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3篇
水产渔业   5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41.
陈启春 《淡水渔业》1996,26(6):22-24
小山塘主养淡水鲳高产技术初探陈启春(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福州350002)1994年在一口面积8.5亩的小山塘里,进行主养淡水鲳高产试验。收获时平均亩产达1077公斤,其中淡水鲳产量占总产量的68.7%,亩产值8812元,亩效益2853元,取得令人...  相似文献   
42.
近两年来 ,养殖欧鳗细菌性疾病越来越严重 ,其中1998~1999年以脱粘、败血为主的细菌性综合症大面积发生 ,是严重危害欧鳗养殖业的传染性疫病 ,多发于5~9月 ,其前期症状主要是粘液剥落、脱粘、烂鳃、鳃丝粘液层增厚、鳃盖水肿、胸鳍充血(红耳朵) ,进一步发展为脱粘处溃疡 ,深至肌肉 ,腹部大面积充出血 ,腹腔内大量血水 ,肝发白 ,脾肿大 ;外观胆部突起、胆增大、胆汁深 ,肛门多数红肿充血 ,肠胃积水或胀气 ,肠系膜、腹膜、肠壁多充血。表现出严重败血症状 ,终至死亡。脱粘败血影响范围广 ,造成损失大 ,1998~1999年福建…  相似文献   
43.
袁定清 《齐鲁渔业》2008,25(4):16-18
罗非鱼原产非洲,约百余种,由于它具有食性杂、繁殖力强、适应性广、产量高和易于饲养等优点而受到人们的欢迎,被称为超级鱼类(Supraspceies fisho近年来随着养殖年限延长,养殖密度和规模不断扩大,罗非鱼性状退化,抗病力下降,病害屡有发生。病害已成为限制该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根据1993~2006年的门诊服务和调查,现将福建省养殖罗非鱼的主要病害种类、发生情况及预防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4.
黑脊倒刺钯Spinibarbus caldwelli(Nichols),俗称宽鱼,隶属鲤科、鲃亚科、倒刺钯属,其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的淡水水域中,曾是福建省闽江等水系的重要经济鱼类之一.  相似文献   
45.
2012年3、7月对旧县河下游的矶头、尧甫村、石圳村、梅溪村和九洲村5个采样江段进行鱼类群落结构调查。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采集到鱼类31种,隶属3目9科,以鲤形目的种类最多,其中福建省保护动物大刺鳅( Mastacembelus armatus )1种,外来种罗非鱼( Tilapia sp.)1种。群落优势种以黄颡鱼( Pseudobagrus fulvidraco )、鲤( Cyprinus carpio)、温州厚唇鱼( Acrossocheilus wenchowensis )、翘嘴鲌( 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 )为主;生态类型以杂食性、中下层、适应缓流生活鱼类为主;矶头群落多样性指数最高,群落结构较为稳定。群落间相似性聚类分析矶头-九洲村聚为一类群,尧甫村、石圳村、梅溪村聚为另一类群。并对旧县河下游鱼类多样性的保护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6.
3.苗种投放2001年7月15日投放全长6~8厘米双斑东方夏花3.3万尾,总重330千克,平均尾重10克。混养花尾胡椒鲷700尾,重量13千克,平均尾重18.6克。4.饲料投喂投喂饲料要做到定点、定时、定质、定量。投饵点设在池底较干净、水位较深的西面池埂边,投饵区面积约100米2,先采用定点抛投,逐步引诱上台摄食后,全部饲料投喂在饵料台上。在水温18~32℃时,日投两次,即上午8时和下午3时各喂1次。水温高于32℃时只在上午7时喂1次,低温时在中午12时喂1次。日投饲料两次时,上午投喂量占全天总量60%。投喂的饲料为我所生产的东方专用配合饲料与鲜鱼绞碎后混…  相似文献   
47.
养殖欧洲鳗疾病及防治对策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介绍养殖欧洲鲤病毒性,细菌性,真菌性,寄生虫性及原因不明疾病五大类型,为我省养殖欧洲鳗疾病主要表现为,苗种培育期由寄生虫严重感染引大批死亡,夏季高水温狂奔毙死,秋季并发症和僵苗死亡四种,并从苗种环境管理和用药等方面提出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8.
袁定清  林三妹 《福建水产》1993,(4):83-86,82
鱼类上皮囊肿病(epitheliocystis disease)是一类鱼类细菌性疾病,1969年美国学者Hoffman和Dunbar等(1969)首先在大鳍鳞鳃太阳鱼(Lepomis macrochirus)上发现本病,称之为上皮囊肿病;病原体具有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和衣原体(chlmydia)的许多特征,在鳃,鳍和体表等的上皮细胞内寄生,胞内增殖,聚集形成大包涵体;被寄生的上皮细胞肥大化,形成肿囊(cyst)与病毒性淋巴囊肿病(Lymphocystis)相似,称此肥大化细胞为上皮囊肿细胞(epitheliocystis cell)。次年,Wolke等(1970)在条纹石鮨(Morone saxatilis)和美洲狠鲈(M.americanus)上亦发现此病。此后,在多种海、淡水鱼中报道此病;早期报道本病不产生严重危害,是一类鱼类周年发生的慢性病。1975年2月,在地中海的Akaba湾,人工孵化Sparus aurata稚鱼发病,死亡率达25%。至7月才长到4—6cm;经Papema等(1977、1978)研究确认,是患上皮囊肿病,病鱼生长迟缓,鳃盖变形,呼吸困难,鳃小片上形成肿囊,鳃小片变形,首例证明上皮囊肿病具有很强的危害性。Molnar和Boros(1981)在研究鲤鱼粘液分泌过多症(carpmucophilosio)时发现,Plehn(1920)报道的鲤鱼粘液分泌过多症并非由单胞藻和真菌的寄生而引起的,而是上皮囊肿病,是由此致使鱼类大量死亡,因此,进一步证实上皮囊肿病的危害性。1984年5月,日本从香港引进真鲷苗种,至7月下旬死亡率达20%,经研究确认,是上皮囊肿病致死,因此,本病已引起许多学者的重视。江草周三(1987)对该病的研究报道作了综述,本文就以此为蓝本,对上皮囊肿病作概要的介绍。我国至今未见有关的报道,但日本方面称1984年引进的香港真鲷苗种是由广东沿海捕捉供货的,认为我国广东沿海有本病病原存在。同时,国内多种鱼的人工育苗常有大批量死亡的原因不明,是否以此病有关?因此,我们将江草周三(1987)的综述编译,以供我们进一步研究之需。  相似文献   
49.
③后期培育随着鱼体长大,全长约1.5厘米时(30日龄),摄食量增大,此时应进行转饵,即于每日早晨未投桡足类之前,在饵料台上放一些新鲜牡蛎,引诱小苗上台摄食,经过3~5天驯化后,80%小苗可主动摄食牡蛎,此时应逐步减少桡足类投喂量,增加牡蛎投喂量,日投牡蛎4次。当95%小苗都可上台定点摄食时,在牡蛎里增加河豚仔鱼配合饲料,经过7~10天驯化,长达2.0厘米时,可完全摄食人工配合饲料。水泥池后期苗种培育时,随着水温升高,水质极易恶化,此时应加强日常管理,每日坚持早、晚吸污1次,并捞除水面漂浮油膜,加大换水量,日换水量为200%,最好保持常流水。加强…  相似文献   
50.
水体溶解氧来源较为单纯:(1)来自空气中氧气,与水接触后通过氧分压的不同,朝低压方向转移;(2)水生自养生物通过光合作用等方式生成氧气;从文献报道数据表明,对传统水产养殖业池塘分析表明70%以上溶解氧来自光合作用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