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2篇
综合类   41篇
水产渔业   68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牙鲆和大菱鲆养殖群体的分子标记和遗传变异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用16个10碱基随机引物对养殖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和大菱鲆(Acophthalmus maximus)进行基因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遗传分析。发现:(1)多个引物具有种的特异性扩增带。其中引物S7扩增的690和1160bp带,引物S2扩增的680bp带为牙鲆的种的特异性谱带;而引物S7扩增的653和889bp带,引物S2扩增的650、870、990及11  相似文献   
32.
草鱼出血病的组织病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草鱼出血病是由呼肠孤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鱼全身出血,鱼的红细胞、白细胞及血红蛋白都明显地低于健康鱼。病毒侵袭草鱼后,小血管的内皮广泛受损,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从而大量消耗了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引起广泛性出血。由于循环血量减少和小血管阻塞,导致大多数组织和器官缺氧而变性和坏死;尤其是造血组织的坏死,更加速病鱼死亡。此外,还在草鱼血液中首次发现嗜碱粒细胞,查明了草鱼出血病同草鱼肠炎病的肠道组织病变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33.
本文报道了对海水经济鱼红点石斑鱼的白斑病的研究结果。石斑鱼白斑病的病原,是齿管科,瓣体虫属(新属)的石斑瓣体虫(新种)。在齿管科已有纪载的五个属中,瓣体虫属(新属)同斜管虫属和奇异球虫属在形态上较为近似,但是,由于石斑瓣体虫同时具有口管和瓣状体,而明显区别以上两属,故确定为齿管科的一新属和一新种,定名为瓣体虫属(新属).Petalosoma:Huang gen.nov.石斑瓣体虫(新种)Pet alosoma epine.phelis Huang et a1.sp.nov.病鱼的症状是游泳缓慢,呼吸困难,常浮于水面,头部、皮肤、鳃及鳍上的粘液分泌增多。体表有形状不规则的白斑。这种病的病程短,死亡率高,往往使全池鱼在几天内全部死亡。试验表明,用淡水或硫酸铜海水浸洗病鱼,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34.
2011年在上海海洋大学鱼类种质研究试验站对"新吉富"罗非鱼选育后期F13、F14、F15 3个世代群体的生长性能进行了比较,67 d的试验结果表明:(1)F13、F14、F15 3个选育世代的平均试验末体重分别为:195.7、213.4和218.3 g,方差分析表明,F14和F15世代间的生长速度差异不显著(P=0.483),但F14、F15的生长速度显著快于F13(P0.05);(2)F13、F14、F15 3个选育世代的绝对增重率分别为2.39、2.61和2.74 g/d,其中,F15比F14提高4.98%,F14比F13提高9.21%,生长速度逐代提高的平均值为7.10%,F13-F15生长性状的选择响应约为7.10%;(3)F13、F14、F15 3个选育世代的体重变异系数分别为:6.33%、4.87%和1.60%,即F13F14F15,呈现出逐代降低的趋势。据此可以推测,在连续定向选育过程中,"新吉富"罗非鱼的遗传改良进程并没有停止,尚未到达选育极限。  相似文献   
35.
对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不同世代选育群体D-loop序列进行测定和分析,47个样本经重排比较后获得902 bp的同源序列。共检测到225个变异位点,占分析位点数的24.94%。同源序列中多态位点比例随着选育世代数的累进,呈现出降低的趋势。核苷酸多样性指数也呈现出同样的降低趋势,F0、F6、F7、F8、F9分别为0.074 02、0.068 72、0.064 15、0.049 52、0.044 55。多态位点比例、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在不同世代间的变化趋势一致表明,随选育的进展,选育群体逐步纯化。选育基础群体F0与F6、F7、F8、F9之间的遗传距离呈增大趋势,表明较短时间内的人为选择可以造成与长期地理隔离效应相当的群体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36.
在上海地区室外自然降温条件下,连续3年观察测定了“新吉富”罗非鱼、“吉丽”罗非鱼(“新吉富”罗非鱼♀×萨罗罗非鱼)及萨罗罗非鱼对低温的耐受力,计算和分析了平均半致死水温。2008年,“新吉富”罗非鱼死亡水温范围是7.5~5.8 ℃,平均半致死水温是6.8 ℃,对水温降低过程中罗非鱼行为活动的变化进行了观察;2009年,“新吉富”罗非鱼和“吉丽”罗非鱼的死亡水温范围分别是10.8~7.6 ℃、12.4~9.2 ℃,平均半致死水温分别是9.2 ℃和11.4 ℃;2010年3种实验鱼的死亡水温范围分别是11.0~7.0 ℃、12.8~11.4 ℃、13.8~12.4 ℃,平均半致死水温分别是8.3 ℃、12.5 ℃、13.1 ℃,且3者间差异显著(P<0.05)。综合3年实验结果,开始死亡和100%死亡的水温为“新吉富”罗非鱼11 ℃、5.8 ℃,“吉丽”罗非鱼12 ℃、9.2 ℃,萨罗罗非鱼13.8 ℃、12.4 ℃。3种遗传型罗非鱼耐寒力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种间差异,杂交能一定程度地改良耐寒能力。  相似文献   
37.
患聚缩虫病的中国对虾同工酶及蛋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由聚缩虫(Zoothamnium sp.)附着所引起的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tis)的生化病理变化。与健康虾相比,病虾肉中乳酸脱氢酶的平均绝对活性减少至41.7%;苹果酸脱氢酶的平均绝对活性减少至70.1%;超氧物歧化酶的平均绝对活性也有减弱;肌蛋白的平均绝对活性减少至65.0%。  相似文献   
38.
利用18对微卫星引物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国内外8个养殖群体进行遗传差异分析.结果表明:(1)8个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3.61~5.11,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2.81~3.76,平均观察杂合度(Ho)为0.861 1~0.925 0,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603 9~0.697 7,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522 9~0.637 3.表明这8个养殖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2)在对8个群体的遗传距离和遗传相似度进行估算基础上所作聚类分析表明, 8个群体分为两大支,3个"吉富"群体明显聚为一支,其他5个群体聚为一支, 反映了这8个群体的亲缘关系.(3)微卫星引物UNH187可以初步作为区分"新吉富"尼罗罗非鱼和其他尼罗罗非鱼群体的特异性标记.  相似文献   
39.
通过对线粒体DNA控制区和COⅠ基因序列的联合分析,研究了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3类遗传生态群体(包含4个野生群体、2个驯养群体、1个选育良种"浦江1号"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情况.结果表明:(1)在所分析的7个群体中,共确定了64种单倍型,群体间无共享单倍型.(2)4个野生群体内线粒体DNA的单倍型多样度(Hd)在0.857~0.943之间,核苷酸变异位点数在31~40之间,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在0.275%~0.461%之间,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的范围为4.043~6.800;2个驯养群体的相应参数变化范围分别为0.714~0.800、18~21、0.122%~0.175%、1.800~2.586,均低于野生群体;选育群体的相应参数分别为0.843、23、0.193%、2.843,低于4个野生群体,但高于2个驯养群体.以上4种多样性参数在7个群体中的变化趋势一致.(3)7个群体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在0.000 6~0.003 5之间,遗传分化指数(FST)在0.010 9~0.133 1之间.4个野生群体间FST值差异不显著(P>0.05),而2个驯养群体间FST值差异显著(P<0.05),它们与选育群体间的FST值差异也显著(P<0.05).以上结果表明,生存环境的殊异(敞开的天然水体,封闭的驯养池塘)和人工选择(严格有序的科学选育)对种群遗传结构影响巨大,导致鱼类不同遗传生态类型群体间产生遗传变异和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40.
澳洲鳗鲡微卫星分子标记的筛选与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小片段克隆法构建了澳洲鳗鲡(Anguilla australis)的部分基因组文库,并用地高辛标记的(CA)15作探针筛选阳性克隆,共获得76条微卫星序列.其中10次以下CA连续重复序列占83.67%,没有检测到30次以上的连续重复序列.根据微卫星序列两端足够长的侧翼序列,设计引物55对,选择合成引物26对,用澳洲鳗鲡3个个体的混合基因组进行引物筛选,其中的18对具有清晰的扩增条带.将筛选出的18对引物对澳洲鳗鲡1个群体的40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其中1对引物扩增产物为单态,17对扩增产物呈现多态;17对扩增多态的引物在40个个体中扩增出等位基因数目为5~14,平均为9个.该澳洲鳗鲡群体的PIC、Ho、He的平均值分别为0.715 7、0.677 9、0.7374,所有位点均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P=0.05),结果证明这17个微卫星位点适于澳洲鳗鲡群体结构的研究分析.[中国水产科学,2009,16(1):133-13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