生物学特征鉴定其种属。通过对两种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共分离鉴定28个小分子化合物,从中未发现新的化合物,主要的化合物类型是芳香胺类、生物碱类和二酮哌嗪类,分别为:lumichrome、 1,2,3,4-四氢-β-咔啉-3-羧酸、β-咔啉、环(异亮氨酸-脯氨酸)、环(亮氨酸-羟基脯氨酸)、环(色氨酸-缬氨酸)、环(亮氨酸-脯氨酸)、环(苯丙氨酸-脯氨酸)、环(异亮氨酸-丙氨酸)、环(色氨酸-亮氨酸)、苯乙胺、N-乙酰苯乙胺、吲哚乙胺、N-甲基色胺、N-(4-羟基)丁酰苯乙胺、对羟基苯乙胺、 5,7,4-三羟基异黄酮、 7,4-二羟基异黄酮、 5,7,3,4-三羟基异黄酮、邻苯二甲酸异辛酯、 2,4-N,N-dimethyl-lumichrome、 3,4-二氢-3-甲基-β-咔啉-1-酮、色氨酸、 2-羟基-3-吲哚丙酸、环(缬氨酸-脯氨酸)、环(亮氨酸-丙氨酸)、环(苯丙氨酸-5-甲基-3,4-脱氢脯氨酸)、环(色氨酸-天冬酰胺)。研究结果对利用我国丰富的海鞘及其共附生微生物资源并研究其次级代谢产物结构多样性,发现其中可能含有的结构新颖的化学物质以开发抗菌、抗病毒及抗肿瘤新药,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藻菌关系是揭示赤潮生消与防控、赤潮毒素产生机制的关键,而产毒甲藻共附生菌群多样性及可培养菌株的获得是解析藻菌关系的前提。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是全球性典型赤潮甲藻,其产生的麻痹性贝类毒素(PSP)危害巨大,但目前对其共附生菌群尚缺乏系统性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首次解析了产毒微小亚历山大藻amtk-4共附生菌群的物种种类及相对丰度信息;分离获得可培养菌株并对筛选获得的产毒细菌新种Z1-D的毒素合成基因sxtA1进行了基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amtk-4共附生菌群包括85个OTU,其中包括10门、20纲、40目、59科及87属。其6个优势属包括Phycisphaeraceae科未知属(11.8%)、Muricauda属(10.3%)、腐螺旋菌科未鉴定属(9.1%)、Hyphomonadaceae科未鉴定属(8.9%)、Haliea属(5.7%)及红细菌科未鉴定属(5.1%)。amtk-4共附生菌群中未鉴定属比例高达53.4%。藻生长稳定期所分离获得的可培养细菌数量及种类最多。5株细菌中菌株Z1-D及Z1-4经分子鉴定分别为亚硫酸杆菌属(Sulfitobacter)及Mesorhizobium属新种。其中Z1-D发酵代谢产物含微量石房蛤毒素(STX),其基因片段orf-01498与蓝藻sxtA1基因高度同源,与产毒蓝藻间可能存在着基因共同进化。  相似文献   
13.
14.
15.
利用东海水产研究所开展的2012年东南太平洋智利竹鱼(Trachurus murphyi)渔场生态环境调查,对该海域75个站点进行了海洋微生物样品的采集;通过菌株的16S rRNA测序及GenBank数据库比对,分析了从所采样品中分离获得的海洋微生物菌株的物种多样性;通过菌株发酵、代谢产物提取及其抗菌滤纸扩散分析,对其发酵代谢产物粗提物进行了抗菌活性筛选;通过类胡萝卜素合成通路中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crtB)及脱氢酶(crtI)基因分析,对筛选到的抗菌活性菌株进行了基因筛选。结果表明,累计分离获得可培养海洋微生物菌株628株,其隶属12个属,其中的优势菌属包括亚硫酸盐杆菌属(Sulfitobacter)、弧菌属(Vibrios)及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其中16株菌株的发酵代谢产物具有明显的抗菌活性,而其中12株活性菌株具有合成类胡萝卜素的crtB、crtI分子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6.
在前期研究发现星座短腹海鞘(Aplidium constellatum)脂溶性提取物具有降血脂功效的基础上,为深入了解该海鞘的生物学背景,开展了其共附生微生物的多样性研究,为进一步从该海鞘及相关共附生微生物中发现可能存在的降血脂活性次生代谢产物奠定基础。通过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星座短腹海鞘样品中共附生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和物种丰度信息。测序共获得37 911条序列,310个OTU;稀释曲线表明测序深度足够;多样性指数Simpson值为0.373,Shannon值为2.494。样品共附生细菌分属于24个门,优势门有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78.86%)、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6.01%)、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4.67%)、蓝藻门(Cyanobacteria,2.62%)、厚壁菌门(Firmicutes,1.79%)、柔膜菌门(Tenericutes,1.76%)、螺旋菌门(Spirochaetae,1.33%);分属于197个属,优势属有Ruegeria(60.83%)、SAR116_clade科下未知属(3.27%)、Rhodococcus(2.40%)、Cyanobacteria纲下未知属(2.26%)、Candidatus_Hepatoplasma(1.76%)、Pe M15目下未知属(1.61%)、Spirochaetaceae科下未分类属(1.33%)等10个。通过纯培养技术共分离获得15株可培养共附生菌,分属于8个属,分别为弧菌属Vibrio(7株)、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2株),以及Pseudomonas、Pseudovibrio、Thalassobius、Exiguobacterium、Flavobacterium、Thalassospira属各一株。本研究首次为星座短腹海鞘提供了准确的共附生微生物背景数据,为进一步开展活性次生代谢产物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微生物菌株材料;同时研究还提示该海鞘有水产病原菌感染,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应格外关注水产病原菌的安全风险防控。  相似文献   
17.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优化课堂结构已成为教学工作的一个新问题。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让学生提出问题,独立自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  相似文献   
18.
以星座短腹海鞘(Aplidium constellatum)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其脂溶性成分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以提取率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为指标评定工艺的优劣,并通过气相色谱对提取物中二十碳五烯酸(EPA)与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进行相对含量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料液比1∶1.5(W/V)、提取时间8 min、溶剂(正丁醇/乙酸乙酯)配比1∶2(V/V)工艺条件最佳。正交试验提取物的总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达63.40%~65.00%,其中EPA和DHA总量在15.20%~16.30%。综合2个指标,正交试验法优化星座短腹海鞘脂溶性成分的提取工艺是可行的;利用该提取方法获得的星座短腹海鞘脂溶性提取物中,EPA和DHA两种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较高,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9.
从我国南极磷虾科学探捕项目所采集的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样品中分离纯化到一株共附生细菌,对其进行了细菌多相分类学分析、发酵培养、代谢产物提取及HPLC分析,并对其发酵粗提物进行了针对多种重大疾病药物靶标一氧化氮(N0)抑制活性的靶向筛选.结果表明,该菌株与其进化关系最近的需盐杆菌(Salege...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