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1篇
农学   4篇
  1篇
综合类   33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57篇
畜牧兽医   22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1.
温度、盐度对黄海北部海月水母碟状幼体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付志璐  董婧  孙明  赵云 《水产科学》2011,30(4):221-224
试验条件下采用两因素交叉分组法初步研究了温度、盐度及其交互作用对黄海北部海月水母碟状幼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海月水母碟状幼体的影响显著,温度10~25℃时,温度越高,海月水母碟状幼体的生长速度越快。25℃为碟状幼体生长的最适温度。海月水母碟状幼体生长的适宜盐度为22~31,在此范围内,不同盐度对碟状幼体生长的影响差异不显著。25为碟状幼体生长的最适盐度。而温度与盐度的交互作用对海月水母碟状幼体生长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52.
于2010年6月对大连市旅顺口区南部基岩海岸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生物量、栖息密度进行了调查,对生物多样性和次级生产力进行了计算.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大型底栖动物20种,其中腔肠动物1种,环节动物1种,软体动物13种,节肢动物5种.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生物量为4312.5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2966个/m2....  相似文献   
53.
54.
兽医临床教学实习是动物医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是使学生完成从学生到动物医师这一角色的转换过程,也是动物医学教育研究与教学改革的热点。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文章针对兽医临床教学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对这门课程进行了初步的改革探索。  相似文献   
55.
李林  杨勇  董婧 《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0):185-188
目前在动物流行病监测中监测点数量较少,监测数据有限。而利用有限的动物疾病监测数据,分析动物疾病的整体空间分布情况,则需要建立符合动物疾病发展规律的监测预测方法。该文运用空间分析软件ArcGIS9和GEODA软件对A区奶牛地氟病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然后建立A区地氟病分布预测图,再与实际分布图进行了叠加分析比较,发现其预测效果较好。这种利用空间统计学研究方法建立的GIS预测模型,可为监测和预测其它与空间相关的疾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6.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是我国近海习见鱼类,其肉嫩味美,倍受人们赞赏。近年来,随着人工繁殖与养殖技术的不断发展,牙鲆鱼病的研究工作也摆到了人们面前。1990年3—7月份,在我们进行牙鲆人工育苗过程中曾经发生了两种纤毛虫病,其中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引起的海水白点病国内外刊物均有过报道。而嗜腐虫寄生于牙鲆鱼种的情况,目前国内还没有过这方面的报道。现将有关嗜腐虫寄生的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7.
温盐环境突变对海蜇幼体生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配合2005年辽东湾渔场海蜇人工增殖放流项目,笔者对人工放流过程中,海蜇幼体由于从育苗室人海而引起的温盐环境突变以及在长途运输过程中引起的死亡率进行实验研究,其死亡率直接影响到海蜇的回捕率,进而对辽东湾渔场海蜇的资源量造成影响。实验中发现,在超出海蜇生存最佳盐度范围(20~30),海蜇在高温(30℃、35℃)条件下,较高盐度组(35、40)较较低盐度组(15、20)的海蜇幼体的生存状态好、成活率高。同时,在低温(10℃、15℃)条件下,较低盐度组(15、20)较较高盐度组(35、40)的海蜇幼体的生存状态好、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58.
【目的】研究外源性肉碱对鲤鱼幼鱼生长性能、背肌生化组成及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为水产饲料中肉碱的添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50,100,150,200和400mg/kg L-肉碱组成试验饲料,饲喂平均体质量(2.5±0.5)g/尾的鲤鱼(Cyprinus carpio)幼鱼60d,试验结束后取样,测定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成活率、背肌生化组成及血浆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白蛋白、尿素氮等指标。【结果】L-肉碱的添加量为200mg/kg时,鲤鱼幼鱼的试验末体质量、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提高,饲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成活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L-肉碱添加量的增大,背肌粗蛋白含量总体呈增加趋势,粗脂肪含量呈下降趋势,当L-肉碱添加量为200mg/kg时,与对照组相比,粗蛋白含量增加了11.18%,粗脂肪含量降低了12.65%,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但其与添加400 mg/kg L-肉碱试验组相比,二者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中添加L-肉碱可显著降低血浆中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质量浓度,当L-肉碱添加量为150mg/kg时,总胆固醇质量浓度最低,与对照组相比降低了36.08%,差异显著(P<0.05);添加50mg/kg L-肉碱时,与对照组比较,甘油三酯质量浓度下降了50.28%,差异显著(P<0.05)。添加L-肉碱后,鲤鱼幼鱼血浆中尿素氮浓度显著下降,白蛋白质量浓度显著增加(P<0.05),当L-肉碱添加量为200mg/kg时,尿素氮浓度最低,白蛋白质量浓度最高,分别为13.49mmol/L和9.12g/L,与对照组相比较分别下降了17.49%和增加了32.56%,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结论】本试验条件下,外源L-肉碱可促进鲤鱼幼鱼生长,降低背肌中粗脂肪含量及血浆中尿素氮浓度,增加背肌中粗蛋白含量及血浆中白蛋白质量浓度,其中添加200mg/kg L-肉碱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9.
黄海北部近岸的浮游甲藻生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研究了1998年6月和9月两次调查资料。结果表明,黄海北部近岸水域甲藻的种类较少,只有8种,但在浮游植物总生物数量中占的比重较大(6月份达50.45%)。甲藻的数量与分布和营养盐浓度之间,并不是简单正、负相关关系,其对水体中营养盐的含量并不苛求,在营养盐相对贫乏的水域(尤其是磷缺乏),甲藻的生长、繁殖比硅藻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60.
小窑湾高密度贝类筏式养殖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 0 0年 3~ 1 1月小窑湾水域浮游植物海上调查结果表明 ,在高密度贝类筏式养殖区随着贝类摄食强度的增强 ,浮游植物数量、种类都大量减少 ,其年平均细胞数量偏低 ,仅为 56× 1 0 4/m3 ,种类44种 ;高密度贝类筏式养殖区的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偏低 ,丰度指数偏低 ,均匀度指数因季节不同而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