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4篇
林业   2篇
农学   29篇
基础科学   3篇
  21篇
综合类   73篇
农作物   23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22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为研究益生菌与酶制剂对黄羽肉鸡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选择5日龄体重相近的健康雌性黄羽肉鸡675羽,随机分成5个处理,每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27羽,处理Ⅰ组饲喂基础日粮,处理Ⅱ、Ⅲ、Ⅳ、V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25 g/t益生菌制剂、150 g/t复合酶制剂、25 g/t益生菌制剂+150 g/t复合酶制剂、300 g/t抗敌素。结果表明,Ⅳ组多项血液生化及激素指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表现出有优于其他各组的趋势;各处理组胸腺、脾脏、法氏囊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合添加的Ⅳ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含量最高,球蛋白也处于较高水平,且白球比适宜,血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浓度空白Ⅰ组及添加益生菌的Ⅱ组显著高于添加抗生素的V组(P<0.05),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浓度则反之,V组显著高于空白Ⅰ组和Ⅱ组(P<0.05),Ⅳ组血清FT3、FT4浓度适中,FT3/FT4值Ⅰ、Ⅱ两组一致且明显高于Ⅳ组(P<0.05)和V组(P<0.01)。总体而言,各添加剂处理组对黄羽肉鸡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及免疫性能方面的作用效果存在差异,但益生菌与酶制剂组合使用表现出了一定的协同优势,且有优于抗生素饲料添加剂的趋势。  相似文献   
33.
为研究益生菌与酶制剂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养分代谢率和肠黏膜形态的影响,试验选择5日龄体重相近的健康雌性黄羽肉鸡675羽,随机分成5个处理,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27羽,空白Ⅰ组饲喂基础饲粮,Ⅱ、Ⅲ、Ⅳ、Ⅴ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5 g/t益生菌制剂、150 g/t复合酶制剂、25 g/t益生菌制剂+150 g/t复合酶制剂、300 g/t抗敌素的试验饲粮。饲养试验至53日龄结束。结果表明:饲粮中组合添加益生菌与酶制剂获得了最高的全期平均日增重,且与空白Ⅰ组及抗生素Ⅴ组相比分别提高了4.22%(P<0.05)和2.12%(P>0.05);真代谢能以组合添加Ⅳ组最高,且与空白Ⅰ组及抗生素Ⅴ组相比分别提高了11.29%(P<0.01)和6.89%(P<0.05),酶制剂Ⅲ组粗纤维真代谢率极显著高于Ⅰ、Ⅱ、Ⅴ组(P<0.01),显著高于组合添加Ⅳ组(P<0.05);抗生素、益生菌与酶制剂及两者组合使用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绒毛形态结构的发育。总体上说,益生菌与酶制剂联合使用表现出了一定优势,且具有替代某些抗生素饲料添加剂使用的潜能。  相似文献   
34.
本研究基于全覆盖膜下沟灌和新型膜下渗灌2种减蒸控漏节水灌溉技术模式,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以常规沟灌为对照,对不同灌溉技术的土壤水消耗特点、节水效果及其他综合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全覆盖膜下渗灌和膜下沟灌的减蒸控漏节水灌溉技术,番茄全生育期分别较CK节水36.67%和28.87%,产量分别提高21.32%和5.11%;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别为65.15 kg/m3和47.03 kg/m3,分别较CK提高106.24%和48.88%;水分生产效率分别为69.89 kg/m3和53.91 kg/m3,分别较CK提高91.57%和47.78%。膜下灌溉能够降低温室内的空气相对湿度,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研究结果可为蔬菜节水灌溉技术大面积生产示范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35.
为明确开花期土壤含水量对不同穗型小麦品种花后光合特性及籽粒产量的调控效应,在大田条件下,以中穗型品种济麦229和大穗型品种泰山27为材料,设置3个水分处理[开花期不灌水(W0)、开花期0~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补灌至70%(W1)和85%(W2)],研究不同土壤水分含量对小麦光合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两个小麦品种W1处理的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在开花后7~35 d均显著高于W2处理,W0处理最低。(2)两品种开花后21~35 d的籽粒灌浆速率均表现为W1W2W0。(3)两品种的单位面积穗数在不同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千粒重均表现为W1W2W0;济麦229的穗粒数表现为W2W1W0,籽粒产量表现为W1、W2W0;泰山27穗粒数表现为W1、W2W0,籽粒产量表现为W1W2W0;两品种的水分生产效率均表现为W1W0、W2。(4)开花后旗叶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净光合速率、开花后14~21 d的籽粒灌浆速率及千粒重均表现为泰山27显著高于济麦229;在W1条件下,泰山27开花后21 d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比济麦229分别高9.25%和12.80%,千粒重和产量显著高于济麦229。因此,综合考虑籽粒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泰山27为高产节水品种,且在小麦开花期将0~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补灌至70%可同步实现小麦高产和节水。  相似文献   
36.
以‘天禧三号’和‘必抗T608号’番茄为试材,采用垄下覆膜栽培,设置有机肥正常用量(60 t/hm2,4M)、有机肥增施(120 t/hm2,8M)和氮钾化肥推荐用量(225 kg/hm2,N1)、氮钾化肥减施15%(191.25 kg/hm2,N2)、氮钾化肥减施30%(157.5 kg/hm2,N3),随机组合,共6个处理(4MN1、4MN2、4MN3、8MN1、8MN2、8MN3),探究氮钾化肥减量及有机肥增施对设施番茄品质的影响,进一步量化适宜的施肥梯度。结果表明:(1)增施有机肥后,两个品种番茄的单果重均有所增加。(2)正常有机肥处理后,两个番茄品种果实品质指标随氮钾化肥减施变化趋势不一,说明氮和钾在不同品质指标中发挥的作用不同;增施有机肥后,两个番茄品种品质指标(番茄红素、维生素C、可溶性糖等)随氮钾化肥减施占比增大基本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3)‘天禧三号’番茄在相同用量有机肥处理下减施氮钾化肥使果实中氮和钾含量均增加,磷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必抗T608...  相似文献   
37.
国外主要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特点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在对国外主要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及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背景基础、发展路径、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的动力、优惠政策、培训制度、信息立法6个方面对这些国家的农业信息化发展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38.
咸水负压渗灌对番茄生长和土壤盐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该研究旨在探讨日光温室条件下咸水灌溉对番茄生长发育和土壤盐分积累的影响。试验采用负压渗灌设备在番茄不同生育期(全生育期、花果期、果实膨大期、采收期)、使用不同质量浓度咸水(淡水、3、5、7、9 g/L)和土壤基质势(0、-40、-80 hPa)下进行咸水灌溉,研究咸水灌溉对番茄产量、根质量、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番茄不同生育期耐盐能力差异明显,花果期对土壤基质势与盐分胁迫比较敏感,采收期忍耐性最强。咸水灌溉的盐分浓度临界值全生育期与花果期为3 g/L,果实膨大期为5 g/L,采收期可以用较高浓度咸水灌溉。咸水灌溉会造成温室生产系统土壤的盐分积累。适量咸水灌溉,对株体发育具有"控上促下"调节效应,利于降低耗水量、提高番茄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因此,依据番茄不同生育阶段耐盐性的差异,利用一定浓度的咸水灌溉不仅可替代淡水资源,还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39.
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及其加工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石玉  张永丽  于振文 《作物学报》2009,35(7):1306-1312
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对12个小麦品种籽粒的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LMW-GS)进行了分离量化,并根据谷蛋白含量、贮藏蛋白含量及面团稳定时间3个指标对其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蛋白质各组分含量存在差异,其中贮藏蛋白的含量是决定蛋白质总含量的主要因素。HMW-GS含量、LMW-GS含量、谷蛋白总含量均与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及沉降值呈极显著正相关;HMW-GS含量与LMW-GS含量的比值(HMW/LMW)与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醇溶蛋白含量与谷蛋白含量的比值(Gli/Glu)与面团稳定时间呈显著负相关,醇溶蛋白含量与HMW-GS含量的比值(Gli/HMW-GS)与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籽粒中具有较高的贮藏蛋白含量、HMW-GS含量、LMW-GS含量和HMW/LMW及较低的Gli/Glu有利于提高强筋小麦的加工品质。  相似文献   
40.
施氮量对旱地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目的】在黄淮冬麦区,研究施氮量对旱地小麦氮素利用规律的影响,为该区旱地小麦合理的氮肥运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09-2010和2010-2011两个小麦生长季,在大田条件下设置6个施氮量处理(0、90、120、150、180和210 kg•hm-2),研究施氮量对旱地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在150 kg•hm-2及以下的处理增加施氮量,小麦各生育时期植株氮素积累量、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开花前吸收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量和开花后氮素吸收量显著增加;在150 kg•hm-2基础上增加施氮量,小麦各生育时期植株氮素积累量、开花前吸收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量和开花后氮素吸收量与150 kg•hm-2处理无显著差异,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及分配比例降低,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及分配比例升高。施氮量为180 kg•hm-2和210 kg•hm-2,成熟期0-14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150 kg•hm-2处理,深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增加。施氮150 kg•hm-2处理小麦籽粒产量最高,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生产效率较高。【结论】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为150 kg•hm-2,是兼顾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适宜施氮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