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综合类   10篇
水产渔业   26篇
畜牧兽医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前,鳇鱼天然资源近于枯竭,几乎不能形成天然群体。为了保护鳇鱼资源,发展黑龙江的经济鱼类,我们于“九五”期间对达氏鳇进行了人工繁殖试验,通过几年的艰苦工作,1999年获得成功。现将达氏鳇人工繁殖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小结如下。1 亲鱼的选择达氏鳇个体硕大,性成熟晚,雌鱼初次性成熟在16龄以上。选择雌亲鱼要求体重在50千克以上;雄性亲鱼以能挤出精液为准。选择亲鱼时,钩伤较重的不宜作亲鱼。达氏鳇亲鱼在运输的过程中不能在船上、地下或车上拖,这样极易造成亲鱼体内出血而影响成熟卵粒的游离,从而导致催产的失败,运输时最好…  相似文献   
22.
为了解达氏鳇Huso dauricus养殖群体的胚胎发育过程,采用人工半干法受精获取受精卵,研究了在水温为(16.0±0.2)℃条件下达氏鳇养殖群体的胚胎发育过程及其特征。结果表明:达氏鳇成熟卵呈圆球形,为黄褐色或灰褐色,不透明,平均卵径为3.19 mm,属沉性黏性卵;达氏鳇受精卵历时136 h孵化出膜,所需总积温为2148~2592℃·h;达氏鳇受精卵的卵裂方式为特殊的辐射状卵裂;原肠中期时动物极细胞覆盖胚胎2/3,心跳期心脏呈"c"型,尾末端到达间脑或中脑时大量仔鱼出膜;根据胚胎发育过程的形态特征,可将达氏鳇胚胎分为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神经胚、器官形成、心跳和出膜期8个发育阶段,共36个时期。研究表明,达氏鳇胚胎发育过程中所需积温略高于鲟科其他鱼类。  相似文献   
23.
黑龙江鲟渔业资源保护和利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黑龙江的鲟、鳇鱼黑龙江渔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每年出口创取大量外汇。近些年由于江河污染和人为酷捕,鲟鳇鱼资源遭受严重破坏,产量日趋下降,渔获物规格逐渐变小。为了保护和增殖这些鱼类,国内外众多学者致力于鲟鱼类繁殖保护和人工增养殖技术的研究。为使有...  相似文献   
24.
对野生达氏鳇(Huso dauricus)(♀)与人工养殖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的杂交幼鱼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的生长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水温14.7~16.8℃的条件下,平均全长37.43 cm、平均体重178.9 g的达氏鳇杂交种幼鱼经过80 d培育后,平均全长和平均体重分别达到51.74 cm和533.1 g。其全长与日龄呈线性关系,关系式为L=0.1683t+10.942(R^2=0.9665);体重与日龄呈指数函数关系,关系式为W=24.304e^0.0129t(R^2=0.9421);体重与全长呈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W=0.0007L^3.4461(R^2=0.9984),其中b大于3。结果表明:达氏鳇和西伯利亚鲟的杂交种幼鱼为异速生长类型,体重生长快于全长生长。  相似文献   
25.
2005年5月下旬到6月上旬,在黑龙江省特产鱼类研究所鲟鳇鱼试验基地对10尾性成熟雌性史氏鲟进行活体手术取卵试验,10尾雌性史氏鲟体重在45.5~10kg之间,10尾雌性史氏鲟亲鱼经人工催产均顺利产卵,亲鱼均采用手术取卵,手术后的雌性史氏鲟亲鱼养殖3个月成活6尾,亲鱼成活率为60%。手术取卵亲鱼的取卵率在95%以上,所取卵的受精率在90%左右。  相似文献   
26.
史氏鲟(AcipenserSchrenckiiBrandt)是我国现存鲟鱼中最具有经济价值的优质珍稀鱼类,现生活于黑龙江水域。史氏鳄具有个体大、寿命长、幼鱼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遗传可塑性大等特点,集观赏、美食于一体,可在鱼池及其它人工水环境中正常摄食生长。随其野生资源日益衰退,  相似文献   
27.
利用渔获物统计法对我国鲟鱼主产区黑龙江、长江鲟类十几年的捕获物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由于人为酷捕滥捞、环境污染,黑龙江鲟鱼种群结构严重失衡、资源急剧下降(452t,1987年,120t,1999年);由于长江葛洲坝截流,阻隔长江鲟鱼类的洄游,致使长江的中华鲟性比失调(♀:♂=1:0.39,1996年-1998年),雄性补充群体严重不足,繁殖种群退化,中华鲟岌岌可危。白鲟和达氏鲟现已濒临绝迹。本文叙述了我国鲟鱼的保护和利用现状及今后应采取的措施;并对我国鲟鱼利用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8.
翘嘴红鲌是黑龙江水系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其肉质细嫩,肉昧鲜美。兴凯湖的翘嘴红鲌是我国四大淡水名鱼之一。是兴凯湖的主要经济鱼类,占渔获物的80%以上。长期以来,由于无计划地酷捕滥捞,兴凯湖的翘嘴红鲌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近年来翘嘴红鲌的繁殖群体已达灭绝边缘,个体越来越小,很少能捕到用于人工繁殖的个体。为挽救这一宝贵资源,国家作为八五重点攻关项目,把翘嘴红鲌人工繁殖研究的课题下达给了黑龙江省特产鱼类研究所,经过几年的研究探索,初步掌握了翘嘴红鲌人工繁殖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29.
为查明达氏鳇Huso dauricus骨骼系统构造特点,采用常规方法对达氏鳇1龄幼鱼的骨骼系统进行了解剖观察。结果表明,达氏鳇幼鱼骨骼具有以下比较明显的特征:1龄达氏鳇幼鱼共有127~129块骨板,其中背骨板15~16个,左侧骨板39~40个,右侧骨板39~41个,左侧腹骨板10个,右侧腹骨板9个,脑颅为整块的软骨骨箱,外被坚硬的硬骨质膜片;腹骨板第4片骨板有两个细而长的刺突,以后各个骨板渐次平滑;咽颅部骨化程度很小,大部分为软骨质骨;舌颌骨十分发达,背面与脑颅的后颞窝相关节,加强了颌弓与脑颅相结合的强度和韧性,颚方骨完全游离,不与脑颅相接;腰带退化;具歪尾型尾鳍,尾鳍上叶背前缘有一系列棘状的硬鳞;颊部左右鳃膜相互连接,下颌收缩肌和鳃盖开肌十分发达,与其凶猛食性相适应。研究表明,达氏鳇具有发达的后颞窝和舌颌骨,它们之间"舌接形"的连接方式与达氏鳇凶猛的食性相适应。  相似文献   
30.
黑龙江施氏鲟繁殖群体结构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5月10日-6月20日对黑龙江同江至抚远江段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捕捞群体结构进行调查,测量施氏鲟90尾,全长为96~201(150.53±18.93)cm;其中雌性个体全长为 113~201(163.14±22.24)cm;雄性个体全长为96~183(138.48 ±20.55)cm。体重为3~44(18.46±10.17)kg;其中雌性个体体重为7.5~44(24.48±10.33)kg;雄性个体体重为3~30.5(12.70±5.94)kg。繁殖群体的雌雄比例为1:1.05;以16~20龄个体为主,占捕捞群体的37.2%;优势群体在11~25龄,占总群体的84.7%。繁殖群体中雌性的生长方程为:Y=0.00129x3.3169 ,R2=0.9202 ,雄性的生长方程为: Y=0.0029X3.0899, ;R2=0.9375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