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1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10篇
  8篇
综合类   30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30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组织,依托中国农学会科技情报分会、中国农学会农业图书馆分会、中国农学会农业科技期刊分会,于2005~2006年进行了中国农业核心期刊评选。这次共评选出152种中国农业核心期刊,被收录在《中国农业核心期刊概览2006》,《畜牧与兽医》入选。  相似文献   
62.
2株Ⅰ群禽腺病毒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山东省禽腺病毒(fowl adenovirus,FAdV)毒株的基因遗传演化情况及致病性,本试验对山东省两家疑似暴发鸡包涵体肝炎和心包积液综合征鸡场采集的病料(肝脏、脾脏)进行PCR鉴定,并将鉴定为FAdV的2份阳性病料提取病毒液,接种鸡肝癌细胞(LMH)进行毒株传代培养和细胞病变(CPE)观察、PCR检测、TCID50测定、鸡胚致病性试验、SPF鸡回归试验、病毒hexon部分基因扩增及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试验成功分离到2株FAdV,2株分离株细胞传第1代即可观察到CPE,PCR均可扩增出大小为500 bp的片段,且2株分离株细胞F5代TCID50分别为10-7.75/0.1 mL和10-7.60/0.1 mL,均对7日龄SPF鸡胚有强致病性;第1分离株和第2分离株对21日龄SPF鸡攻毒死亡率分别为80%和15%。hexon基因核苷酸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第1分离株与FAdV-4株同源性最高(99.57%),第2分离株与FAdV-8b株同源性最高(99.18%)。这2株FAdV分离株均与Ⅰ群禽腺病毒同源,与火鸡出血性肠炎病毒(HEV)所在的血清Ⅱ群及减蛋综合征病毒(EDSV)所在的血清Ⅲ群禽腺病毒位于不同分支。第1分离株基因型为C型,血清型为4型,命名为FAdV-SDC4株;第2分离株基因型为E型,血清型为8b型,命名为FAdV-SDE8b株。综上所述,FAdV-SDC4和FAdV-SDE8b株属于近几年国内流行毒株。本研究结果可为鸡包涵体肝炎、心包积液综合征的防控工作和疫苗株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3.
论述了野生南天竹驯化栽培的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以及栽培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64.
基于榆林市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情况调研数据,首先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了榆林市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影响因素,然后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对种植业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耕种总面积、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的了解程度、政府是否有补贴、社会上节水灌溉技术的宣传力度对农户是否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影响显著;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对种植业收入有正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5.
"抱窝"栽培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为提高滇东北乌蒙山腹地马铃薯种薯的繁育效率和种薯产量,采用大田研究的方法,并对传统的"抱窝"栽培技术的田间作业进行简化,分析了马铃薯简化"抱窝"栽培技术在用工数量、经济效益等方面的优势。结果表明,与常规种薯繁育技术相比,简化"抱窝"栽培技术可节约种薯成本7 470元/hm2,马铃薯繁殖系数是常规种薯繁育技术的2.44倍。简化"抱窝"栽培技术是适宜于滇东北的一种节本增效简化栽培技术,同时创新研究方法和栽培技术为降低西南地区晚疫病防控压力以及种薯繁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6.
67.
狂犬病病毒(RV)囊膜糖蛋白(G)是该病毒诱导保护性免疫反应的主要抗原.为研究G蛋白基因的DNA免疫效果,本研究构建了表达哺乳动物密码子优化的RVG基因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AGG-RVG,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及westem blot结果表明,重组RV G基因在pCAGG-RVG转染的BHK-21细胞中获得正确表达.将pCAGG-RVG按500 μg剂量经肌肉注射途径免疫比格犬,间隔4周以相同剂量、途径加强免疫一次,并于初次免疫前、后不同时间检测血清RV的中和抗体.结果显示,pCAGG-RVG一次免疫即可诱导产生显著的中和抗体反应,二次免疫中和抗体滴度表现出显著地增强效果.二次免疫后,中和抗体滴度缓慢下降,保持持续平稳,至初次免疫后第54周,7只免疫犬病毒中和抗体滴度平均为2.88 IU/mL,并且全部高于0.5 IU/mL,即全部高于对强毒攻击保护的最低中和抗体滴度要求.因此,本研究构建的pCAGG-RVG具有预防狂犬病的潜力,是一种有希望的狂犬病候选疫苗.  相似文献   
68.
2015年春季,山东蚕区试验点对来自北方蚕业科研协作区4家育种单位的5对桑蚕品种进行了实验室鉴定试验.以现行生产用种菁松×皓月为对照种,结合试验室蚕期饲养、茧期调查、缫丝检验,总结分析各试验蚕品种在山东蚕区试验点的性状表现、蚕期饲育特点及茧丝质综合成绩,并进行简要的评价和分析.  相似文献   
69.
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研究区,采用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运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从景观组分贡献率入手,剖析景观组分对局地景观格局变化的贡献程度,实现对土地利用突变情景识别,其结果表明:农业景观与城市等人为景观竞相作用、农业比较效益差异与农业市场竞争、农户宜人和宜居的生存空间土地利用意识逐步成熟是导致研究区土地利用突变最主要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70.
徐淮地区双膜花生的生育特点及主要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膜花生是涂淮地区近几年发起来的一种花生种植新方式,它具有鲜果上市早、种植效益高的优点,研究表明,与常规地膜花生相比,双膜花生因其生长季节处于早春气候不稳定期,表现出单株自动调节能力差,个体发育小,开花结果少,鲜果产量低的生育特点,栽培上要采取适期早稻,提高播种质量,增加种植密度等措施,加强开孔理苗,防虫浇水,尤其是拱棚的通风降温,练苗揭膜等田间管理,并视市场行情适时收获,才能进一步获得双膜花生的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