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8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32篇
农学   18篇
基础科学   29篇
  51篇
综合类   199篇
农作物   19篇
水产渔业   39篇
畜牧兽医   112篇
园艺   46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01.
肉牛产业是我国草食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关岭县为充分挖掘“关岭牛”发展潜力,以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关岭肉牛产业主要发展模式是以政府引导、企业扶持、合作社参与进而减少农户养殖风险增加收益的方式来进行的,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不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在调研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品种资源优势没有得到最大发挥等。关岭牛是关岭县的名片,关岭肉牛产业将是关岭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支撑,本文旨在通过调研,去发现在该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而提出相应对策,为关岭肉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农民的脱贫增收提供科学的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402.
Cd胁迫对马铃薯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Cd胁迫下马铃薯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差异及根际细菌对Cd胁迫的响应特征,并为深入研究马铃薯根际土壤细菌与耐Cd性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基础,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含量(0、10、50、100 mg/kg)Cd胁迫下马铃薯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Cd含量为100 mg/kg时,马铃薯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最低;Cd含量为10 mg/kg时,马铃薯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最高。在门水平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优势菌门,占比为37.78%~48.28%;在属水平上,水恒杆菌属(Mizugakiibacter)为优势菌属,占比为9.16%~20.44%。主成分分析表明,马铃薯根际土壤细菌受Cd胁迫后,其群落结构与对照具有明显差异。利用相关性分析得到3个对Cd具有耐性的细菌菌属,分别是苔藓杆菌属(Bryobacter)、Flexivirga和Jatrophihabitans。  相似文献   
403.
符媛媛 《花卉》2019,(2):115-116
现代景观设计需要运用相应的设计思想,以便提高景观设计水平,发挥其文化传播作用。其中古典园林设计思想需要通过现代园林设计进行传承,基于这一设计思想,可明确园林设计方向,突出现代园林文化内涵,进而促进我国园林事业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404.
研究喀斯特马铃薯产地土壤镉的赋存形态、迁移能力,为马铃薯产地风险评估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以威宁主栽区域30对马铃薯及相应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镉的赋存形态及影响镉赋存形态的因素。采用富集系数、有效性、地质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估土壤镉迁移能力及生态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总镉含量为0.704~1.970 mg/kg,均值为1.394 mg/kg,变异系数25%。土壤分级提取的4种镉中,弱酸态镉占总镉比例最大,达28%~58%,可还原态镉仅占4%~13%。土壤化学性质中,仅有效隔与pH呈显著负相关(R=-0.480),符合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另外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多因子对有效镉的影响取决自身影响力度,如sig_(pH总镉)sig_(总镉)sig_(pH);sig_(总镉) sig_(总镉*有机质),说明产区土壤赋存形态的差异是总镉和土壤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土壤理化因子的多样性决定了土壤赋存形态的异质性;产地土壤总镉风险评估结果I_(geo)为2~3、RI为100.57~281.43,,马铃薯块茎镉有效性均值为15%,说明产区土壤总镉高,但迁移能力较弱,相对于总镉,以有效镉作为评估区域潜在风险更科学客观。  相似文献   
405.
丁香活性物质提取工艺优化与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丁香抗氧化活性物质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60%乙醇、提取温度60℃、料液比1∶20和提取时间40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抗氧化活性物质提取率为(10 480.4±40.3)μmol/g,获得的相应丁香粗提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总还原力弱于相同质量浓度的阳性对照BHT和VC(P<0.01或P<0.001),FRAP法抗氧化能力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弱于相同质量浓度的VC,强于相同质量浓度的BHT(P<0.05、P<0.01或P<0.001);通过生物活性追踪发现丁香抗氧化活性物质主要存在于其弱极性的乙酸乙酯部分,该部分100 μg/mL质量浓度样液的总还原力达0.634±0.040,FRAP法抗氧化能力达0.433±0.005,DPPH自由基清除率达(85.294±0.499)%;相关关系表明丁香抗氧化活性的主要物质基础为总多酚和总黄酮.  相似文献   
406.
秃尾河流域暴雨洪水产沙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用秃尾河流域实测降雨洪水泥沙资料 ,对流域的暴雨洪水泥沙特性做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 ,阐明了秃尾河流域泥沙来源 ,揭示了冻融侵蚀、风蚀和水蚀的共同作用是导致高含沙水流发生的机理 ,以及次暴雨洪水泥沙输移比小于 1的特性 ,为多沙粗沙区流域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07.
以长江中上游典型侵蚀性土壤紫色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变坡限定性细沟土槽,研究不同流量、坡度和沟长情况下,紫色土细沟侵蚀特征,并量化了细沟侵蚀参数。结果表明:细沟侵蚀受水流水力特征、土壤性质和坡面影响,随着水流含沙量的增大,细沟侵蚀速率呈现减小趋势;流量越大,坡度越陡,细沟水流的剥蚀率越大,造成细沟侵蚀速率也越大。在5L/min的小流量下,细沟侵蚀速率受剥蚀率限制与含沙量没有出现线性关系,15,25L/min流量下,细沟侵蚀速率与含沙量呈线性相关。侵蚀速率在细沟开始处最大,随沟长的增大,水流能量消耗于挟带泥沙而迅速减小,相关性分析得到侵蚀速率与沟长呈指数递减,相关系数R2变化于0.45~0.98之间。通过回归分析得到试验条件下,紫色土细沟土壤可蚀性均值为0.005 3s/m,临界剪切力均值为2.92Pa。研究结果对于坡面土壤侵蚀物理模型的建立和推广应用提供数据支撑,为紫色土坡面侵蚀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08.
砾石是各种水文和侵蚀等过程综合作用的产物,是土壤退化和生态系统恶化的一个标志,反过来土壤中的砾石和地表砾石也影响到各种各样的侵蚀过程。研究基于北京山区3块农用地地表砾石覆盖度和分层(0-2,2-5,5-10,10-15,15-20 cm)砾石重量百分含量数据,对地表砾石覆盖度和砾石重量百分含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表砾石覆盖度和砾石重量百分含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随采样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相关系数和采样深度存在负相关,表层砾石百分含量和地表砾石覆盖度之间的相关性较底层好;梯田和自然坡两种不同状态下,砾石覆盖度同表层砾石重量百分含量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砾石覆盖度与大粒径(6~20,20~60 mm)砾石百分含量的相关系数较小粒径(2~6 mm)好,砾石覆盖度与粒径〉2 mm的砾石重量百分含量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09.
流域降雨侵蚀产沙过程水沙传递关系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利用窟野河王道恒塔站以上流域20多次径流含量大于300kg/m^3的降雨径流泥沙资料,初步分析了流域降雨空间分布及其影响雨量对流域产沙的影响,并建立了流域降雨侵蚀产沙过程的水沙传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降雨空间分布及前期影响雨量对水沙传递关系的影响是显著的,此顶研究对提高流域侵蚀产沙预测预报精度和可靠性具有得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10.
江汉平原棉麦套种方式下小麦对养分的利用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3414”肥料试验,研究了江汉平原棉麦套种方式下小麦对养分的利用效率.结果表明,江汉平原小麦NPK配施增产效果最好,增产量和增产率分别为1 838.7 kg/hm2和79.3%,每千克养分可增产小麦6.7kg;NP、NK、PK配施,以NP配施的产量最高,NK配施的产量次之,PK配施的产量最低,研究区域N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