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2篇
  14篇
综合类   12篇
水产渔业   25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胡芬  李季 《安徽农业科学》2016,(10):219-221
界定了农村土地旅游化流转的基本含义,分析了农村土地旅游化流转为农村和农民群体带来的影响:农村土地旅游化流转提升了农村产业结构,创新了农村就业形式并提高了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但同时也带来了农地过度非粮化、土地价格上涨、土地流转收益分配不公、农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诸多不利影响。提出了农村土地旅游化流转的优化策略,为农村土地旅游化流转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理论依据,进一步优化乡村旅游中土地流转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2.
东海日本鲭繁殖群体生物学特征的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1960–2012年间3个时间段共1054尾东海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繁殖群体的基础生物学数据,对其群体组成、肥满度、性比、性成熟长度等繁殖特征的年代际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东海日本鲭繁殖群体的年龄结构和优势年龄组、肥满度指数、最小和平均性成熟长度都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各年代的性比均符合1∶1关系(P0.05),但呈现升高的趋势。与前2个年代相比,21世纪初期有大量1龄鱼加入繁殖群体,这有助于提高繁殖群体的数量。各年代的雌雄鱼性成熟长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最小和平均性成熟长度均表现为雄鱼略大于雌鱼。面对近50年来不断增强的捕捞压力,日本鲭主要采取降低性成熟年龄、提高性腺指数、增加群体中的雌性比例、提高相对繁殖力和减小卵径等自身调节机制来保持种群的延续。针对上述日本鲭繁殖群体的生物学长期变化特征,为了保持该鱼类资源的种群平衡和渔业可持续利用,文章提出了3点渔业管理建议,分别是控制中上层渔业捕捞努力量并制定渔船及网具标准、在主要产卵场设立产卵亲体保护区及在幼鱼索饵场设立特殊禁渔期、针对日本鲭渔业实施TAC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3.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老龄人口数是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重要参数,研究老龄人口数的发展趋势对分析人口老龄化过程十分重要。利用灰色-线性回归组合模型对湖北省老龄人口进行了模拟,预测精度较高,说明用该组合模型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进行预测较合理。  相似文献   
14.
东海带鱼年龄与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利用2002年12月~2004年8月在东海中北部(27°~34°N、126°E以西)所获取的带鱼渔获样品,共采集788ind,每月对带鱼矢耳石生长轮计测和带鱼样品基础生物学测定,研究带鱼年龄与生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目前东海群系带鱼呈现出较以往任何时期低龄化和生长加快的渔业生物学特征;体重与肛长的关系性别间无明显差异;该群系的生长其性别间无显著差异,雌雄合并估算的vonBertalanffy生长参数L∞=493.3mm,K=0.346/yr,t0=-0.387yr。  相似文献   
15.
寿阳试验区玉米地农田水分平衡及其覆盖调控试验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2  
寿阳地区春玉米缺水时期主要在播种-拔节期和拔节-孕穗期,分别缺水约36.3mm和120mm,占总缺水量的23.2%和76.8%,造成玉米产量大幅度下降。该文根据山西寿阳试验区土壤-作物水分供需平衡规律,进行农田覆盖微环境农田水分调控试验。结果表明,农田覆盖可有效地抑制土壤水分的无效损耗,农田水分调控效应非常显著。地膜覆盖的抑蒸保墒效应可使0~150cm土层的土壤储水量增加10.3~45.0mm,增产玉米1488kg/hm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0.2%;秸秆覆盖的微集水保墒效应可使0~200cm土层的储水量较不覆盖的增加30.7~78.4mm,每公顷玉米产量增加2235.1kg,降水利用效率提高45.5%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16年4—5月在东海中南部海域的调查数据,对该海域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鱼卵仔鱼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产卵场的划分展开讨论及提出保护措施和管理建议。结果显示:4月,日本鲭鱼卵仔鱼主要出现在台湾海峡和东海南部海域,出现率均大于25%,但仔鱼在东海南部外海的出现率和丰度均较低,分别为5.00%和0.01个·100m-3。5月,日本鲭鱼卵仔鱼在台湾海峡的出现率和丰度均显著降低,分别下降至5.88%和0.22个·100m^-3;东海南部外海日本鲭鱼卵仔鱼的出现率和丰度则均显著升高,分别升至50%和36.48个·100m^-3,其中鱼卵集中出现在南部外海,出现率和丰度分别达到了40%和36.46个·100m^-3;东海中部外海从5月开始出现日本鲭鱼卵和仔鱼。结合历史资料,可以判断东海中南部日本鲭产卵场主要有台湾海峡、东海中南部近海、东海南部外海、东海中部外海等4个。日本鲭鱼卵丰度与表层水温呈显著相关关系(R=0.37,P<0.05),与表层盐度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仔鱼丰度与表层水温及表层盐度均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结果表明,水温对日本鲭的产卵活动影响较大,随着水温的逐步升高,性腺发育速度加快,开始产卵的亲体数量也大量增加,这从鱼卵仔鱼的数量大量增加得以体现;而盐度变化对日本鲭的产卵活动影响相对较小。针对日本鲭不同的产卵场,建议制定差异化的繁殖亲体和幼鱼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7.
土壤水分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壤水分状况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和用水效率影响的大小,随缺水时段、时间长短和轻重程度而不同。麦苗生长前期缺水的影响较小,甚至对干物质增长有促进作用。但持续干旱的麦株或子粒中的干物质累积量较湿润处理明显减少,全生育期干旱的植株总干重比全生育期供水充足的下降10.5%,最后粒重.6950mg,地下部不同器官对缺水的敏感性集资是:叶片>茎秆>麦穗。实验结果表明,冬小麦生育前期和初花期轻度缺水,能适当控制营养  相似文献   
18.
有限供水下冬小麦生态生理效应的田间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田间实验观测资料和统计分析方法,定量地分析了华北平原区冬小麦对有限供水的生态生理效应。结果表明,在冬小麦拔节期限量供水,不仅可改善作物体内的水分代谢水平,减弱叶水势剧烈波动的季节性变化过程以及减缓蒸腾的“午体”现象,而且还增强了深层土壤贮水的利用程度。得出了试验年份拔节期是有限供水的适宜时期,增产幅度为15.0%~37.9%,灌水生产率提高0.45~1.6倍。通过收获期土水势变化剖面的比较与分  相似文献   
19.
应用体长结构VPA评估东海群系澳洲鲐资源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摸清东海群系澳洲鲐(Scomber australasicus)资源量和渔业状况,以2006年7~11月中国大型围网在东海渔获的澳洲鲐体长测定数据为基础材料,结合渔业产量统计资料,应用体长结构实际种群分析法(VPA)估算2006年东海群系澳洲鲐的资源量,并分析澳洲鲐群体利用结构和资源利用程度.结果表明,中国围网渔业利用澳洲鲐的主体为多数已产过卵的1足龄以上群体,利用结构合理;汛初(7月)可供渔业利用的资源尾数和资源量分别为15×108尾和24×104t,现存年平均资源尾数和资源量分别为7.9×108尾和14.9×104t;最大持续产量(MSY)为10.7×104 t,年渔获量已超过MSY,该渔业的利用程度处于中度偏高开发状态,有捕捞过度迹象,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潜力不大.通过分析澳洲鲐渔业利用时期、利用结构和繁殖特征,认为即使某些年份产量超过MSY,澳洲鲐资源群体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根据1986年和2010年在黄海北部取样测定的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产卵群体基础生物学数据以及怀卵量计数结果, 对其繁殖生物学特征的年代际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日本鲭产卵群体基础生物学特征方面, 1986年的叉长、体质量、纯体质量和性腺重这4项基本生物学指标的范围和平均值均明显大于2010, 年龄结构从1986年由1+~7+龄组成, 2+龄和3+龄为优势组, 改变为2010年由1+~3+龄组成, 2+龄为优势组。在性腺成熟度组成和性腺指数(GSI)方面, 2次采样均发现日本鲭雌鱼性腺成熟度以期和期为主; 开始排卵前, GSI随性腺成熟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同叉长组而言, 2010年平均GSI1986年呈现增加趋势。相同叉长组的繁殖力分析表明, 相对于1986, 2010年体质量相对繁殖力升高了11.93%, 而绝对繁殖力则下降了18.45%。这些繁殖生物学特征的变化可能是由于日本鲭群体年龄结构简单化、个体小型化、生长速度加快等原因造成的。为了今后更好地保护并可持续利用日本鲭资源, 在现有的围网休渔制度的基础上, 建议在东黄海日本鲭各主要产卵场及其产卵期制定其他相应的保护措施, 以限制其他捕捞网具对该物种产卵群体的过度捕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