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1篇
综合类   10篇
水产渔业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21.
[目的/意义]数字社区已经成为企业高效管理用户的一种方式,用户行为信息以及用户的客户生命周期价值对数字社区的用户偏好挖掘具有重要意义。且现有的数字社区研究缺乏对用户价值和未来偏好挖掘的研究。[方法/过程]针对数字社区的用户群体,本文提出基于客户生命周期价值CLV (Customer Lifetime Value,CLV)的偏好挖掘模型CLV-PM(CLV-Preference Mining,CLV-PM)。首先,为反映用户真实偏好,基于用户行为信息,借助RFM模型和K-Means++算法挖掘用户群体特征,生成用户价值类别标签;其次,为考虑用户时序性和差异性以及增强模型对偏好的认知,利用用户CLV构建用户-评分矩阵,并借助协同过滤算法挖掘用户预测偏好;最后,绘制数字社区目标用户的用户偏好画像。[结果/结论]“微信社群”管理平台的用户数据集中,可划分为重要价值用户、低价值用户、回流用户和重要挽留用户4种用户价值类别;目标用户16254为重要价值用户,采取“留存和维持”为主的运营策略;历史偏好为欢乐跳一跳、秒杀等活动,预测偏好为飞行棋大作战、猜码图等活动,目标用户偏好画像为数字社区运营和维护...  相似文献   
22.
为探究广东江门海域游泳动物种类组成、资源密度、优势种和多样性及其变化趋势,于2016年1月(冬季)、4月(春季)、8月(夏季)和10月(秋季)对该海域进行了4个航次的拖网数据调查。结果显示,江门海域共发现游泳动物132种,隶属17目60科,其中鱼类94种,甲壳类31种,头足类7种。各季节渔获种类数差异较小,渔获物中以鱼类占绝对优势,其次为甲壳类和头足类。游泳动物全年的平均资源密度为291.61 kg·km~(–2),其中秋季最高(484.67 kg·km~(–2)),夏季最低(76.76 kg·km~(–2))。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表明,该海域主要优势种为康氏小公鱼(Stolephorus commersoni)、周氏新对虾(Metapenaeus joyneri)、凤鲚(Coilia mystus)和裘氏小沙丁鱼(Sardinella jussieu)等(IRI1 000),其中康氏小公鱼为全年优势种。物种丰富度指数(D)变化范围为2.325~3.029,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0.500~0.708,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1.201~3.032。分析表明,该海域渔获物以小型鱼类为主,个体小型化明显,甲壳类优势种类单一,与周边海域对比,江门海域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23.
基于Ecopath模型的大亚湾黑鲷生态容量评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评估大亚湾黑鲷(Sparusmacrocephalus)的生态容量,根据2015年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数据,利用Ecopathwith Ecosim6.5(EwE)软件构建了由26个功能组组成的大亚湾Ecopath模型,分析了大亚湾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并结合食物网结构和能量流动估算了黑鲷的增殖生态容量。结果显示,黑鲷营养级为3.44,营养转化效率为0.302;大亚湾生态系统各功能组的营养级在1~3.95之间,系统总转化效率为7.636%,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为2.142,系统连接指数为0.364,系统杂食性指数为0.210,表明系统各营养级转化效率较低,能量未被充分利用;系统总转化效率低于10%,营养级I、II流向碎屑量占总流向碎屑量的98.11%,说明能量传递发生阻塞,具有增殖空间。经估算黑鲷生态容量为0.034 t/km2,是现存生物量的1.4倍,此时其他浮游生物食性鱼类的转化效率等于1,系统处于平衡状态;达到生态容量前后大亚湾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变化很小(变化值为0.001),系统杂食性指数和系统连接指数均没有变化,因此认为放流黑鲷至生态容量对大亚湾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营养结构未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4.
为探讨有氧运动强度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生长、血液非特异性免疫机能和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本研究将斜带石斑鱼放置在4个运动强度(对照组0 bl/s、实验组0.5 bl/s、实验组1.0 bl/s和实验组2.0 bl/s)中进行8周的训练实验。结果表明,1.0 bl/s运动强度对斜带石斑鱼的特定生长率(SGR)、增重率(WGR)和成活率(SR)有显著提高作用(P0.05)。血清中总蛋白(TP)、球蛋白(GLB)、补体C3含量和溶菌酶(LYZ)、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活性随运动强度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其中1.0 bl/s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而血清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活性先下降后上升,其中1.0 bl/s组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白蛋白(ALB)和补体C4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随运动强度的增加也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1.0 bl/s组中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8周运动训练对肝脏HSP70mRNA表达水平有显著影响,1.0 bl/s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总之,1.0 bl/s运动强度可提高斜带石斑鱼幼鱼的生长速度、增强血液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肝脏抗氧化能力,上调HSP70 mRNA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25.
在室内半静水的试验条件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0μg·L-1、5μg·L-1、10μg·L-1、50μg·L-1和100μg·L-1)的0。柴油水溶液(WSF)胁迫15d和清洁海水恢复7d中翡翠贻贝(Pernaviridis)外套膜与内脏团组织中CYP4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变化。2-△△Ct法分析结果表明,CYPd基因在翡翠贻贝外套膜和内脏团中均有表达,WSF胁迫对其表达水平有明显的诱导作用,且表达水平具有组织差异性;内脏团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外套膜,两组织CYP4基因相对表达水平随着WSF胁迫时间的延长,整体呈现出先诱导后抑制再诱导的波动变化趋势,其中50μg·L-1浓度组表现最为显著(P〈0.01)。WSF胁迫解除后外套膜与内脏团CYP4基因相对表达水平迅速下降,部分浓度组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26.
灯盏花黄酮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试验比较了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中分别以乙醇和碱水为提取剂从灯盏花中提取总黄酮的效果.结果表明,以碱水为提取剂,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提取灯盏花总黄酮,具有提取效率高、节省时间、成本低廉的优点,是提取灯盏花黄酮类物质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7.
在室内半静水的实验条件下,将翡翠贻贝(Pernaviridis)分别暴露于0.005、0.010、0.050、0.100mg·L-。的0#柴油水溶液(WSF)中,在污染后l、3、7、15d取样,于15d后转入清洁海水中进行7d污染释放试验,在18、22d采样。测定内脏团和外套膜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结果表明,高剂量组(0.100、0.050mg·L^-1)暴污的翡翠贻贝内脏团和外套膜SOD活性和MDA含量变化比低剂量组(0.005mg·L^-1)显著(P〈0.01),整个暴露过程中呈现先抑制后诱导再抑制的波动变化趋势,无明显的剂量-时间-效应关系。WSF暴露初期,内脏团组织中GSH含量和GST活性反应灵敏且受到抑制,此后受到明显诱导而升高,在暴露第7d达到最大值并显著高于空白组(P〈O.01)。外套膜各剂量组GSH含量和GST活性存在此消彼长的趋势,剂量-时间效应明显。污染解除后,4种生理指标均缓慢恢复至空白对照组水平。  相似文献   
28.
微藻油脂含量是评价其作为生物柴油原料的关键指标。采用索氏提取法,以乙醚为溶剂,在60~80 ℃的温度条件下,对7种海洋微藻细胞内粗脂肪含量进行测定,并对提取方法做了优化。优化的方法是将样品预先在乙醚溶剂中浸泡一定时间,使部分油脂在乙醚溶剂中浸出,然后再按索氏方法进行脂肪抽提。结果显示,7种海洋微藻油脂含量都占干重的15%以上,其中牟氏角毛藻、湛江等边金藻和微绿球藻油脂含量最高,超过25%。结果还显示,传统方法和优化方法测定结果的差异低于3.5%,说明优化后的索氏提取法没有对测定结果造成显著影响。采用索氏提取优化方法不仅能够更彻底地提取微藻粗脂肪,而且还大大缩短提取时间,因此,优化后的索氏提取法具有提取效率高、提取成本低和提取完全等优点,并且该方法缩短了抽提时间,从而降低了乙醚等有机萃取剂因挥发而造成的污染。  相似文献   
29.
大亚湾黑鲷繁殖特征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开展大亚湾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的增殖和保护,于2018年1月、3月、4月和8—12月共采集了721尾黑鲷样本,研究了大亚湾黑鲷繁殖生物学的周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繁殖期的雌性全长为175~487 mm,均值为(297.92±56.61) mm,体质量为90.96~1 907.12 g,均值为(511.36±307.53) g,雄性全长为110~440 mm,均值为(237.61±61.05) mm,体质量为21.92~1 370.00 g,均值为(277.76±210.33) g,雌性个体全长显著大于雄性个体全长(P0.001);2)性腺成熟系数和性腺发育表明大亚湾黑鲷繁殖期为11月至翌年3月;3)具有雌雄同体个体存在,表明该物种会发生性逆转,且表现为雄性个体先成熟再向雌性转变;4) 50%性成熟雌性全长达到248.52 mm,雄性为148.03 mm;5)卵径频率分布表明黑鲷为分批产卵型鱼类,绝对繁殖力为84 100~2 655 168粒,均值为(728 732±499 547)粒;全长相对繁殖力为380.54~8 271.55粒·mm~(-1),均值为(2 731.44±1 630.93)粒·mm~(-1),体质量相对繁殖力为277.58~3 592.83粒·g~(-1),均值为(1 443.87±766.82)粒·g~(-1),绝对繁殖力与全长、体质量及性腺质量均呈显著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30.
海洋碳汇研究进展及南海碳汇渔业发展方向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二氧化碳(CO2)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近代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碳的排放量不断增长,自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以来,节能减排、碳"源"、碳"汇"等概念越来越受到关注。海洋占地球面积的70%以上,是最大的"碳库",约占全球碳总量的93%,约为大气的50倍。海洋的固碳机制主要包括碳酸盐体系驱动的"溶解度泵"和浮游生物驱动的"生物泵"过程,这些过程对大气CO2的浓度和全球碳循环的系统过程都有重要的影响。同时,近海由于受人类活动的显著影响,尤其是近岸的渔业活动,对碳循环和海洋增汇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对主要的碳源和碳汇以及海洋固碳机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南海碳汇渔业发展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