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8篇
水产渔业   25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于高温多雨季节对广东省清远市鳜(Siniperca chuatsi)养殖基地的6个鳜及饵料鱼养殖池塘发病、用药情况及水质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单独施用抑菌类药物,鳜出血病容易复发,而同时施用增强动物免疫力与减少应激行为药物及抑菌类药物,鳜出血病不易复发。鳜及饵料鱼塘发病期间,水中氨氮(NH4+-N)质量浓度始终高于1.0 mg.L-1,亚硝酸盐氮(NO2--N)质量浓度高于0.18 mg.L-1,氮磷比(N/P)也有偏高的情况发生,而所调查的6个池塘硝酸盐氮(NO3--N)质量浓度均随养殖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NH4+-N与NO2--N质量浓度过高可能预示鳜的细菌性疾病即将发生。可按实际情况种植浮萍等植物吸收过量NH4+-N;开增氧机保持水中高溶解氧(DO)以降低NO2--N质量浓度或投放减少动物应激行为的药物。N/P过高可适当释放磷肥以调节水质。  相似文献   
12.
符云  叶卫  林群  王琳  梁旭方 《南方水产》2009,5(4):73-76
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s)是代谢多种内源或外源毒性物质之解毒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农药等毒物终点检测技术(end point test)是基于不同毒物最终均将导致鱼体肝脏去毒酶GSTs基因表达变化,通过固定方法检测GSTs基因表达水平这一个指标即可反映生物体受不同毒物的污染情况.通过采用该检测技术可以简便而可靠检测淡水鱼类体内所含的毒物含量,进而确定了淡水养殖鱼类的食用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使用浮性人工配合颗粒饲料和池塘80t20养殖模式主养罗非鱼的效果,1997年我们与美国大豆协会合作,在广东罗非鱼良种场进行了试验,时间从6月9日至10月底结束。经144天的养殖,平均亩产鲜鱼596公斤,饲料系数1.10。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罗非鱼3个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特异性AFLP标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来源的养殖群体进行种质鉴定,探索在种苗阶段即区分新吉富罗非鱼(New GIFT strain Oreochromis niloticus)、吉诺玛罗非鱼(GenoMar strain O.niloticus)和奥杂罗非鱼(0.niloticus♀×O.aureus♂)3个养殖群体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选取了5对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引物组合对3个罗非鱼养殖群体共60尾个体进行比较分析,引物组合E—ACA/M—CAT表现出较好的区分能力,有7条标记的分布在群体间表现出“有和无”的差别,引物组合E—ACA/M—CAG的扩增图谱中有2条带表现出“有和无”的差别。遗传多样性方面,平均基因多样性在新吉富罗非鱼和吉诺玛罗非鱼分别为0.1605和0.1595,而在奥尼罗非鱼为0.2214,多态位点百分数和Shannnon多样性指数也表现出相近的变化趋势。分析表明新吉富罗非鱼群体在遗传上已较为稳定,吉诺玛罗非鱼遗传多样性偏低。  相似文献   
15.
采集尼罗罗非鱼意伊萨罗罗非鱼杂交中人工挤压亲鱼腹部获得的卵子、精子。用光学显微镜和解剖镜 对卵子形态进行观察、拍照,比较分析不同成熟阶段卵子形状、卵径、表面色泽及卵黄颗粒积累特征,结果表明,未成 熟卵细胞呈椭圆形,表层布满细长血管;成熟卵细胞呈梨形,卵径0.5耀1.6 mm,外层有透明卵膜,充满金黄色卵黄颗 粒;过成熟卵细胞形状极不规则,卵黄颗粒开始液化。用扫描电镜对精子外形特征进行观察,发现正常精子由头部、 中片及尾部组成,头部呈长锥状,长径1.82(依0.35)滋m,宽径1.41(依0.34)滋m;中片近圆柱形、较短,长径0.74(依0.08) 滋m,宽径0.16(依0.06)滋m;尾部极长,为16.42(依0.35)滋m,单鞭毛结构;同时,还观察到短尾、双头、双尾3 种异常类 型。研究结果可为罗非鱼人工杂交技术改进提供一定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查明在广州罗非鱼良种场获得的第一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melanotheron)杂交F1群体的亲本信息,以原杂交试验中的亲本群体及杂交F1为对象,利用微卫星标记和基因重组法推测F1的亲本数目。结果发现:86对微卫星引物中有74对稳定扩增;筛选出14对在尼罗罗非鱼♀和萨罗罗非鱼♂中存在不同等位基因的引物,对杂交F1进行扩增,发现尼罗罗非鱼♀与萨罗罗非鱼♂的等位基因在F1中均结合为杂合基因型,证实杂交F1为真杂交种;应用基因型重组法根据各位点在F1中的基因型,对比其亲本群体的特异等位基因,推测F1中各位点的等位基因是来自于母本或父本,进而判断F1真实有效的父母个体的等位基因,推测出最小的有效亲本数目为一雌一雄,表明F1可能互为全同胞,为尼萨罗非鱼杂交种的进一步选育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7.
运用AFLP技术,对广东鲮鱼原种场保存的鲮原种2个子群体(子群体h、q)各29个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25对AFLP引物组合中的6对引物扩增共产生173条条带,其中多态位点数为72,多态位点比例为41.5%。在6对引物产生的173条扩增条带中,有一条扩增条带在子群体h中的出现频率远远高于其在子群体q中的出现频率(72.4%>20.6%),编号为E2M4-1。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子群体h的遗传多样性指数高于子群体q(0.1367>0.0998)。该研究为筛选鲮原种群体2个子群体间的特异性分子标记做了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18.
对翘嘴鳜(♀)和斑鳜(♂)杂交F1代进行程序性的驯化,挑选出易驯化和不易驯化的2组。采用一维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研究了易驯化和不易驯化杂交鳜的形态差异;对易驯化杂交鳜全长、体长、体宽、体高、吻长、头长、眼径、眼间距、尾长、尾柄高、尾柄长和体质量等12个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试验结果显示,所选易驯化杂交鳜F1代体长、体高和眼径3个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对体质量的通径系数亦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体长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最大,通径系数达0.435;所选3个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共同决定系数r2=0.949,说明所选性状是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应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以体质量为依变量(Y),体长(X2)、体高(X4)和眼径(X7)为自变量的回归方程:Y=-15.527+0.127 X2+0.344 X4+0.903 X7。试验结果说明,翘嘴鳜和斑鳜杂交F1代存在易驯化和不易驯化个体的食性分化;用体长、体高和眼径估计体质量的多元回归方程为易驯化杂交鳜选择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长吻鮠(Leiocassis Longirostris)是原产我国长江的名贵鱼类,近几年作为优质鱼的养殖发展较快。长吻鮠专用配合饲料全国范围尚未使用,养殖饲料多为混合饲料,包括鳗鱼料、冰鲜鱼、黄粉、鱼饲料等按一定比例混合。由于长吻鮠口下位,能否上水面吃食浮性饲料,也是试验的关键。为探索浮性配合饲料主养长吻鮠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杂交条纹鲈     
杂交条纹鲈(Hybrid striper)是由雌性条纹鲈(Strlped Bass)与雄性白鲈(White Bass)杂交的子一代,在美国也称棕榈鲈,具有显著的杂交生长优势:生长速度快。个体大,产量高,抗病力强,肉质非常鲜美。其体型、体色和肉质在我国现有鲈科养殖品种中最为上乘,目前市价达每公斤80元。该鱼是广盐性鱼类。既适宜在淡水池塘里饲养。也适宜在沿海地区的咸淡水池塘里养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