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2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29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32篇
畜牧兽医   66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自由基与维生素E的抗氧化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维生素E是具有广泛生理功能的脂溶性维生素。自然界中存在着 8种形式的维生素E ,根据其侧链是否饱和 ,可分成生育酚和生育三烯两大类。而每一类又有α、β、δ、γ 4种形式。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 ,维生素E是体内十分重要的阻断自由基链式反应的抗氧化剂。1 体内的自由基所谓自由基 (FreeRadicalFR)是指含有孤立的不成对价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基团。在机体内 ,共价键断裂时 ,如果共用电子对均匀地分属两个原子或原子基团 ,从而产生含奇数电子的离子 ,就是自由基。即凡是发生单电子转移的反应都会产生自由基。体内的自由基以含氧自由基为主 ,…  相似文献   
62.
不同锌源对大鼠体锌水平及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选用18只50日龄wistar纯系雄性大鼠,采用体内原位结扎肠段灌注技术并结合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在2种体锌状况(缺锌和足锌)下,向十二指肠灌注含不同形态锌的灌注液后,不同时间(5,15,30。60,90,120min)血液中。^45Zn比放射性的动态变化及试验结束时(120min)结扎肠段。Zn的消失率、不同组织器官中。^65Zn的放射性大小和总锌含量及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足锌大鼠对锌的吸收低于缺锌大鼠,赖氨酸螯合锌组下降了16.14%,蛋氨酸螯合锌组下降了16.12%,氯化锌组下降了39.92%。  相似文献   
63.
为了减轻水稻干尖线虫病对水稻育种和水稻生产的影响,在水稻干尖线虫病发病严重的试验田取种作为试验用种,以17%杀螟·乙蒜素和25%劲护氰烯菌酯为试验药剂对附带病源的种子进行浸种试验。结果表明,17%杀螟·乙蒜素可有效抑制水稻干尖线虫病的发生,并且对稻种发芽率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单一采用25%劲护氰烯菌酯浸种不仅对水稻干尖线虫病无效,还会促进干尖线虫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4.
本实验采用初始体质量(1.84±0.02)g的全雄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Oreochromis niloticus♀)作为饲养对象,在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β-葡聚糖(添加量分别为0、0.5%、1.0%、1.5%、2%和4%),共设6个处理,饲养8周,研究β-葡聚糖对奥尼罗非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等生长指标的影响。8周后注射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进行感染实验,研究β-葡聚糖对奥尼罗非鱼存活率和免疫调节的影响。观察7天,计算存活率,测定头肾的酸性磷酸酶(ACP)和溶菌酶(LSZ)活性。结果显示,饲养8周后各组成活率为96.67%~100%,添加β-葡聚糖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饵料转化率和蛋白质效率影响不显著,1.5%添加组的肥满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2.0%添加组奥尼罗非鱼肌肉蛋白含量显著高出对照组和0.5%组分别为3.76和3.02个百分点(P<0.05);注射嗜水气单胞菌7天后,对照组的存活率仅为25%,β-葡聚糖添加组的存活率在60%~70%,1.5%的β-葡聚糖添加组可以显著提高(P<0.05)奥尼罗非鱼头肾组织ACP和LSZ的活性。结论,全雄奥尼罗非鱼饲料中β-葡聚糖的适宜添加量在1.0%~1.5%时,可以明显改善其生长性能和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能力。  相似文献   
65.
凡纳滨对虾饲料中用花生粕替代鱼粉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旨在研究花生粕替代不同水平鱼粉蛋白质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消化酶活性和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选择初始体重为(0.75±0.01)g的健康对虾苗720尾,随机分成6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虾.试验配制6种等氮等能饲料,即以0、3.83%、7.65%、11.48%、15.30%和...  相似文献   
66.
在基础饲料中添加鱼油,配成5种不同脂肪水平(7.07%、9.92%、12.92%、15.95%和19.04%)的等氮饲料,投喂体重278.5 g的石斑鱼10周。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石斑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呈逐渐上升后显著下降趋势(P0.05),饲料效率变化趋势同增重率相反;各处理组成活率不受饲料脂肪水平的影响(P0.05)。全鱼和肌肉粗脂肪含量逐渐上升后稳定,全鱼灰分含量逐渐下降;全鱼水分、粗蛋白和肌肉水分、粗蛋白、灰分含量不受饲料脂肪水平的影响(P0.05)。肥满度和脏体比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逐渐上升后稳定;肝体比逐渐上升。血浆葡萄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总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显著下降(P0.05)。肝脏肝酯酶、脂蛋白酯酶和苹果酸脱氢酶活力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逐渐下降,乳酸脱氢酶活力逐渐上升。肝脏碱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溶菌酶活力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逐渐上升后稳定;酸性磷酸酶活力显著下降(P0.05)。以特定生长率为判据,二次曲线模型拟合得出,养成期斜带石斑鱼对饲料脂肪的需要量为14.44%。  相似文献   
67.
稀释海水条件下,在凡纳滨对虾饲料中添加0、0.3%、0.6%、0.9%、1.2%、1.5%、1.8%的钾;用7种饲料投喂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12周。试验结果表明:0.6%组增重率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特定生长率和饵料系数的变化趋势与增重率相似,饲料钾离子水平不影响凡纳滨对虾的成活率(P0.05)。体钾含量先随饲料钾离子添加量的增加而升高,当饲料钾离子添加量达到0.9%以上时,体钾含量不再升高。随饲料钾水平的升高,体脂肪含量显著下降,但饲料钾水平不影响虾体水分和蛋白含量,0.3%、0.6%、0.9%组体灰分显著高于其它组。消化酶活力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0.6%组脂肪酶和淀粉酶活力显著高于其它组。血细胞数、超氧化物歧化酶、溶菌酶、酚氧化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饲料钾添加量达0.6%时,血细胞总数、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最高;血清碱性磷酸酶活力不受饲料钾水平影响。  相似文献   
68.
鱼粉作为鱼类配合饲料中最重要的蛋白源,受其供应及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大量研究者致力于寻找鱼粉替代物。近年来,植物蛋白源以其相对低廉的价格、稳定的供应,日渐成为关注的热点。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植物蛋白源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从鱼类的蛋白需求、植物蛋白源对鱼类的影响及改善植物蛋白源在鱼类配合饲料中的应用等3个方面阐述了植物蛋白源在鱼类配合饲料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  相似文献   
69.
斜带石斑鱼幼鱼的饲料精氨酸需求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配制7种含不同水平精氨酸(2.13%、2.42%、2.71%、2.95%、3.20%、3.48%、3.74%干物质)的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研究精氨酸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幼鱼生长、饲料利用和血清一氧化氮合酶等的影响。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7.52±0.02g),饲喂8周。结果显示,饲料精氨酸水平对各组存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精氨酸水平为2.95%的斜带石斑鱼获得最大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2.95%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2.13%、2.42%和2.71%组(P0.05);3.20%组体蛋白达到最大,显著高于2.13%组(P0.05)。随着饲料中精氨酸水平的增加,斜带石斑鱼幼鱼血糖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2.13%与2.42%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2.95%组血清总蛋白和血清总一氧化氮合酶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研究表明,日粮中适宜的精氨酸水平不仅能促进斜带石斑鱼幼鱼生长和体蛋白的合成,还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以特定生长率为判据,通过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表明,斜带石斑鱼幼鱼精氨酸的最适需要量是饲料干重的3.06%(饲料蛋白含量的6.07%)。  相似文献   
70.
设置持续投喂组(C,持续投喂8周)、饥饿再投喂组(R,饥饿4周+再投喂4周)和持续饥饿组(S,饥饿8周)3个处理组,研究3种不同饥饿处理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血清生化指标、糖原和糖代谢相关酶和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的影响,同时在此实验基础上研究草鱼在急性高糖负荷胁迫下的糖耐受能力、糖代谢相关酶和GLUT1的变化规律,旨在阐明草鱼在饥饿及再投喂处理条件下的糖代谢特征。选取初重为(125.35±0.54)g的草鱼,饲养8周后以30 mg/100 g体重的剂量腹腔注射葡萄糖研究其糖耐受能力。结果显示,S组肝糖原和血清的血糖、甘油三酯含量均最低。饥饿处理对草鱼糖耐受能力影响显著,S组血糖含量在各时间点上显著低于其余两组(P0.05),肝糖原在6 h达到峰值;饥饿处理对草鱼肝脏糖代谢关键酶影响显著,饥饿处理(S组)诱使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激酶(PEPCK)活性上升但抑制丙酮酸激酶(PK)和果糖-6-磷酸激酶(PFK)的活性(P0.05),而饥饿再投喂(R组)后PEPCK、PK和PFK酶活性恢复到持续投喂(C组)处理水平。注射葡萄糖后S组肝脏GK酶活性增幅最大,PK酶活性呈上升趋势,而R组则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饥饿处理对草鱼肝脏和肌肉GLUT1表达影响显著,注射葡萄糖后,除R组肝脏组织外,其余各组草鱼肝脏和肌肉组织GLUT1表达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S组肌肉GLUT1表达量在各个时间点上均高于其余两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饥饿处理下,草鱼可通过消耗肝糖原和甘油三酯及降低肝脏糖酵解相关酶(PK和PFK)活性和促进糖异生PEPCK酶活性来应对饥饿胁迫,而饥饿处理可诱使GK和PK酶活性上升、促进糖原合成和激活GLUT1基因的表达和转运来缓解草鱼急性高糖负荷,从而提高其糖耐受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