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6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11篇
  1篇
综合类   29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41篇
畜牧兽医   6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胡炜  周洁  付强 《南方农业学报》2014,45(11):2046-2051
[目的]优化水牛卵泡液蛋白质差异表达样品制备程序,为相对和绝对定量同位素标签(iTRAQ)技术在蛋白质差异表达分析中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在蛋白质样品溶液酶解过程中,选择两种不同沉淀剂沉淀蛋白质,分别比较蛋白质酶解、iTRAQ标记反应和多肽色谱分离的效果;在纳升液相色谱(nano-LC)分离样品前用快速分离小柱进行处理,鉴定色谱分离效果,以确定蛋白质样品预处理的优化程序.[结果]相对于丙酮,使用含0.1%乙酸的丙酮—乙醇混合液(1∶1)作为沉淀剂可获得较好的蛋白质沉淀效果,蛋白沉淀为白色,蛋白质浓度为5.76μg/μL.相对于蛋白质溶液在还原烷基化后直接使用胰蛋白酶酶解,在酶解前沉淀蛋白质溶液可使蛋白样品的酶解效率更高,获得的肽段峰更丰富、峰值更高;可使多肽和iTRAQ试剂间产生有效的标记反应,母离子具有较高的碎裂效率,获得的二级碎片峰更丰富,iTRAQ试剂的特征报告离子116 m/z较117 m/z的谱图强,辨识度高;获得的多肽nano-LC分离色谱峰更丰富,峰值和分辨率更高.相对于直接进行LC分离,在nano-LC分离前用快速分离小柱对多肽溶液进行杂质处理,也可获得丰富的多肽nano-LC色谱峰,且峰值和分辨率较高.[结论]在iTRAQ试剂标记、蛋白质液相分离和差异分析前,使用适宜的沉淀剂处理蛋白质溶液,并以快速分离小柱除去多肽混合液小分子杂质,可使质谱获得更准确的鉴定结果.  相似文献   
72.
正水稻集中育秧技术是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的关键措施。近年来,湖北省大力推广水稻集中育秧技术,有效促进了早稻的恢复性发展,中稻机插秧面积也迅速增加,但晚稻机插秧面积却发展缓慢。2015年,湖北省晚稻种植面积724万亩(1hm2=15亩)),其中移栽占约94%,移栽方式以人工插秧和抛秧为主,二者约占晚稻面积的87%,机插秧只占7%左右。如何加快晚稻机械插秧发展,成为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3.
慢性氨氮胁迫对刺参摄食与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as Selenka)为研究对象,探讨氨氮胁迫浓度为0 mg/L、2 mg/L、4 mg/L、6 mg/L、8 mg/L、10 mg/L时14 d内刺参摄食情况与消化道内3种不同消化酶活性变化。刺参规格分别为小[S,体重(15.13±0.02)g]、中[M,体重(28.42±0.32)g]、大[L,体重(60.14±0.88)g]。结果显示:(1)随着氨氮浓度的升高,实验刺参存活与生长逐渐与对照组出现显著差异。当氨氮浓度高于2 mg/L时,刺参末体重与特定生长率随氨氮浓度升高有显著下降趋势;当氨氮浓度为8~10 mg/L时,3种不同规格刺参均出现了吐肠、化皮,直至死亡,氨氮浓度为10 mg/L时中规格刺参存活率最低,为81.3%。(2)当氨氮浓度低于10 mg/L时,氨氮胁迫对3种规格刺参摄食率(FR)影响差异不显著,而全部实验组的食物转化率(FCE)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3)氨氮胁迫对3种不同规格刺参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存在差异。随氨氮浓度升高,蛋白酶活性呈降低趋势,氨氮浓度8 mg/L和10 mg/L时全部实验组刺参蛋白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P0.05);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随氨氮浓度升高呈先升后降趋势,在2 mg/L时出现峰值;当氨氮浓度为6 mg/L时,小规格刺参的消化道淀粉酶活性降低到0.30 U/mg(prot),与对照出现显著差异(P0.05);当氨氮浓度从6 mg/L到8 mg/L时,3种规格刺参脂肪酶活性发生急剧变化,显著低于对照(P0.05),中规格刺参在同一氨氮浓度胁迫下的消化酶活性变化显著高于其他规格。研究表明,氨氮胁迫会对刺参摄食、消化与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在氨氮浓度4 mg/L以下刺参消化酶活性短期可被显著诱导上调,高氨氮浓度对消化酶活性起抑制效应并可导致生理紊乱,此响应存在体重规格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74.
野生卵穗苔草(Carex duriuscula C.A.Mey)在内蒙古自治区分布极广,是常见的野生草坪草种.通过野生草皮铺植和塞植两种方法引种驯化,与北方常用的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L.)对比,通过连续2a的观察、测试和研究,结果表明野生卵穗苔草的外观质量、抗旱能力和耐荫能力均优于草地早熟禾.  相似文献   
75.
PCR方法与其他快速检测乳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乳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PCR与2种快速检测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培养基以及GB4789.10—94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PCR方法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5%,符合率为90%;petrfilm RSA方法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5%,符合率为96.7%;Baird-Parker RPF方法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0%,符合率为93.3%。  相似文献   
76.
为探明低盐环境中刺参幼参各生长阶段的消化酶活力变化,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测定了低盐(16、18、20、22、24)环境中3种规格,体质量分别为(28.37±3.21) g、(7.52±1.25) g、(2.03±0.68) g的刺参幼参生长和肠道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结果显示,3种规格刺参特定生长率变化趋势一致,随盐度升高而升高。盐度16时,特定生长率最低,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刺参身体不能正常自然伸展,多数个体匍匐在水槽底部,几乎不摄食;盐度31时,特定生长率最高。在盐度16?24范围内,刺参消化道内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活性变化趋势一致,随盐度的升高而升高;盐度24时,蛋白酶活性均达到最高水平,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小规格刺参肠道蛋白酶活性在盐度20、22时无显著差异(P>0.05);盐度20、22、24实验组淀粉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中规格刺参淀粉酶活性在盐度22升至24时出现显著增高(P<0.05);大规格刺参肠道脂肪酶活性在盐度20升至22时出现显著增高(P<0.05),小规格刺参在盐度升至24时脂肪酶活性出现显著增高(P<0.05);当盐度高于24时3种消化酶活性随盐度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77.
在刺参配合饲料中添加6个比例(10%、20%、30%、40%、50%、60%)的甘薯块根粉与甘薯蔓茎粉,测定两种甘薯饲料原料的营养成分及其对仿刺参摄食与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甘薯块根粉中粗蛋白含量为10.01%,甘薯蔓茎粉中粗蛋白含量为5.54%;每100 g甘薯块根与蔓茎粉中氨基酸总量分别为7.33 g和4.37 g.在30 d的实验期间,投喂添加甘薯块根粉饲料的实验组仿刺参平均体重随实验时间呈上升趋势,实验结束时,10%和20%组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0%组SGR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投喂添加10%甘薯蔓茎粉的实验组仿刺参SGR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其余各组SGR均低于对照组(P<0.05).投喂添加10%、20%甘薯块根粉饲料的实验组仿刺参食物转化率(FCE)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投喂添加10%甘薯蔓茎粉饲料的实验组FCE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其余各实验组仿刺参FCE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当甘薯块根粉和甘薯蔓茎粉添加比例分别低于30%和10%时,可满足刺参的营养需求,提高饲料利用效率,保证并促进仿刺参的摄食与生长.  相似文献   
78.
<正>刺参人工育苗技术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成功突破,从亲参选择、性腺发育规律,产卵、受精的技术处理到刺参幼体各发育阶段及稚参培育的技术措施及饵料种类的最佳选择,培育水环境的理化因子对幼体、稚参的影响,幼体及稚参病害防治等问题,逐一进行了深入  相似文献   
79.
正2017年,中央安排湖北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8.241亿元(其中安排深松补助资金7 146万元),补贴机具种类为10大类28小类67个品目,截至12月13日,全省共实施购机补贴资金6.8亿元,报废补贴资金1 525.75万元,共补贴各类农机具10.2万台,受益农户达6.4万户。1主要成效1.1农机装备总量继续增长,装备结构不断优化在购机补贴政策的拉动下,全年共补贴轮式拖拉  相似文献   
80.
收集广东、海南、广西及福建地区 10 个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种子并培育,比较分 析不同家系的早期生长表现。结果表明:不同家系间树高、地径、保存率存在极显著差异;综合生长指 标以肇庆广宁中学、广州华农林学院,海南乐东抱由林业局和海南乐东抱由苗圃场共4 个家系表现最好, 可作为降香黄檀采种育苗或无性繁殖的材料加以重点研究;树高与海拔存在显著正相关,说明一定范围 内较高海拔有利于树高的生长;年均降雨量与地径、保存率均存在显著正相关,说明一定范围内年均降 雨量越大,越有利于促进降香黄檀径的增长及提高苗木保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