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7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3篇
  8篇
综合类   84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6篇
畜牧兽医   60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大豆异黄酮对樱桃谷鸭脂质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将1日龄樱桃谷鸭160只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公母各半.1组饲喂基础日粮, 2、3、4组饲喂基础日粮+5、10、15 mg/kg大豆异黄酮,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母鸭添加组中10 mg/kg剂量组的屠宰率升高(P>0.05),皮脂率、腹脂率分别降低17.62%、45%(P<0.05);15 mg/kg剂量组腿肌率和瘦肉率分别升高15.72%、11.04%(P<0.05),皮脂率降低8.05%(P<0.05);公鸭添加组中5 mg/kg剂量组腹脂率比对照组提高了165%(P<0.05).母鸭添加组血清TG、TC、LDL-C、HDL-C的含量和LPL活力均无显著变化(P>0.05);公鸭添加组5 mg/kg剂量组的LDL-C比对照组提高了4.39%(P<0.05).  相似文献   
62.
选用健康的1日龄樱桃谷鸭128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公母各半),在日粮中分别添加0、5、10、15mg/kg大豆异黄酮,于21日龄和42日龄对血清及骨骼里的钙、磷及相关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1~3周龄的樱桃谷鸭血清钙、磷含量,除5 mg/kg添加组母鸭钙含量和钙磷比值显著降低(P<0.05),其他各组之间差异均不显著;对公鸭,钙的含量除15 mg/kg添加组显著高于5 mg/kg添加组(P<0.05),其他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在1~3周龄,试鸭股骨、胫骨各组各指标之间差异均不显著.4~6周龄的樱桃谷母鸭,大豆异黄酮15 mg/kg剂量组股骨湿重显著高于对照组和10 mg/kg剂量组,钙磷比值显著高于5 mg/kg剂量组(P<0.05);而对公鸭,大豆异黄酮5 mg/kg剂量组的矿物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2个添加组;对于胫骨,对照组母鸭磷的含量显著高于5,10 mg/kg添加组(P<0.05),其他各组各指标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由此可见,大豆异黄酮对骨代谢指标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小剂量的大豆异黄酮不利于骨的形成,大剂量的大豆异黄酮能够抑制生长后期动物骨吸收,增强骨质,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63.
由于受到蔗糖价格的逐步攀升和玉米深加工规模总体控制政策的影响,一些淀粉糖生产企业正尝试利用小麦淀粉为原料生产淀粉糖,以满足市场需求.我国是小麦生产大国,资源丰富,开展小麦淀粉糖制品研究有利于拓展小麦精深加工渠道,丰富市场供应.就小麦淀粉全糖粉的生产技术、问题进行了综述,以期对淀粉糖生产企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4.
本研究比较了盐析法和亲和层析法以及两种方法相结合纯化兔抗奶牛α-酪蛋白抗体的效果.试验以兔抗奶牛α-酪蛋白血清为材料,先分别用饱和硫酸铵盐析、蛋白A树脂亲和层析及两种方法相结合进行纯化,然后通过SDS-PAGE检测纯化后的抗体纯度.结果表明,蛋白A树脂纯化抗体的效果优于饱和硫酸铵法,两种方法相结合的纯化效果最佳且延长了蛋白A树脂的使用寿命,Western Blot检测发现纯化后的抗体能够特异性结合奶牛α-酪蛋白  相似文献   
65.
本试验旨在探讨生长激素(GH)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对体外培养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内调控乳蛋白合成的关键激酶及调节因子mRNA表达量的影响。试验对纯化后的荷斯坦奶牛乳腺上皮细胞进行4种处理,对照组采用无血清生长培养基,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分别添加GH(100 ng/mL)、IGF-Ⅰ(100 ng/mL)和GH(100 ng/mL)+IGF-Ⅰ(100 ng/mL)。培养24 h后,采用实时定量PCR(RT-qPCR)法测定κ-酪蛋白基因以及调控乳蛋白合成的关键激酶及调节因子的mRNA表达量,并测定生长激素受体(GHR)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受体(IGF-ⅠR)mRNA表达量。结果表明:体外培养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可以表达GHR和IGF-ⅠRmRNA,各试验组均能显著提高κ-酪蛋白(CSN3)mRNA表达量(P<0.05),但未发现GH和IGF-Ⅰ复合存在累积效应;与对照组相比,GH组有提高E74-样转录因子5(ELF5)mRNA表达量的趋势(P<0.10),而IGF-Ⅰ组显著提高了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和核糖体蛋白S6激酶1(rpS6K1)mRNA表达量(P<0.05),GH+IGF-Ⅰ组未呈现加强作用。结果提示,GH和IGF-Ⅰ可能单独通过影响调控乳蛋白合成的关键激酶及调节因子mRNA表达来调节κ-酪蛋白的合成。  相似文献   
66.
【目的】评价甘肃黄土高原沟壑区1988-2011年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效益,完善区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体系和方法.【方法】基于甘肃省水土保持统计年报等统计资料,采用突变级数法对1988-2011年甘肃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进行分析评价.【结果】高原沟壑区全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评价值由1988年的0.298提高到2011年的0.856.1988~2011年间高原沟壑区各县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评价值介于0.128~0.824之间,1988水土保持效益整体较差,泾川县(0.285)、正宁县(0.299)的评价值相对较高;2000年正宁县(0.512)的评价值最高,镇原县(0.357)的评价值最低;2011年西峰区(0.824)的评价值最高,镇原县(0.638)的评价值最低;2011年与1988年对比,西峰区和崇信县的评价值增加相对较大,分别增加了0.663、0.673,而镇原县的评价值增加较小,增加了0.462.【结论】经过23a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高原沟壑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显著提高;2000年以后梯田建设对水土保持效益提升的贡献相对减小,退耕还林(草)工程对水土保持效益提升的贡献相对增大.  相似文献   
67.
为了探究饥饿胁迫对刺参免疫和生长的影响,在11?13℃条件下,研究体质量为(20±0.15)g的刺参在不同时间(0、10、20、30、40、50、60 d),饥饿胁迫对体腔液中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溶菌酶(LZM)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呼吸爆发(RB)活性、吞噬活性以及对刺参体质量、脏壁比、存活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刺参体腔液中的ACP活性、LZM活性呈现降低的趋势,饥饿60 d后,比初始值分别下降47.06%、17.57%;SOD活性、RB活性和吞噬活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分别在饥饿胁迫第20、20、10天时达到最高值依次为32.88、0.328、1.35 U/ml,其后显著下降,第60天时显著低于初始值,分别下降27.87%、38.08%、53.43%;其体质量在第60天时为初始体质量的68.08%,呈现负生长;脏壁比逐渐增大,第60天时为0.56,显著高于初始值0.44(P0.05)。随着存储营养物质的消耗,刺参体质量损失率增加,存活率下降,存活率与体质量损失率之间存在着y=?0.0354x2+0.4354x+99.117的函数关系,呈二次曲线线性负相关。研究结果显示,饥饿时刺参通过消耗体内的营养物质来满足机体需要,长期的饥饿有可能降低刺参的免疫能力,直接影响刺参的健康和生长。  相似文献   
68.
为深入了解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一步完善现有课程设置,改进教育教学体制和方法,强化实践教学体系,进而使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加合理,最终使本专业培养的学生更能适应社会的需求。通过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近3年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应往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为调研的重点,包括学生的行业分布、工资水平以及学生对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的建议和意见等。  相似文献   
69.
典型草原14种植物叶片性状对模拟降雨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内蒙古典型草原主要植物为研究对象,研究了14种植物的叶片性状对模拟降雨量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典型草原植物比叶面积(SLA)、叶片干物质含量(LDMC)与降水之间不存在简单线性关系,而叶片氮含量(LNC)与降雨量间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0.
张亮  马维伟  田青  李广  曹雪 《草地学报》2018,26(4):841-845
为研究不同刈割强度对沙地植被恢复的影响,在我国腾格里沙漠南缘选取封育14年(自然恢复)和封育14年(人工恢复6年+自然恢复8年)沙地植被(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 L.Gaertn.、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 Spreng.、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 Fisch.等)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不同刈割强度的实验(重度刈割留茬5 cm;中度刈割草本植物留茬10 cm、木本植物留茬15 cm;不刈割),结果表明:对于自然恢复沙区,中度刈割能提高其沙地植被的株高和再生能力,其植被累计生物量依次为中度刈割(17.70 kg·m-2) > 不刈割(15.84 kg·m-2) > 重度刈割(5.56 kg·m-2);人工+自然恢复沙区,中度刈割对其植被的株高和再生能力与重度刈割、不刈割存在显著差异,其生物量依次为不刈割18.87 kg·m-2、中度刈割13.87 kg·m-2、重度刈割11.34 kg·m-2;重度刈割对这两种恢复模式的沙地植被的株高和再生能力均无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