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3篇
林业   1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46篇
水产渔业   63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7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为了研究IGF1R基因在泥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本研究基于泥蚶转录组文库的EST,利用SMART RACE技术首次克隆获得泥蚶IGF1R基因(Tg-IGF1R)c DNA全长序列,该序列全长为5793 bp,开放阅读框为4638 bp,编码1546个氨基酸。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该基因5′端非编码区为810 bp,3′端非编码区为345 bp,Tg-IGF1R蛋白分子量为176.01 ku,等电点为6.04,包含4个Ⅲ型纤粘连蛋白结构域,1个半胱氨酸富集区和1个酪氨酸激酶结构域,属于亲水性跨膜蛋白质。氨基酸多重比对显示Tg-IGF1R蛋白序列与人、非洲爪蟾、斑马鱼的相似性分别为45.2%、45.6%和45.4%。利用q RT-PCR技术检测了Tg-IGF1R基因在泥蚶成体不同组织及幼体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情况,发现该基因具有广泛的组织表达性,在所检测的6个组织(血液、闭壳肌、斧足、鳃、内脏团和外套膜)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血液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并与其余5个组织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推测Tg-IGF1R以信号分子的形式参与多种组织细胞的生命过程。Tg-IGF1R基因在泥蚶个体发育过程中的9个时期均有表达,且高表达主要集中在原肠胚期,其次是担轮幼虫期和稚贝期,说明Tg-IGF1R基因可能在早期发育阶段参与了某些器官的形成。  相似文献   
72.
泥蚶34个EST-SSR标记的开发及在格粗饰蚶中的通用性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泥蚶转录组高通量测序、拼接获得的大量EST序列开发SSR标记,在1123条EST序列里筛查到73条含有SSR位点的EST序列,其中54个位点适合设计引物,在位点两侧设计引物并进行PCR扩增.结果显示,46对引物获得稳定扩增的位点,引物在泥蚶奉化群体的多态性检测中发现,有34对引物表现出多态性,共扩增出122个等位基因,各位点的等位基因数Na为2~7个,平均每个位点产生3.59个等位基因,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多态信息含量PIC范围分别为0.000 ~ 0.600、0.078 ~0.771、0.106~0.718;Hardy-Weinberg平衡检测显示,13个位点偏离了平衡状态;用Nr和Swiss-Prot蛋白质数据库对含有多态性SSR的EST进行了基因注释,25个SSR位点来自注释基因序列.将34对泥蚶多态性SSR引物在格粗饰蚶中进行了通用性检测,结果有1 1对成功扩增,8对表现为多态,通用率为23.53%,这些通用引物可用于两种蚶的遗传多样性评价、系统进化分析、比较作图和基因发掘等研究.  相似文献   
73.
为探索贝类乙二醛酶Ⅰ基因的结构及功能特征,实验利用RACE技术首次克隆获得泥蚶乙二醛Ⅰ基因(Tg-GLOI)的cDNA全长序列,并对其氨基酸序列特征及时空表达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Tg-GLOI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为1 807 bp,开放阅读框为540 bp,编码180个氨基酸,在27~169 aa处具有典型的乙二醛酶系保守序列;成熟的乙二醛酶Ⅰ由2个相同的亚基组成,每个亚基由乙二醛Ⅰ基因编码,其二级结构由18个α-螺旋、20个β-折叠片和36个转角组成,每个亚基各含1个Zn2+;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Tg-GLOI氨基酸序列与太平洋牡蛎的同源性达到86.1%,与其他脊椎动物的同源性也都在70%以上,表现出高度保守性。qRT-PCR结果显示,Tg-GLOI基因在泥蚶成贝8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在内脏团中的表达量最高,极显著地高于其他组织(P0.01);在各发育时期中,Tg-GLOI表达量随发育进程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在眼点幼虫期达到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时期(P0.01),而在幼虫变态至稚贝时,表达量又极显著地下降(P0.01)。研究表明,Tg-GLOI具有类似于高等动物的分子结构,并在泥蚶不同组织、不同发育时期表达差异显著,这为进一步研究该酶在贝类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74.
1998年至2001年就文蛤亲贝能肥促熟、诱导产卵、孵化、幼虫和稚贝培育、稚贝生态习性等开展研究。研究发现,养殖文蛤可以通过室内控温强化培育促熟,比自然海区提早近2个月;通过阴干-充气的催产方法,能使亲贝集中大批排放精卵。在水温26-32℃,pH7.8-8.5,盐度15-30的条件下,幼虫生长及变态最快。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无附着基质的方法进行采苗及稚贝培育是可行的;文蛤稚贝对干露、海水盐度、温度、pH、氨氮等具有较强的耐受性,适应范围:海水盐度9.6-32,水温4-34℃,pH7.0-8.5,在pH=7.9时,能忍受10mg/L的总氨氮浓度。1999年至2001年,共育出1.02-1.75mm(壳长)的文蛤稚贝2.2亿颗,单位面积出苗28.01-44.60万颗/m^2,达到产业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75.
天津市滨海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已被提升为国家战略,但资源型缺水致使该地区人均本地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60 m3,低于世界缺水警戒线.加之区域降水的不稳定性,跨流域调水及突发事件中的不确定因素,供水安全将是关系滨海新区经济社会是否能持续发展的焦点问题之一.结合滨海新区的供水现状、存在问题和水文地质条件,建议滨海新区尽早建立完善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具体措施包括:首先加强对供水水源、输水管道及供水设施的实时监测.其次建立应急后备水源地,在蓟县北部全淡水区和七里海、黄港洼、团泊洼地区建立供水能力14万m3/d的应急供水水源地,在滨海新区建立供水能力4.5万m3/d的深部地下水突发事件应急供水水源地.再次逐步扩大海水净化规模和提高雨洪资源利用率,建议到2020年用于居民生活的海水淡化量达到13万m3/d,雨洪集蓄水量达到1.0亿m3.同时完善多渠道供水长远规划,制定完善的应急供水方案,为滨海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76.
乐清湾、三门湾主要滤食性养殖贝类碳收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自然海水流水培育方法,对乐清湾、三门湾主要滤食性养殖贝类—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僧帽牡蛎(Ostrea cucullata)、泥蚶(Tegillarca granosa)、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的摄食生理参数进行了测定,根据能量平衡原理估算这些贝类的碳收支情况。结果表明:贝类通过滤食颗粒有机物摄取有机碳源后,一部分通过粪便直接排出体外,部分通过贝类自身的呼吸作用被消耗掉,极少部分碳通过排泄代谢排出体外,结余部分的碳即生长碳作为贝类自身的生长或性腺发育的生长碳而成为贝类的身体组成成分。春季太平洋牡蛎、僧帽牡蛎、泥蚶、缢蛏的净生长率分别为53.95%、65.78%、55.13%、28.12%,其生态效率分别为16.33%、22.10%、6.09%、6.81%。根据测算,2002年春季,乐清湾和三门湾养殖贝类每日从海水中摄取POC分别达到44.43 t和76.88 t之多,消耗海水中的氧气达到了50.68 t和96.93 t,排氨氮达4.35 t和7.97 t,两湾养殖贝类每天排出的粪便物干重更是达到370 t和580 t以上。  相似文献   
77.
化感水稻抑草圈土壤及提取物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化感水稻PI312777和非化感水稻Lemont与稗草在自然条件下土壤共培种植产生的抑草圈现象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三明治法测定了12 cm有效抑草圈处稗草根际土壤以及经水和70%(体积分数)乙醇提取后的土壤对稗草的抑制作用,以及提取物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化感水稻PI312777抑制圈土壤显著抑制受体稗草根的生长,而该土壤中水和70%(体积分数)乙醇提取物对莴苣的抑制率分别为42.6%和21.4%.表明水稻有效抑草圈的土壤中含有水溶性和醇溶性化感物质,以水为溶剂提取水稻有效抑草圈土壤物质的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78.
甲壳动物幼体消化酶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研究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甲壳动物幼体消化酶方面的研究现状,发现目前已测定出甲壳动物幼体消化酶的种类主要有:蛋白酶、胰蛋白酶、羧肽酶A、羧肽酶B、氨肽酶、胶原酶、弹性蛋白酶、胃蛋白酶、糜蛋白酶、酯酶、脂肪酶、淀粉酶、纤维素酶、几丁质酶、麦芽糖酶、蔗糖酶、昆布多糖酶等种类,初步归纳了甲壳动物幼体主要消化酶的分子量、最适pH和最适温度;分析了幼体发育过程中消化酶活力变化模式以及与食性的关系,并采用淀粉酶/蛋白酶活力(A/P)比值或淀粉酶/类胰蛋白酶(A/T)比值作为甲壳动物幼体的食性指标;观察了幼体消化器官的发育,阐明幼体消化酶的合成与分泌不仅由遗传控制、中肠腺发育程度等因子决定,而且还与饲料的营养水平有关,提出采用幼体消化酶对饲料组成的适应性研究幼体营养需求的新途径.[中国水产科学,2006,13(3):492-501]  相似文献   
79.
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探讨水培液中N、P、K营养元素对三价砷[As(Ⅲ)]胁迫下“明恢63”苗期水稻叶绿素SPAD值的影响.结果表明,K调控对水稻叶绿素SPAD值的恢复率有极显著影响,N、P调控无显著性影响。N、P、K各因子之间的互作不显著,3种营养元素对水稻叶绿素SPAD值恢复率的影响为K〉N〉P,N、P、K最优组合为28.41、6.00和50.00mg·L^-1.根据最优组合方案进行营养调控,在As(Ⅲ)胁迫下,获得“明恢63”苗期水稻叶绿素SPAD值的最优恢复率为(78.46±3.12)%.  相似文献   
80.
研究了Cu2+对缢蛏稚贝的急性毒性并进行安全评价;根据96 h LC50值设定10、30、40μg/L 3个Cu2+质量浓度梯度进行暴露实验,以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 Lamark)稚贝软体组织中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含量为指标,研究Cu2+污染对缢蛏稚贝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Cu2+对缢蛏稚贝96 hLC50为309.742μg/L;不同浓度Cu2+胁迫下,96 h内缢蛏稚贝抗氧化酶(CAT、SOD)活力发生显著的变化(P<0.05),除最高组40μg/L在48 h时CAT活力被显著抑制(P<0.05)外,96 h内绝大部分时间点与沙滤海水对照组相比,各暴露组抗氧化酶(CAT、SOD)活性处于诱导状态;96 h内各暴露组缢蛏稚贝丙二醛(MDA)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认为,CAT、SOD活性及MDA含量变化可反映缢蛏稚贝受Cu2+伤害的程度,可用作缢蛏安全性风险评价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