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0篇
林业   35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16篇
  18篇
综合类   103篇
农作物   32篇
水产渔业   35篇
畜牧兽医   80篇
园艺   27篇
植物保护   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81.
在盐度为0、10、20、30时测定了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和以色列红罗非鱼(Oreochromis sp.)鳃和肾中Na+-K+-ATPase活性。结果表明:(1)不同盐度对不同组织的Na+-K+-ATPase活性有显著影响,鱼的品种及其他交互作用对Na+-K+-ATPase活性均无显著影响;(2)在实验盐度范围内,无论是鳃和肾,萨罗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和以色列红罗非鱼的Na+-K+-ATPase活性均随盐度的升高而增高;3种罗非鱼中,萨罗罗非鱼的Na+-K+-ATPase活性随盐度的升高增大最为剧烈,以色列红罗非鱼次之,尼罗罗非鱼最小;低盐度时尼罗罗非鱼的Na+-K+-ATPase活性相对较高,高盐度时萨罗罗非鱼的Na+-K+-ATPase活性相对较高,Na+-K+-ATPase的活性与罗非鱼的耐盐能力有着一定的联系;(3)盐度大于7.19和11.94时,萨罗罗非鱼鳃中的Na+-K+-ATPase活性分别开始高于以色列红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盐度大于18.42时,萨罗罗非鱼肾中的Na+-K+-ATPase活性开始高于尼罗罗非鱼;(4)除了在盐度20和30中的尼罗罗非鱼及盐度30的以色列红罗非鱼,是肾中的Na+-K+-ATPase活性高于鳃外,其他均为鳃中的Na+-K+-ATPase活性高于肾,肾中Na+-K+-ATPase活性在不同盐度之间的变化较鳃剧烈;罗非鱼的鳃比肾在渗透压调节上起的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282.
为探明广东科学中心北二、北三停车场小叶榕树整体出现生长缓慢、树势衰弱的原因,采取实地调查、土壤钻探、分层土样采集和检测等方法调查立地土壤环境.结果表明,引起小叶榕长势衰弱的原因有小叶榕根区土壤为建筑垃圾、工程废弃物等,土壤碱化板结、质地紧实、养分不足、有机质缺乏,树穴雨季排水不良、旱季保水性差,根区土壤硬化、根系生长严...  相似文献   
283.
为确诊某猪场猪发病死亡原因,采集死亡猪病变组织,用常规方法分离鉴定细菌并进行致病性和耐药性检测。结果显示:从病死猪肺脏分离到1株奇异变形杆菌GX-PM1,与GenBank收录的奇异变形杆菌AYQ-1株同源性高达99.9%;小鼠致病性试验鉴定为强毒株:药敏实验检测结果显示,该菌株对阿米卡星、头孢氨苄为极敏,对青霉素G、头孢拉定、左氟沙星等为高敏,对阿莫西林、恩诺沙星等药物效果为中敏,对四环素、红霉素、复方新诺明、磺胺异恶唑等8种药物完全耐药;对耐药基因进行PCR扩增发现在该菌株中存在四环素类、氯霉素类、磺胺类耐药基因;GX-PM1株毒力基因型为ureC(-)、atfA(+)、pmfA (+)、zapA (+)、mrpA (-)、atfC (+)、ucaA (+)、rsbA (-);生物膜实验研究表明,分离株具有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且为强黏附型(+++)。本研究表明此疫情由奇异变形杆菌引起,可用头孢类和氨基糖苷类药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284.
【目的】比较4种机器学习算法在模拟华中地区3种典型天然林土壤有机碳含量上的表现,筛选最优模型算法,明确影响该地区天然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富集与空间分布的关键气候环境因子,为森林土壤有机碳分布格局研究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华中地区3种典型天然林(常绿针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引入4种机器学习算法(支持向量机、人工神经网络中的多层感知器、随机森林和分位数回归森林),模拟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比较模型解释量及表现稳定性,筛选最优模型算法。【结果】4种机器学习算法均能成功模拟天然林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多层感知器、随机森林、分位数回归森林模拟结果明显优于支持向量机,其中随机森林模型表现最稳定,决定系数最高达0.620。母质、土壤密度、孔隙度、地理位置、海拔、植被和水分亏损情况等共同影响华中地区天然林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但显著影响表层(0~20 cm)、中层(20~40 cm)与深层(40~6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因子并不一致且影响机制不同。在0~20 cm土层,显著影响因子最复杂,除土壤密度以外,土壤孔隙度、地形、植被和气候...  相似文献   
285.
试验以1台自然吸气直喷柴油机及1台相同排量的增压中冷柴油机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速数据采集系统测录不同负荷、中冷温度以及供油提前角下的多个循环的缸内压力及油管泵端压力,编程计算放热规律并进行循环波动研究,对两者的燃烧及放热规律循环波动进行比较.试验表明:自然吸气直喷柴油机放热规律循环波动比较大.  相似文献   
286.
采用了室内模拟添加生物测定法初步研究了茄子、番茄、辣椒等茄科作物,大豆、豇豆和花生等豆科作物,玉米和水稻等禾本科作物,以及棉花对油菜田新型除草剂异丙酯草醚(ZJ0702)残留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不同作物对异丙酯草醚敏感性差异较大,其中以玉米最敏感,株高ED10值为0.0279 mg/kg;水稻、棉花和茄科作物番茄、茄子、辣椒等较敏感,株高ED10值分别为0.1269、0.0673、0.0435、0.1072、0.1427 mg/kg;而豆科作物花生、大豆、豇豆耐药性较强,株高的ED10值分别为0.6617、3.4905、5.1584 mg/kg。同科不同作物对异丙酯草醚的敏感性差异较小。可见,异丙酯草醚在油菜田土壤中低于0.01 mg/kg最终残留量对后茬作物的生长无影响。  相似文献   
287.
猪场污水漂浮栽培植物修复系统的组成及净化效果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绍了2种用于猪场污水氧化塘中进行污水净化处理的漂浮栽培植物修复系统的技术原理、特点、系统组成、种植管理技术,研究了在这个系统中种植美人蕉Ganna generalis、风车草Cyperus alternifolius、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蕹菜Ipomosa aquatica、细叶萼距花Cuphen hyssopifolia、彩叶草Coleus scutellaroides、金叶木Sanchezia nobilis和紫杯苋Cyathula prostrata等几种植物的生长状况以及这些植物对污水中氮、磷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这2种漂浮植物修复系统具有设施简单、管理方便的特点,这些植物中的美人蕉、香根草、蕹菜、细叶萼距花等在该系统中生长良好并具有很好的水质净化效果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88.
开环控制是自动对焦系统中常见的控制方式,但受图像噪声、系统迟滞误差影响,存在对焦精度差甚至对焦失败等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曲线拟合与数据相似度的自动对焦算法。该算法将曲线拟合与数据相似度算法相结合,准确计算出精准对焦位置。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相比传统自动对焦算法具有更高的精度和抗噪性,可有效避免迟滞误差影响,适用于开环控制的自动对焦系统,适合农用机械的智能化运用。  相似文献   
289.
植酸酶的耐热性及其耐热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酸是谷物、豆类和油料等作物中磷和肌醇的主要存贮形式[1],同时对保持机体磷的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以植酸磷形式存在的磷因单胃动物体内缺乏能分解植酸磷的酶而难以被利用,从而造成许多问题:①磷资源的浪费。一方面饲料中的磷得不到有效利用;另一方面则需加入大量无机磷以满  相似文献   
290.
对广西5个发生疑似猪伪狂犬病疫情的规模猪场进行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观察,并采集病猪的脑、扁桃体、脾、淋巴结等作为病料进行PCR诊断、家兔接种试验、病毒的分离培养及gE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确诊这5个猪场发生的是由伪狂犬病野毒引起的伪狂犬病疫情。对伪狂犬病病毒gE基因测序、核苷酸同源性及遗传进化分析表明,从桂林荔浦县、来宾象州县、贵港市分离到的编号分别为GX-LP、GX-LB、GX-GG的3个毒株,与国内分离株Ea、GDSH处于同一细小分支,遗传关系较近。从南宁武鸣县、玉林博白县分离到的编号分别为GX-WM、GX-BB的2个毒株,与国内近年分离到的毒株如BJ-RD、HB-HS、HB-LF、YY、ZM、MZ1、QBA株处在同一细小分支上的,遗传关系较近。5株伪狂犬病病毒分离株的gE基因均与国外分离株如Yangsan、NiA3、Nia-1、P-PrV、Rice、kaplan、Becker保持较远的遗传关系,明显处于不同的遗传分支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