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6篇
综合类   38篇
水产渔业   84篇
畜牧兽医   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81.
采用硫酸铵沉淀、DEAE-Sephadex A50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dex G100凝胶层析对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的溶血素进行了分离、纯化并对其生物学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产生一种分子量为20.76 KD的单一多肽溶血素。该溶血素对斑点叉尾、云斑、鲫、人、小白鼠和兔等多种动物红细胞具有溶血活性;家兔肠袢试验显示其能致兔回肠积液,具有肠毒性;致Vero细胞形态改变,具有细胞毒性,对Vero细胞的TCID50为0.126μg。  相似文献   
82.
<正>近年来,随着中华倒刺鲃养殖规模的扩大,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其病害越来越严重,严重制约了其健康养殖的发展。2009年10月,四川雅安某养殖场的中华倒刺鲃发生持续性的死亡,其发病死亡率在20%~50%,给养殖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83.
2018年8月,四川彭州与邛崃的养殖西伯利亚鲟发生一种以出血为临床特征,高死亡率的传染病,为明确其病因,本研究对发病鲟的肝脏、肾脏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和鲟疱疹病毒Ⅱ型(AciHV-2)的PCR检测。从患病鲟体内分离到2株G+链状球菌,其16S rRNA序列(MN416231、MN416230)与GenBank中海豚链球菌16S rRNA序列同源性达99%,在以16S rRNA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上,分离菌与海豚链球菌聚为一支;同时基于海豚链球菌lctO基因的特异性PCR检测为阳性,鉴定2株分离菌为海豚链球菌。提取患病鲟肝脏、肾脏组织DNA进行AciHV-2特异性PCR检测,扩增出501 bp的特异性条带,在以AciHV-2 polymerase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上,检测样本与AciHV-2聚为一支。病理组织学上,患病鲟的多组织器官发生明显损伤,尤其是肝脏、肾脏、鳃、脾脏和肠的损伤较为严重,表现为明显的变性、坏死、出血以及炎症细胞浸润;电镜下,观察到肝脏、肾脏组织内大量直径200~220 nm的疱疹病毒样颗粒与0.7~0.8μm的链球菌入侵细胞,并导致细胞损伤。综上,诊断患病西伯利亚鲟的病因是海豚链球菌与AciHV-2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84.
本实验对斑点叉尾鮰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Sma)胞外产物(Extracellular products,ECP)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ma胞外产物具有脂肪酶、蛋白酶、明胶酶和脲酶等多种酶活性;同时具有溶血活性、肠毒性和Vero细胞毒性;且对小鼠和斑点叉尾鮰都具有明显的致病性和致死性。  相似文献   
85.
李成伟  王均  苏航  耿毅 《江苏农业科学》2020,48(17):174-178
为了解黑斑蛙养殖场大规模暴发腐皮病的病原,从患病蛙肝脏中分离获得1株革兰氏阴性杆菌(编号:QW),对其培养特性、生理生化特性、16S rRNA和gyrB基因检测、致病性及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菌株QW表型特征和理化特性与洛菲不动杆菌相似,16S rRNA和gyrB基因在系统发育树上与洛菲不动杆菌聚集为一族,最终判定该菌为洛菲不动杆菌,是黑斑蛙上的一种新病原;致病性研究表明,该菌能够通过浸泡的方式感染黑斑蛙,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溃烂和内脏器官出血,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药敏试验表明,洛菲不动杆菌仅对四环素、氧氟沙星和氟苯尼考3种抗生素敏感。本研究鉴定出引起黑斑蛙腐皮病的病原为洛菲不动杆菌,并对其致病性进行研究,同时检测了其药物敏感范围,为该病临床防治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6.
氧化脂肪对鱼类危害的病理及防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脂类在鱼、虾类生命代谢过程中具有多种生理功能 ,是组织细胞的组成成分 ,为鱼虾类提供能量 ,有助于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和运输 ,提供必需脂肪酸和某些激素、维生素的合成原料 ,提高饲料蛋白质利用率 ,节省蛋白质。脂肪氧化酸败是指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被空气中的氧所氧化或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生成过氧化物或分子量较低的醛、酮、酸等复杂混合物的过程。氧化酸败油脂产生大量具有不良气味的醛、酮等低分子化合物和过氧化物 ,这些活性化合物与饲料中的蛋白质、维生素或其他脂类作用除引起饲料适口性下降 ,营养价值及消化率降低外 ,低分子醛…  相似文献   
87.
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中应用的负面效应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耿毅  汪开毓 《齐鲁渔业》2004,21(4):35-37
抗生素是指由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经培养而获得的或是用化学合成法合成的结构相同或类似的具有杀灭或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物质。自1928年亚历山大弗来明发现青霉素以来,各种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在控制人类、畜禽和水生动物细菌性疾病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中大量应用在起到防治疾病和促进生长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效应,特别是耐药性和残留问题已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本文就抗生素在水产养殖巾应用的负面效应及其对策进行综述,旨在为水产养殖中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性和残留,促进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8.
喹乙醇对鲤鱼蓄积毒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剂量定期递增法 ,测定了喹乙醇对鲤鱼的蓄积毒性 ,结果表明喹乙醇在鲤鱼体内的蓄积系数为 1 4 5~1 9,根据蓄积作用的评价标准 ,喹乙醇在鲤鱼体内有明显的蓄积作用。病鱼鳍条基部、嘴角和腹部充血、出血、发红 ,排出具有特征性的乳白色半透明黏液便 ,临死前出现神经症状 ,肝脂肪变性或水泡变性 ,肠呈卡他性肠炎 ,肾小管上皮细胞和心肌细胞空泡变性。  相似文献   
89.
对2004-2005年四川发生的斑点叉尾鲴(Ictalunes punctatus)急性流行性传染病进行病原学和病理学研究,从自然发病的斑点叉尾鲴肝、肾分离到1株致病菌(CCF00024)。经人工感染实验证实该菌为斑点叉尾鲴急性流行性传染病的病原菌。根据其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其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病鱼的眼观病变主要表现为体表(特别是腹部和下颌)充血、出血和褪色斑,腹部膨大,腹腔内充有淡黄色或带血的腹水,胃肠道黏膜充血、出血,肠道发生套叠,甚至肠脱,肠腔内充满淡黄色或含血的黏液。组织学病变主要表现为全身组织器官广泛性水肿,出血、变性、坏死,以及中性白细胞、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特别是骨骼肌、肝、脾、肾和胃肠道的损伤较为严重。细胞病理学表现为,病鱼肝、脾、肾肠道等器官的细胞均有较为严重的损伤,细胞肿胀,超微结构被破坏,特别是线粒体和细胞核的损伤明显。线粒体表现为肿胀,嵴断裂或溶解消失,呈空囊状;细胞核变形,染色质溶解或发生浓缩、裂解边移,甚至形成类似凋亡小体的结构。[中国水产科学,2007,14(3):457—465]  相似文献   
90.
采用试管稀释法对鮰爱德华氏菌进行体外抑菌试验,测定其最小抑菌浓度(MIC);采用腹腔注射,进行急性毒性试验,检测洛美沙星对斑点叉尾鮰的毒性作用;结合体外抑菌试验和急性毒性试验的结果,配制一定浓度的洛美沙星,对人工感染鮰爱德华氏菌的斑点叉尾鮰进行浸泡治疗,检测该药对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的治疗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洛美沙星对体外鮰爱德华氏菌的M IC为7.57×10-5mg/mL,对斑点叉尾鮰未表现出明显的毒性作用,其对由鮰爱德华氏菌引起的肠道败血症的最佳浸泡治疗浓度约为1.14×10-3mg/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