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12篇
水产渔业   2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1.
中华绒螯蟹眼柄视上神经节和肌肉总RNA提取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Trizol法抽提出中华绒螯蟹眼柄视上神经节的总RNA和肌肉的总RNA,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2种总RNA的纯度,1.0%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分析RNA的质量。实验结果表明,眼柄视上神经节和肌肉的总RNA纯度均较高,完整性较好,RNA基本无降解,总RNA的含量和纯度均可以用于后续的抑制消减杂交实验,为构建中华绒螯蟹眼柄视上神经节特异性表达的cDNA文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华绒螯蟹眼柄视神经节发育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组织切片技术于光镜下研究了中华绒螯蟹不同阶段的眼柄神经节的发育特征及其神经分泌细胞.根据细胞的大小、形态以及细胞质染色的深浅,将眼柄神经分泌细胞分为4 种类型;并讨论了这4种细胞在河蟹不同阶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莠去津对中华绒螯蟹蜕皮抑制激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RT-PCR方法检测了中华绒螯蟹暴露于不同质量浓度[0(DMSO对照)、0.001、0.01、0.1、1、10 mg/L]莠去津后蜕皮抑制激素在眼柄视神经节中的表达。结果表明,低质量浓度的莠去津可诱导蜕皮抑制激素的合成分泌,其中0.1 mg/L处理组作用明显。莠去津对中华绒螯蟹的蜕皮活动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吴江立  陈廷荣  穆淑梅  张晗  康现江 《水产学报》2019,43(11):2327-2335
精子发生是指由精原细胞发育为成熟精子的过程。在大多数的物种中,此过程涉及到与DNA结合的碱性蛋白的变化。体细胞类型的组蛋白全部或者部分被过渡蛋白替代,随后又被碱性更强的鱼精蛋白替代,伴随蛋白的逐级替换,此类动物精子核为浓缩的,染色质包装紧密。中华绒螯蟹的精子染色质呈松散的结构,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本实验利用PCR技术克隆了中华绒螯蟹组蛋白H2A基因的编码区,制备了其多克隆抗体,通过免疫荧光检测了组蛋白H2A在精子发生中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组蛋白H2A基因编码区为369 bp,编码123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量为13.1 ku。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H2A与凡纳滨对虾和斑节对虾的同源性极高,均为99.19%。免疫荧光显示,H2A存在于中华绒螯蟹精子发生的整个过程,精原细胞和精母细胞的H2A在细胞核和细胞质均有表达,在精细胞和成熟的精子中的H2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华绒螯蟹成熟精子核内组蛋白H2A的保留可能与其非浓缩核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外源激素对半滑舌鳎性腺发育、体长增长及存活率的影响,用雌二醇和甲基睾酮分别处理半滑舌鳎幼鱼,各设200μg/L,400μg/L,500μg/L三个浓度进行浸浴处理,以乙醇处理作为阴性对照组,未做任何处理的作为空白对照组,统计各组存活率并在实验的不同时间段分别观察实验鱼的体长的变化;激素处理30 d后,每隔5 d每组取样5尾,通过组织学H.E染色观察各实验组幼鱼性腺的发育情况。结果表明,在甲基睾酮和雌二醇的诱导下,半滑舌鳎幼鱼的生长情况均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雌二醇在半滑舌鳎幼鱼发育早期对其卵巢发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甲基睾酮则起到了抑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Cu2+对南美蓝对虾无节幼体的急性致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Cu2+对南美蓝对虾(Penaeus stylirostris)无节幼体的急性毒性影响。当Cu2+浓度不同时,无节幼体的活性和死亡率均有较大变化,其中12h和24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0.132mg/L和0.102mg/L。实验结果及与其他种类毒性实验的比较表明,Cu2+对南美蓝对虾无节幼体毒性作用明显,并产生畸形现象及对变态率的影响。从而得到Cu2+对南美蓝对虾无节幼体的24h LC50和安全浓度,所得值高于国家海水水质标准值。  相似文献   
17.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层析法(RP-HPLC)分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眼柄视上神经节中的性腺抑制激素,收集在高血糖激素家族区域内出峰的洗脱液组分,得到7组单一的样品组分。通过活体注射的方法,观察和统计每一组分对去眼柄中华绒螯蟹卵母细胞直径大小的影响,以检验每个分离组分的性腺抑制活性。结果发现,其中的第7组分对中华绒螯蟹的卵巢发育具有最强的抑制作用,推测这一组分为中华绒螯蟹的性腺抑制激素。  相似文献   
18.
Cd^2+对中华绒螯蟹的急性致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Cd^2+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急性毒性影响。利用直线回归法计算出Cd^2+对中华绒螯蟹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为5.348mg/L。利用透射电镜方法观察了浓度为6.310mg/L的Cd^2+96h对中华绒螯蟹视神经节不同类型神经分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Cd^2+可导致神经分泌细胞的质膜和核膜加犀或褶皱变形、断裂,线粒体形变、空泡化。  相似文献   
19.
中华锯齿米虾内外性征分化时间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华锯齿米虾(Neocaridina denticulate sinensis)早期性腺发育的组织学观察和第一腹肢的形态学观察,研究了其雌雄性腺分化的时间、分化过程中生殖细胞及第一腹肢变化的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卵原细胞出现在孵化后发育12~18 d的幼体,此时期所有幼体的第一腹肢内肢均具有刚毛。孵化后发育18~22 d幼体的性腺出现了两种类型:类型1和类型2,类型1具有典型的卵巢特征,之后沿着卵巢发育方向分化;类型2兼备精巢和卵巢的一些特征,之后沿着精巢发育方向分化。精巢的分化要经过一个类卵巢的阶段,在该时期还出现了雄性生殖肢,其第一腹肢内肢刚毛数量减少且为卵圆形,而雌性第一腹肢的内肢在形状与刚毛数量上无明显变化,雄性生殖肢的出现与精巢的分化时间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0.
不同地理群体乌鳢线粒体DNA控制区结构分析及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研究乌鳢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控制区结构,实验采用PCR和DNA测序技术对其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用于分析的线粒体DNA控制区全长序列为905~908 bp。104个序列中共发现了37个多态位点,定义了27种单倍型。同时对控制区结构进行分析,识别了其终止序列区(ETAS)、中央保守区(CD)和保守序列区(CSB)的关键序列。3个地理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Hd)、核苷酸多样性(Pi)和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分别为0.875、0.003 27和2.939。群体间的平均Kimura双参数遗传距离(Kimura 2-parameter distance,K 2-P)、遗传分化指数(Fst)、基因交流值(Nm)和分子方差分析(AMOVA)均表明,3个乌鳢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分化,白洋淀群体和平原县群体间存在一定的基因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